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乔‧希尔《心形盒》

楼主: Pets (宠物先生)   2008-06-26 00:07:19
本文同时发表于网志:http://nostalgiabyrinth.blog110.fc2.com/
声音与回忆的冲击──读《心形盒》
我想,作者乔‧希尔应该会很喜欢我这个读者吧,毕竟我对其父史蒂
芬‧金的风格完全不熟,完全没有可供比较的材料。嗯,那就别提他
老爸吧。
《心形盒》由于在气氛营造、场景白描、人物情境与梦境处理上的细
腻,使得剧情相对地简单:一位过气的摇滚乐团吉他手裘德,某日接
受他助理的提议,买下拍卖网站上的一件黑色西装,而卖家还危言耸
听地说,买了西装,也等于买下她父亲的鬼魂。
结果西装包在一个黑色的心形盒里送来,鬼魂也开始缠上他们作祟。
鬼的真实身分是裘德曾经交往过的哥德女郎的继父,卖家则是姐姐,
她宣称妹妹被裘德甩了之后就割腕自杀,而过世的继父正是要找他复
仇。于是,裘德和他现任的哥德女友便与鬼魂展开一场“浴血”之战

一部恐怖小说是否令人感到害怕,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想像力,是故很
难以此作为评判恐怖小说的标准,不过《心形盒》用了许多恐怖小说
的元素,倒是无庸置疑的。除了神通广大的恶灵与血流成河的攻势/
公式/工事之外,还有两项题材被特别放大,那就是“声音”与“回
忆”。
主角被设定是一位七○年代后期的摇滚乐手,因此作中会读到许多关
于音乐界的描述与比喻,在一般人眼中,主角演奏的是一种“鬼吼鬼
叫”的疯音乐,然而当主角在深陷危机时,能解救他的,往往也是他
自己作的音乐。
如此的对比,也可以扩大到整个故事对于“声音”的定位。鬼魂的主
要武器,来自于他具催眠暗示效果的“话语”,与透过收音机、电视
机传达的“威胁广播”。声音是本作塑造恐怖情境、陷主角于险境的
手段,然而作者却又借由让主角倾听其他的声音──“音乐”与本作
那两只忠实狗朋友的“吠叫”──得到拯救。人话、鬼话、广播、音
乐与狗吠,这些经常出现的声音片段,透过对比式的呈现,构成一种
独特的氛围塑造,俨然是另一种“有声书”。
另一项在剧情推演上占相当份量的,则是不时出现的回忆场景。光是
主角裘德、前女友安娜与现任女友玛莉贝丝三人,就可以在剧情的横
轴上,拉出许多条交错的纵线了。这些纵线有些代表人物关系,大者
如安娜的继父柯雷达克、玛莉贝丝的祖母芭咪,小者如裘德的前妻、
玛莉贝丝见过的少女鬼魂;有些则代表难以检视、不堪回首的过往,
如裘德的乐团好友之死、玛莉贝丝被父亲好友强迫发生关系等。有时
,他人的回忆还会以梦境或幻觉的形式,侵入到主角的脑海,让他─
─同时,也让读者──有一种身历其境的体验。
重点是,这些回忆并不是在脑海涌现过后就算了。短促的剧情线要放
入如此多的回忆场景,目的并不是为了充篇幅,重点是,这些“回忆
”都会对后面的剧情产生影响,甚至有些“恐怖”的氛围,还得靠这
些深具保存年份的“回忆”才得以成立。
思及至此,我不禁思考“恐怖小说不恐怖”的某些原因了。或许人们
对“声音描述”的想像力,没有“影像描述”那么直观,也或许需要
陈年回忆才能酿造的惊悚效果,却因为过于短促的阅读时光而无法体
会(那感觉就像刚酿好,需要摆上十年二十年的葡萄酒,才摆了两三
天就开来喝一样)。
然而,我却不能否认,与其使用血腥与幽灵这种存在于“影像”上的
冲击,还是“声音”与“回忆”那种得以触动心弦,痛击到骨子里的
东西,才更令我感到恐怖啊。不知史蒂芬‧金是否也常用这种手法呢
?(啊不妙……说好不提老爸的,啧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