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中华民国的由来及含义

楼主: jiangxw (Goodman)   2017-07-14 15:55:04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Q3NDM5Mw==&mid=2650691072&idx=1&sn=c2e9e97cc2c1bb152ef3a61e59955fa0&chksm=82e29a76b5951360784cb85fface33725f398295b7db3f30d8bf4d03b11f21687539c7a442cc&mpshare=1&scene=1&srcid=0714oAGd3lFSOWHPXd22Csft#rd
中华民国的由来及含义
2017-07-14 史政研究所
中华民国”这个国号是由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的,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用英语发表《
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演讲时,用了“中华民国”一词的英译:National Republic of C
hina。
1906年12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纪念《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孙中山先生在演讲时
,第一次用汉语提出“中华民国”这个名称。
次年,为宣传反清排满革命思想,章太炎在《民报》第十七号上发表《中华民国解》一
文,“中华民国”这一名称从此为更多人们所了解,为了证明此国号名称之“名正言顺
”,章太炎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间接材料,指出只有“
中华民国”这个称号才是最好最恰当的国号,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所以,在选择和宣传“中华民国”这个称号的问题上,应当说孙中山和章太炎都立下了
汗马功劳,一个是最早提出且从法理上给予论证,一个是从历史文献和文化渊源中寻找
证据,使其进一步合法化并获得文化上的正统化。
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年鲁迅于1936年写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经
这样说过:“至于今,唯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于先生(指章太炎)的《
中华民国解》,为巨大的纪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这
里的“发源”一词,鲁迅使用得十分恰当,并没有说是“最早”,而是着眼于其文化和
历史的渊源考证意义。
1916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作题为《中华民国之意义》的演讲时说:“诸君知中华民国之
意义乎?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
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欧美之共和国创建远在吾国之前,二十世纪之国民,当含有
创制之精神,不当自谓能效法于十八、九世纪成法而引以为自足。”
原来,孙中山根据自己多年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研究,认为共和国体虽
然是当时盛行于欧美的代议政体,但仍有其弊病。
他要在中国实施直接民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点,所以要定名为“民国”而非
“共和国”,而其英文的表述则为: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显然,孙中山要坚持中华民国的根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人民主权原
则,并希望借鉴瑞士、美国等国发展民主的经验,来补充代议制民主政体的不足:“更
有进者,本党主张之民权主义,为直接民权。国民除选举权外,并有创制权、复决权及
罢免权,庶足以制裁议会之专制,即于现行代议制之流弊,亦能为根本之刷新,由此,
这‘中华民国’中的‘民’字绝对是核心内容,不可不用。”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为全国青年联合会所作演讲中,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中华民国’这个名词,是兄弟从前创称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诸君自然知
道‘中华民国’和‘中华帝国’不同,帝国是以皇帝一人为主,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
。”
孙中山认为,从中国的领土、人民和国家主权的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来看,“中华民国
”是与“中华帝国”相联系和相比较而存在的,中华民国的领土、国家主权仍然是“中
华帝国”原来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但这些过去属于皇帝个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是也;而“中华民国”的领土则是“普天之下,莫非民土”,“中华民国”的人民
则是“率土之滨,莫非国民”了。
最后,“中华帝国”的国家主权属于皇帝个人,而“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已经属于全
体国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孙中山的伟大和有别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就在于,他决心把不从根本上改变君主
专制制度的纯粹改朝换代的革命,转变为建立共和制度、以从根本上将国家主权归还于
全体国民所有的民主革命。
他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
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
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
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
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因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在维护与保持了中华文明和国家主权的历史连续性
之后,也就获得了把“中华帝国”的国号改变成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合法权利。
而且,从“中华帝国”到“中华民国”的改变,说明孙中山不但是一个维护继承中华文
明和国家主权的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个没有帝王野心,只为结束专制帝制、并创建民主
共和制度的革命家。
对于孙中山关于建立“中华民国”思想的深刻和伟大,其实不须论证,只要看看袁世凯
的复辟帝制是如何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即可。孙中山在政治上和法理上的贡
献如是,回过头再说章太炎的《中华民国解》。
按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言,吾国之名为“中国”,始见于《禹贡》:“中邦锡
土姓。”《史记》:“中国锡土姓。”(郑康成曰:中即九州也。)孙星衍曰:“史迁
‘邦’作‘国’者,非避讳字,后遇‘国’字率改为‘邦’,误矣。是《禹贡》‘邦’
字,当从《史记》作‘国’。”
后世遂沿用之,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仓葛曰:“德以威中国,刑以威四夷。”《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在《诗经》中,则有“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句,《毛传》解曰:“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
也因此,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对“中国”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之名,别于
四裔而言,印度亦称摩伽陀为中国,日本亦称山阳为中国,此本非汉土所独有者,就汉
土言汉土,则中国之名,以先汉郡县为界。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国者,举中土以对边郡
;汉土之言中国者,举领域以对异邦,此其名实相殊之处。”
不过,柳诒徵似乎不完全同意章太炎的解释,认为“中国”一词,乃文明之国之义,非
仅指方位、界域和种族。“是实吾国先民高尚广远之特征,与专持种族主义、国家主义
、经济主义者,不止霄壤乎!”为此他以《公羊传·隐公七年》中有关文字为例:“不
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何休曰:“因地不接京师,故以中国正之。中国者,礼义之国也
。”
此外,韩愈在《原道》中也有:“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之所以称为“中国”,柳诒徵的解释是,唐、虞之时所以定国名为“中”
者,盖其时哲士深察人类偏激之失,务以中道诏人御物。如《论语》:“尧曰:‘咨!
