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源自沙粒的音符,实验电气与人声的汇聚

楼主: KoalaLin (林纸鹤)   2021-10-14 17:07:32
https://tzuhoscore.wordpress.com/2021/10/14/dune
让影人目眩、渴望又惧怕的重磅科幻传奇《沙丘》,终于出现壮士,愿意赌一把,再次挑
战大银幕。上个世纪60年代,法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20-1986)完成同名著作
,虚构创造出遥远时空下的荒漠星球,它气候极端、环境严苛,是个榨干生存意志的鸟地
方,却拥有珍贵“香料”(Melange),成为各方势力觊觎争夺之地。小说完成当下,全
球尚未发生石油危机,不过在大航海时代里,人类早已为另一种“香料”发动数次血腥殖
民战争。
丹尼维勒纳夫(Denis Villeneuve)是那位勇于挑战无垠视野的壮士,经历《银翼杀手
2049》、《异星入境》 科幻体裁后,显然他有自信握有说服片商投资的筹码。在他之前
,名导大卫林区(David Lynch)惨跌“厄拉科斯”(Arrakis)的沙堆上,自己都不愿承
认拍出烂片的黑历史。另一位名导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也曾投注大量心力、研
究赫伯特的世界,但后来打退堂鼓,转向《银翼杀手》拍摄工作。保罗亚崔迪(Paul
Atreides)之王子复仇记在大银幕失利,只好退居小萤幕电视剧,或电玩游戏,没人敢再
去碰这个难拍的庞然史诗。然而,许多被赫伯特启蒙的科幻故事,却取得巨大成功,包括
《星际大战》、《骇客任务》,甚至日本动画经典《风之谷》──即便宫崎骏(Hayao
Miyazaki)不愿承认笔下“王虫”与“沙虫”的关系。
肥硕庞大的沙虫,又名“沙胡罗”(Shai-hulud),其意为“不朽之物”,是赫伯特衍生
自阿拉伯文的词汇。它无差别吞噬任何发出机械噪音的物体,因干燥荒漠环境而生,自成
独特生态系,是当地种族“弗瑞曼人”(Fremen)的神。帝国派遣哈肯能氏族(House
Harkonnen)来此掠夺香料,除了以残酷手段扫荡弗瑞曼人捍卫家土的抵抗,亦得防备象
征大自然威胁的沙虫。奉命接管厄拉科斯的亚崔迪氏族(House Atreides),原本居住在
舒适的星球环境,却不得不接受谕令、远离家乡。雷托亚崔迪公爵(Duke Leto Atreides
)深谙星系帝国统治者“皇帝”(Padishah)借刀铲除异己的背后动机,无不担忧即将席
卷亲友的悲剧灾厄。
赫伯特的儿子布莱恩(Brian Herbert),为数十年后仍热卖的小说作跋写道,亚崔迪是
以希腊神话的阿特柔斯(Atreus)家族为原型,因为他们命运多舛、亲人相残,尤其被妻
子杀害的国王阿迦门农(Agamemnon)。赫伯特挑拣各类神话,揉合成为星际争霸下的科
幻叙事,乍看疏离遥远,实则人类历史一部分;就像保罗将跟弗瑞曼人齐心对抗凶残外侮
,是延续自《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异乡人传奇。不过,丹尼维勒纳夫花了两个半小时篇幅
,却未能将赫伯特的故事讲完;事实上,他只讲了一半,也就是詹米斯(Jamis)被保罗
杀死、史帝加(Stilgar)接纳新成员的时候。而且,他一反好莱坞大片谢幕前必有的狂
热高潮,只让两个角色在极简的荒原里持刃拼搏,宛如将《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甘道
夫(Gandalf)壮烈牺牲的戏砍掉,接着嘎然而止,留下困惑的观众。之后还会有《沙丘
》第二集吗?导演可不能这样丢下观众不管啊!
