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还没开放区域防守之前,防守大多就是一对一
所以就先讲一对一防守吧
进攻者有投传切三威胁
决定该做哪一项决策的最大关键是“防守者的距离”
一般都会用一个手臂的距离当标准
如果防守者距离在一个手臂之内,就是要想办法切入,因为不好投
反之在一个手臂之外就是可以投了,通常不会被盖
我们可以拿这个标准反过来检视防守者
如果一个防守者能够在一个手臂之外的距离还能有效干扰出手
或是能够在一个手臂之内的距离还能跟上进攻者的切入不被过
那就代表这个球员的防守有水准以上的程度
所有的防守只有一个重点:“让进攻者感到不舒服”
不论是不断地伸手骚扰、贴近进攻者、踩住或预测进攻者习惯的动作或路径
甚至是喷垃圾话影响对手,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如此效果
以单防来说,手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脚步及预判能力
这部分Tony Allen和Bowen真的是一代宗师,以前的Raja Bell也是
协防的部分,受惠于NBA开放有限的区域防守(3秒规则)
现在进攻者越来越无法单靠自己就完成切入
区域防守有分一二三线,以前没有区域防守的NBA是没有二线的
球星只要过了第一个人就可以挑战禁区了,造就了锋卫摇摆人时代
开放区域防守的结果就是大角转移大三分时代来临
如何防挡拆是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每一队应对挡拆的方式都不太一样
挡拆形成后中锋要不要跟上来,后卫选择上绕或下绕
甚至要不要show出来干扰持球者,让其他队友协防
可以从球员的执行程度,来判断其防守好不好
当然还有整体防守体系的问题
防守其实和进攻一样也有一套自己的轮转系统
还有面对重点球员的布署及特殊情况的应对方式(挡拆、发底、倒数计时等等)
不过这部分就太深入了
有兴趣可参考其他大大的文章,小弟这边不班门弄斧
讲这么多重点只有一个
很多人会说防守评价难以量化,所以很主观
这部分其实不完全正确
就算难以量化的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准则,否则防守的进阶数据就不会被发明出来
许多数据流会说我只看数据,well,打篮球不是算数学
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其条件限制,要放在一起比之前要知道他的限制是什么
再来就是要检验数据所分析出的结果到底和事实相不相符
今天就算请10个看不懂进阶数据的老教头,来分析一个球员的防守
他们还是能不靠数据说出这个球员技术上的优缺点
我相信NBA的球探及教练群也深知数据分析的pros and cons
当然最好的检验方法
还是把一个球员的防守play全部剪下来分析啦,很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