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http://clutch.hk/2016/07/13/nba-rules-hack-a-shaq/
内容:
争辩了好几年的骇客战术(Hack-A-Shaq),最终在NBA董事局同意下,决定修例,以防有
球队滥用。新条例将于来季开始执行,并规定比赛每一节最后2分钟,防守球员不能向对
方无持球的球员犯规,否则,被侵犯的球队将会获得一次罚球机会,并继续拥有进攻权。
何谓骇客战术﹖其实就是指针对对方罚球命中率差的球员,刻意向其犯规让他上罚球线投
篮。由于球员的罚球命中率差,罚球多数未能投中,因此己队便能透过篮板球重掌控球及
进攻权,同时也能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逼使他们换走罚球差劣的球员(这些球员很多时
在其他方面表现也很出色,例如防守或篮底进攻,换走他们或会影响球队部署及实力)。
当然,进行骇客战术的球队,一样要赔上个人犯规,冒着犯满离场的风险。
那么为什么骇客战术会叫“Hack-A-Shaq”呢﹖一如大家所知,这是与NBA传奇中锋
Shaquille O’Neal有关。但大家又是否知道骇客战术的真正来源﹖
骇客战术可追溯至“上古神兽”Wilt Chamberlain的年代。Wilt Chamberlain进攻能力有
多强,相信球迷们都非常熟悉,单是单场砍下100分纪录,至今冰封54年,仍无人能破。
但Wilt Chamberlain亦有缺点,就是罚球命中率奇差,只有约五成命中率,因此当时有不
少球队向其进行犯规战术,情愿送他上罚球线,也不让他在篮底任意得分。后来NBA认为
此举有碍比赛进度,加上球员追着Wilt Chamberlain来犯规的情况看来可笑,于是决定修
改条例,禁止防守球员在比赛最后2分钟(包括第四节及加时赛),向进攻端无持球者进
行犯规。该段时间内被侵犯的球员在投射罚球后,仍可拥有进攻权,变相对犯规者无益。
条例后来更演变成,被侵犯的球队可任意选择一位球员去完成罚球,让防守球队更加不敢
胡乱犯规,加上后来的球员均有不错的罚球命中率,骇客战术逐渐被遗忘。
直至90年代,Shaquille O’Neal的出现,骇客战术再度被拿出来,甚至进一步发扬光大
。Shaquille O’Neal在篮底的进攻可说是无人能敌,唯独他的罚球却奇差无比。当时NBA
教练Don Nelson认为,在比赛其余时间让罚球差的球员投罚球,总好过被他在篮底不断得
分,于是决定在比赛最后2分钟以外的时间,不断向罚球差的球员犯规,特别是针对
Shaquille O’Neal来进行此骇客战术,其他球队也争相仿傚,不断向Shaquille O’Neal
进行犯规,因此出现了“Hack-A-Shaq”一词。其实当时除了Shaquille O’Neal成为被针
对的球员,还有Dennis Rodman(也就是Hack-A-Rodman)。因此骇客战术正确一点来说,
应该叫作“Hack-A-Player”。
不过据Shaquille O’Neal所说,虽然自己罚球不好,但即使对手不断向其犯规,他自己
在关键时刻绝不会投失罚球,而且后来出现的中锋,罚球不错,因此骇客战术又再度被丢
淡。
直至近年,多位优缺点明显的球员,如Dwight Howard、DeAndre Jordan及Andre
Drummond等,又再度成为骇客战术的对象,更甚者是比赛一开始,对手便向其犯规,严重
影响比赛进度及观赏价值。有见及此,NBA执行总裁Adam Silver一直扬言要禁止这种战术
。
但对于是否要限制或禁止骇客战术,一直以来的争议均非常大。有人认为此战术有违体育
精神,以犯规去赢得比赛,严重影响比赛进度及观赏价值;但亦有人认为此战术是充份利
用赛例,在赛例许可下进行,是合理的战术之一,而且球员罚球不好,理应自己加紧练习
,而不是修改条例去迁就。
不过在今年休季期间,NBA就骇客战术展开了讨论,最终决定修例,将原本在比赛最后2分
钟(包括第四节及加时赛)不能向无持球的球员犯规,扩展至每一节的最后2分钟,包括
对手开界外球时也不能犯挸,希望以此减低骇客战术的出现。另外,若球员跳到对手背上
来犯规,则会被视为恶意犯规。有关条例将于来季执行。
NBA的执行副总裁Kiki VanDeWeghe说:“新条规是用来限制有关犯规问题,但同时也无需
取消有关战术。”
短评:
真的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