约翰约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1969-2018)骤逝后,丹尼维勒纳夫的音乐伙伴,似
乎就此转向汉斯季默(Hans Zimmer),并完成《银翼杀手2049》。在《沙丘》(Dune,
2021)前置阶段,导演仿佛认为业界没有第二人选,能像季默一样“接替”约翰森的工作
;他说:“当我决定制作《沙丘》时,我便知道需要一位能创造全新音景(soundscape)
的作曲家,于是我先问了季默,有没有听过法兰克赫伯特这本书”。季默回复,怎么可能
没听过?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书之一。通常,使用“最”这种程度副词,是为了表
达某种渴望,一如季默对媒体宣称的:“为《沙丘》创作配乐是最大梦想”。为了达成他
口中的梦想,他甚至不惜推掉诺兰(Christopher Nolan)同档期的《天能》邀约,中断
两人自《蝙蝠侠:开战时刻》以来的紧密合作关系;这一切,就只为了专心面对保罗亚崔
迪的英雄宿命,与厄拉科斯的沙尘。
后来,疫情重创影院市场,诺兰的《天能》先打头阵,硬著头皮上映,而《沙丘》则延后
一年,放映档期如命运般错开。若季默拥有保罗亚崔迪作梦预知未来的能力,说不定他两
部电影都能吃下来,且左拥右抱当今影坛备受关注的大导演。在电影上映前夕,发行商采
取了奇特的行销策略,将一套名为《沙丘:素描本》(The Dune Sketchbook,2021)的
双碟实体专辑,先行释出。它并非电影最终用到的配乐版本,比较偏向是作曲家构思意念
、概念,跳脱影像侷限的独立作品,与先前《神力女超人1984》、《X战警:黑凤凰》的
模式一样。莫非,季默以后都会用这种方式,向乐迷展示他在前期制作阶段所作的各项实
验点子?相隔数周后,发行商再推出正式版的原声专辑,曲目变多、篇幅也变短。上述两
种版本,各异其趣,我都有收藏,至于哪一种比较好听?我个人会选择“素描本”,因为
它更具有天马行空的自由想像,以及抽象迷幻的音景探索,亦可感受季默如何以忠实书迷
的身份,用音符再现厄拉科斯的遥远神话。
沙丘:素描本
先来听听季默怎么说:“我希望观众和我们一起踏上旅程,来到这个看似浩瀚、且深不可
测的星球,同时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关于最微小的情绪,就像沙漠是由沙粒组成,音乐亦由
音符组成。与其说它是一条巨大的声音毯子,不如说这其中充满感人的情感”。此段自述
形容,应当能在《沙丘:素描本》被听见,因为这取决于它的制作架构,尤其单曲长度。
这让我想起当年《超人:钢铁英雄》双碟版专辑,里面收录一首将近半小时的“素描曲”
。汉斯季默可能认为,既然都要发行《沙丘:素描本》,而且还两片CD的空间,那就塞好
塞满吧!不过,听众若没有很热衷《沙丘》故事、影像氛围,或季默这类型的长篇编辑策
略,那很可能会觉得这部作品实在写得无聊,就算聆听单碟正式版也一样。就曲风而言,
季默的确玩出新的实验感受,就像丹尼维勒纳夫说的:“花了好几个月的光阴去重新定义
声音,以许多电子科技跟乐器去疯狂探索新的可能”,但他也没有彻底开创新局;以我感
觉,季默回头造访十几年前的《达文西密码》,透过寻觅某种幽暗古老的神秘学语汇,为
这出科幻史诗铺上一层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色彩。因此,季默期望音乐是一种非常规、
不属于人类世界,甚至超越我们所理解的时空模样,然而约翰约翰森为维勒纳夫制作的《
异星入境》,似乎还比《沙丘》成功。
首曲〈Song of the Sisters〉主结构的人声设计,全由女性担纲,以符合曲名“姐妹之
歌”原意,不过“歌声”犹如暗夜下、急促紧密的低声耳语,让它对应的神秘姐妹会组织
“贝尼洁瑟瑞德”(Bene Gesserit)更添不安基调。然而这种声响,曾于季默另一部作
品《蜘蛛人惊奇再起2:电光之战》出现过,且使用在剧中的反派角色身上,彰显其歇斯
底里、无法控制自我情绪的精神状态,但《沙丘》里的贝尼洁瑟瑞德,并非脑筋跳电、被
