[新闻] 大安文化节 照片展见证客家打拼史

楼主: wearytolove (夺真书生A.W.)   2014-06-19 22:02:11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619/12712156.html
大安文化节 照片展见证客家打拼史
客家电视台 (2014-06-19 20:40)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友善打印
【陈沿佐 林敬祐 台北】
台北大安区公所,6月29日将在大安森林公园举办走读大安文化节,利用老照片,发掘大
安区的历史记忆,根据统计,目前台北市大安区,客家乡亲就有5万多人,是台北市客家
人最多的地区,台大校园里就有一间土地公庙,见证了早期客家人在台北的开发史,另外
在民国44年,原本居住在罗斯福路一带的客家人,配合政府政策,集体迁移至通化街,成
为台北市客家人最集中的区域,也因此获得台北客家大街的称号。
台湾大学校园的角落里,座落着一间伯公亭,祀奉民间信仰中守护乡里的土地公,现在更
成为考生间流传,只要前来诚心参拜,就能金榜题名的祕密基地,将土地公尊称为伯公,
特殊的八角亭建筑形式,都印证这间伯公亭与客家的深厚渊源。
台北大安区龙生里里长 沈凤云:“八角亭就是客家人过去在山上,用那个草屋盖的什么
,全部都盖八角亭,第三叫做伯公亭,就是客家人拜伯公,河洛人就叫做土地公,所以这
三个印证,这个过去是一个台大原先的校地以前,是一个客家的聚落。”
根据文史工作者的调查,早从清代起,现在台北市的公馆一带,就有来自广东的客家垦首
,廖简岳前来开发,当时就已聚集大量客家人,后期又陆续吸引许多桃竹苗客家移民北上
发展,而成为早期台北市客家人最集中的区域。
文史工作者 李杰颖:“台北的客家人,是从公馆那一带林口庄,也就是现在客家主题公
园那边上岸,然后在现在的公馆这一带,逐步建立自己的基地,然后就是再慢慢地开发,
当地的田野,建立自己的聚落。”
民国44年,政府为了拓宽罗斯福路,便将当地众多的客家人,迁往通化街安置,通化街因
此成为,目前台北市客家人,人数最多的新据点。
台北大安区龙生里里长 沈凤云:“那时候物质缺乏,也没有什么可以盖建材的,只好用
当时竹林里面的竹子砍下来,用竹子去盖的竹屋,所以当时也被称为穷庄的地方,就是现
在的通化街,现在会有这么多客家人,住在那边,也是因为罗斯福路的拓宽,所以形成的
通化街客家聚落。”
一切从头开始的客家移民谋生不易,大多以打零工为生,只能以简陋的材料搭建房舍,逢
大雨便淹水,更成为早期在地人,人人共同的记忆,但客家人多年来,努力打拼改善生活
,更积极成立客家团体,凝聚在地客家族群的向心力,将当时被人戏称为“穷庄”的通化
街,打造成见证客家人,在异乡打拼艰辛移民史的台北客家大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