尔舜!允执厥中。’舜亦以命禹。”
《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欤!择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柳诒徵认为:“唐、
虞时之教育,专就人性之偏者,矫正而调剂之,使适于中道也,以为非此不足以立国,
故制为累世不易之通称,一言国名,而国性即以此表见,其能统制大宇、混合殊族者以
此;其民多乡原,不容有主持极端之人,或力求偏胜之事,亦以此也。
按中国民性,异常复杂,不得谓之尚武,亦不得谓之文弱;不得谓之易治,亦不得谓之
难服。推原其故,殆上古以来尚中之德所养成也。然中无一定之界域,故无时无地,仍
不能免于偏执。惟其所执,恒不取其趋于极端耳。”按照柳诒徵的说法,则“中国”之
“中”不仅指地域处于世界之中,而且指先祖行事之取“中庸”而非偏激之意,则无论
如何改朝换代,历代帝王都不能不用之。
至于“华”之用,当见于春秋之时,如《左传·定公十年》:“夷不乱华。”而“华夏
”之说,按照章太炎的解释,谓“华”取自华山;“夏”取自夏水。
在《中华民国解》中,章太炎写道:“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世言昆仑
为华国者,特以他事比拟得之,中国前皇曾都昆仑与否,史无明征,不足引以为质,然
神灵之胄,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
是皆雍州之地。
高阳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水,舜居西城(据《世本》,西城为汉中郡属县),禹生石
纽,是皆梁州之地。观其帝王所产,而知民族奧区,斯为根极。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
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
此也。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至于秦、汉,则朝鲜、越南皆为华民耕稼之乡,‘华
’之名于是始广。
‘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然今世已为通语。世称山东人为‘侉子’,‘侉’即‘华
’之遗言矣。正言种族,宜就‘夏’称,《说文》云:‘夏,中国之人也。’或言远因
大夏,此亦昆仑、华国同类。质以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夏’本
族名,非都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下逮刘季,抚有九共,与匈奴、西域相却
倚,声教远暨,复受‘汉族’之称。
此虽近起一王,不为典要;然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
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会。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
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
此‘中华民国’之所以谥也。”
章氏之言,过于艰涩,总而言之,“华”为国名,“夏”为族名,与“汉”字之名,三
义互通,因此,“华夏”连称,按照其弟子许寿裳的解释,就是对民族主义最好的解释
,就可以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在中国是适当的,在外国就不适当”之
说做出最有力的证明。
而“中华”之称,既具庄严肃穆之状,又与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文脉相承,因此,“
中华民国”就是最好最恰当的国号。
总之,在解释为何使用“中华民国”这个称呼为“国号”方面,孙中山和章太炎各自做
出了伟大的贡献,具体而言,孙中山着重解决的是为何要用“民国”而非“共和国”,
是侧重于其革命性和民主性,而章太炎着重解决的是“中华”二字的文化渊源,是为新
生的共和国寻求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支撑,显示其合法性和正统性。
作者: JI1 (HauHau)   2017-08-25 14:45:00
roc long live
作者: arcangel (阿克安雷)   2016-07-05 23:15:00
以国际法的角度来看的话..瓷器共和国是最贴切的名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