害妄想的疯子集团。“洁瑟瑞德”一词本身就有“耶稣会”(Jesuit)含义,不仅隐喻她
们借由散播“救世主预言”来控制百姓人心,亦在帝国政治与宗教取得崇高影响力;看起
来,称呼“女巫”只是简化了她们暗处操盘的能耐,而“姐妹之歌”则明快指出贝尼洁瑟
瑞德令人不寒而栗的那一面。乐曲后段,层叠女声颂唱着不知名的宗教祷词,即回归《达
文西密码》语境,却又明显强化许多。
〈I See You In My Dreams〉是保罗的主题,象征他脑内不断涌现的预知梦影,一个谜漾
的弗瑞曼女子。起初的环境音效,是悠远隐晦的气旋风声,以及一连串晶莹细小的中高频
闪烁声,很像描写厄拉科斯的细微沙粒,并在手心之间随风飘散,其平和感与〈Song of
the Sisters〉前段实验性质的人声多有不同。接着,丽莎洁若(Lisa Gerrard)著名的
中低音声腔,开始主导后续神秘沈郁、萦绕《沙丘》的绵长主旋律,与合成弦乐与铜管音
色的键盘,一搭一唱。这首也是《沙丘:素描本》里最长的篇幅,可以肯定地,它的升华
音节跟《星际效应》精神类似,都在描写无垠星河下的浩瀚感。曲末,渐强耳语声再次袭
来,宛如贝尼洁瑟瑞德学院里令人敬畏的“真言师”(Truthsayer),正在考验保罗面临
剧痛的应变能力。结尾处的呢喃女声,像古老民族祈祷的仪式语言,或许也在舒缓方才升
高的紧绷压力,而杜读管(duduk)则于一旁吹奏。
描述亚崔迪氏族的专曲〈House Atreides〉,风格构思相当特别,它用到了风笛齐奏、电
吉他刷弹,与喧腾又振奋的鼓器编排,旋律正气凛然、能量声势夺人,仿佛奥运开幕或首
领就职大典。前段与后段的女音独唱,恬静悠长且充满坚毅良善,又有某种凯尔特(Celt
)的广袤旷野感,跟中段盛大排场对比强烈;而这些主题,已充分展示亚崔迪氏族于《沙
丘》的正派面貌,且深具骄傲、自信与英雄情操。或许,季默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凯尔特文
化,亚崔迪氏族的居住地亦为高山大水,即便面对帝国与敌对氏族用计胁迫,仍如《英雄
本色》无畏无惧。风笛主题在电影里用了两次,一次是厄拉科斯的就职大典,第二次则已
经在打仗,且几乎全军覆灭、壮烈牺牲。音乐听起来像歌颂胜利凯旋,但只是更衬托出亚
崔迪氏族无法抵御的毁灭宿命。
保罗主题于第四曲〈The Shotening of the Way〉获得宽广的升华,形成救世主“奎萨兹
哈德拉赫”(Kwisatz Haderach)主要面貌,即贝尼洁瑟瑞德长久预言下的天选之子,能
控制多重时间与空间。保罗主题,在此与救世主产生连结,而中间段那段恣意狂野、如即
兴电吉他般的滑音演奏,既神秘又苍茫,也有一股摇滚的火热感,很像季默在演奏会里会
作的事。曲末,在经过《星际效应》式的节拍点之后,一波波强劲、凶悍,毁天灭地的爆
裂音波袭来,戏剧气氛极度不详,可能是雷托公爵遭到背叛行刺,或哈肯能氏族已经取得
阴险策略上的胜利。第二片CD的〈Paul’s Dream〉,则持续拓展〈The Shotening of
the Way〉元素,凭著电吉他与合成键盘增强救世主的主题;另外还有中后段几近嘶哑的
高亢叫喊,语气强而有力,并在搭配木质鼓器的拍打噪响后,深刻唱出保罗与家人于厄拉
科斯无可避免的宿命,与他即将在此承接、进而影响帝国的天命。这是会让观众留下深刻
记忆的出色人声,且给人某种历经风霜、亘古又迷幻的质地;若〈House Atreides〉能代
表氏族的高贵,那此首可象征崛起自荒漠的怒火。
开场与〈The Shotening of the Way〉结尾女声一致的〈Moon Over Caladan〉,维持着
忧伤平缓的基调,接着传来一阵阵〈Paul’s Dream〉的鼓器响声,并逐渐加强低音域的
合成乐器、不断上扬的滤音器(filter)弦乐,直到响亮又庄严的旋律奏起;此刻,奇异
的鼓器就像庞然飞行器升起时,会自然挟带的机械声响。明显地,描写亚崔迪氏族母星“
卡乐丹”(Caladan)的这首曲子,与厄拉科斯差异不大,同样玄秘晦涩,但多了不断攀
