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近来,对这三句,特别有感触,冒昧分享,还请诸位贤士指教...
一、学而时习,不亦乐乎
学习儒学,常有任重道远之心,于是有不胜沈重之情,
但反观《论语》首章,学习,却首在求得内心的悦乐,
回想孔子的“吾与点也”,虽然孔子一生奔走于经世济民之中,
但心中终究是向往徜徉于天地自然之中,与童子一同歌唱欢乐,
孔子一生倡“仁”,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生在世,能有可以彼此亲爱之人,能有可以徜徉悠游的天地,
真是一美好人生境界。无怪乎,宋人常言:“寻孔颜乐处。”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又说富贵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之学,总在求得心灵的美好,今人为了生存,时常烦恼,
为了富贵,时常暴躁,疏远了亲人,背叛了朋友,赢得了全世界,
最后却只剩下自己可以给自己拍手。
学习,在求悦乐,首章第一句话的当头棒喝,警醒了无数沈重的灵魂。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总会遇到疑惑,总会感到孤独,
这时,人不免会灰心丧志...
《礼记》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也是人,也曾经历过独学无友、孤陋寡闻的人生,
虽然自学、自修很重要,但孔子更深切的明白到,
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共同在明明德的路上相互砥砺,
带给生命的喜悦,会是比单纯自修,来的更美好的。
学而时习,是“悦”,有朋远来,却是“乐”,
从“悦”到“乐”,实在是很耐人寻味的...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常有不被了解的感受,因而产生对别人的不满,
孔子却说,不被别人了解,有什么关系呢?
知识分子,很容易因为学习许多道理,而觉得自己已经站到很高的视野,
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好像别人都攀不上,只有自己最明白。
当孔子说出这句话的之前,敝人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的愤怒,
觉得自己找到了至善的道理,可以拯救世道人心,
有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信心,
然而,当他周游列国,却没有领导者肯用他的道理,
看着一路上的生灵,那种痛苦的、哀凄的情景,
他的心底,那种无力感,或许只能自己默默承担。
他愤怒,但他知道,他不是文王,无法一怒而安天下,
他的怒,只能收回去,因为他还有天命要走下去...
但是,他终究还是学习了释怀,
这个世间,或许真的沈疴太重,他的道理虽好,但愿意觉醒的,并不是太多。
他不敢自称圣人,只是觉得这个道理,如此令人美好喜乐,
他只是在他有限的命格中,尽他所能做能做的。
说到底,被别人知道,又如何呢?
当人到了死亡的那一刻,快速地回顾这一生,
是喜,是悲,别人都是无从知道的。
《中庸》说:“莫现乎隐,莫显乎微。” 那时,该被知道的,就会一目了然了。
辛卯年九月二十三日
公元二零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困愚人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