升的雄伟琶音,衬托母星富强与离去的不舍。专辑来到描述沙虫的〈Shai-hulud〉,便开
始趋向更激进、实验、无旋律的电气领域,像最前段的沙沙声,有如生物蜿蜒游走的环境
音效,顶多配上一些中东地域质感的弦琴音色;季默不使用传统交响配器是对的,因为这
种令人生畏、能吞噬一切的庞然巨物,看起来只能用层叠电子设备去摹写。此外,缓慢曲
速也表现出沙虫所造成的各式声浪,包括碎石、沙砾、岩片、尘埃、雾霾的意象,最后再
以形似《银翼杀手2049》的厚重编曲,将声量推到满。
倒数第二曲、有个煞气称号“心灵杀客”的〈Mind-killer〉,实验性质更加强悍,整首
充斥极度不祥的合成弦乐,如“魅音”(Voice)般刺耳的扭曲人声,以及失序疯狂的急
促电鼓跟叫嚣的低音贝斯──尤其6分34秒的摇滚速弹。在正式版里,季默并未直输如此
恐怖的“动作音乐”,何况贝尼洁瑟瑞德与洁西嘉女士(Jessica)也没全力、使劲施展
魅音这项姐妹会的特殊技能;然而,这首主攻魅音形貌、驱策敌方就范与毁灭的凶猛电曲
,已为观众揭示它的可怕。同样未用于正式配乐的〈Grains of Sand〉,将〈Song of
the Sisters〉的繁复耳语混合了《蝙蝠侠:开战时刻》风格的反复两音阶和弦,貌似“
电光人”(Electro)与黑暗骑士的混种基因,而担纲节奏推进的脚踏钹(hi-hat)音色
取样,是这首终曲最独特且复古的电子元素。汉斯季默特别邀请来自德国、年逾古稀的前
卫电子先驱:克劳斯舒兹(Klaus-Juergen Schulzes),联名创作〈Grains of Sand〉,
由于这位老先生于1979年以《沙丘》小说之名,探索出一阙浩瀚宽广、犹如电影组曲的长
篇幅乐章,而两位不同专业领域的艺术家,则因《沙丘》世代相会。
沙丘:正式原声版
单碟版曲目依照剧情发展排序,若想藉著原声带、跳脱影像回味《沙丘》,基本上是没问
题的;不过,它缺乏《沙丘:素描本》长度无设限的优势,聆听情绪难免会被分割。由〈
I See You In My Dreams〉前段发展出的序曲〈Dream of Arrakis〉,同样有着缠绕保罗
的梦,与厄拉科斯的不安前景;木质鼓器划破寂静的沙粒环境声响,底部的电子脉冲则像
《敦克尔克大行动》让人紧绷的海滩。杜读管开场的〈Herald of the Change〉首次道出
保罗主题,与小说文本隐喻的阿拉伯世界;代表“圣母”(Reverend Mother)黑夜密访
的〈Bene Gesserit〉,将贝尼洁瑟瑞德的低语主题端出,此刻保罗将被告知、并暗示其
未来命运。就上述三曲,应能发觉单碟版的优缺点,比如迅速点出各个主题、编曲制作更
精良简洁,但也因为《沙丘:素描本》已涵括所有素材,科幻气氛更加完整,导致正式配
乐未能超越既有框架。不过,也有一些堪称专辑惊喜与亮点的例外;以电吉他回溯了保罗
主题的〈Leaving Caladan〉,打击编排是季默在90年代常用的电子鼓音色,由于近十几
年它几乎消失不见,此次回归,让人不禁怀念、陷入回忆。
源自〈Paul’s Dream〉中段的高亢女声,于〈Gom Jabbar〉发挥出它在电影里的震撼力
,当保罗面对圣母试炼、脖子被抵著“戈姆刺”(Gom Jabbar)时,他的未知力量宛如觉
醒,克服了恐惧与痛楚,而女声就像他的能耐,突破刺耳音频的屏障。堆叠独唱和人声的
〈Ripples in the Sand〉,对比出厚重的极低频合成器,俨然是〈I See You In My
Dreams〉的加强版。以弗瑞曼女性荃妮(Chani Kynes)为名的〈Visions of Chani〉,
描述保罗在预知幻象中,经常出现的命运脸庞;为衬托她腾跃崎岖岩面的身躯,与深邃的
凝视相望,乐曲中段使用了迷幻柔美的人声跟环境音效,尤其模拟沙尘纷飞的闪烁高频声
。它恐怕是最不像爱情轮廓的模焦体验,维勒纳夫也拍得隐晦,不过小说第407页倒写得
鲜明,如“心情飘飘然”、“满脸涨红”等词。
描写亚崔迪氏族暗夜遇袭的〈Armada〉,局势盛大、危急又悲怆,效果比原先的素描版本
还更突出与戏剧性。我特别喜爱从一开始不详的人声吟诵,行经不断层叠的长音合成器,
接着遁入备战状态的动态节奏,并短暂接上〈House Atreides〉的风笛主题,随即悲愤地
嘎然而止;风笛在《沙丘:素描本》演出耀眼,尤其那悠远又振奋人心的平静美感,但正
式版却只给它短暂露个面,可惜了!来到下一曲〈Burning Palms〉,已是寡不敌众、伤
亡惨重,且能听见阴暗的合成器压迫着低音域提琴,并伴随燃烧的珍贵植物,及家族陷落
时的熊熊火光。
除了〈Leaving Caladan〉的鼓声打击,侧写雷托公爵企图以命换命、反击哈肯能男爵的
〈Blood for Blood〉,亦回应了季默90年代惯用的音色风格,即中段之后的男性合唱声
部,重现《赤色风暴》、《战略杀手》时光;曲后的悲怆叫喊,代表雷托公爵的死亡。接
下来连续三曲〈The Fall〉、〈Holy War〉跟〈Sanctuary〉,是亚崔迪母子遇劫之后的
逃亡处境,包括遭到萨督卡(Sardaukar)士兵暗杀未遂,被困在炙热险峻、缺水缺食的
无垠沙漠,以及跟邓肯艾德侯(Duncan Idaho)重逢。不过这几段时而低迷、时而阴冷,
没有激烈的打斗编曲,也缺乏〈Armada〉的盛大;事实上,整部电影最具传统巨幕精神的
战争场面,唯独亚崔迪氏族之难。
魅影重重的〈Premonition〉,于中段之后扬起危险情势,与〈Ornithopter〉描述邓肯艾
德侯自我牺牲的戏,为同一攻击事件,然而音乐未有雷托公爵的悲剧感,观众亦无法同理
保罗当下的伤痛。这说明了:在处理艾德侯,或生态学家凯恩斯博士(Dr. Liet-Kynes)
的死亡场景上,影像情绪明显有不足之处。保罗与沙虫正面对上的〈Sandstorm〉,再次
重返环境声响的沙尘里,飘渺电子讯号就像纷飞的结晶,轻盈带过这场应当充满莫大恐惧
的骇然桥段。因此,就感官期望来说,季默编制《沙丘》正式版的聆听策略,是非常不正
常的反高潮。
描述保罗母子穿着“蒸馏衣”步入荒漠、接触到弗瑞曼人的〈Stillsuits〉,飘洒些许范
吉利斯(Vangelis)式样的铜管合成器,神秘情调宛如混合两河流域或亚索不达米亚的《
银翼杀手》,但它远不及《沙丘:素描本》处理同质情境的强度 。约于3分35秒处,有段
近似《达文西密码》的攀升旋律,让不少影迷认为它是引述大卫林区版本的主题旋律,即
“托托合唱团”(Toto)编写的曲子;若此为真,倒也算个彩蛋,但我认为那是个音型类
似的巧合。题外话,专辑内的母子剧照,在不熟悉赫伯特原著、角色关系之下,我一开始
还以为这两人是情侣!实际上,饰演保罗的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与饰
演洁西嘉女士的蕾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彼此年龄相差也才12岁,难怪我误
会大了,差点错认成伊底帕斯(Oedipus)。
来到谢幕终曲〈My Road Leads Into the Desert〉,保罗开始踏上《阿拉伯的劳伦斯》
之路,在此之前,他杀了詹米斯,克服并实践电影片头字卡说的事:“梦境是来自意识深
处的预言”。站在他旁边的,是梦景里不断浮现的荃妮,以及决定接纳他的史帝加;手上
珍贵的武器“晶刃匕”(Crysknife)、荃妮的脸庞、红色鲜血与象征自己过去的死亡肉
体,是他结盟弗瑞曼人的开端。乐曲并未卯足全力大放,亦未编成独立组曲样式,仅于曲
后放进高亢女音,带过保罗主题,再以传统交响曲的句点方式作结;状似明快、不囉唆,
却也再次证明本文提及的反高潮缺点。不过,此举恰巧映衬了电影倏然结束于小说第440
页的断点,故意且任性地放上悬念。
丹尼维勒纳夫话说得很漂亮:“音乐需要具有灵性、神圣的质感,汉斯季默花了好几个月
的时间,重新探索新的音色、寻找新的定义”;的确,《沙丘》能将人们带往一个全然陌
生、辽阔,同时参杂地球既有民族文化的异星世界。而季默追求浸淫的整体感,在维勒纳
夫凝炼运行的镜头节奏下,是成立的,不过想从中听见优美浪漫或史诗感旋律的听众,应
该会大失所望,因为季默从不打算再写出《神鬼战士》的变形。另一方面,《沙丘》音乐
亦彰显了导演个人品味,可能在他授意、或潜移默化之下,季默明显自《银翼杀手2049》
便逐渐发展出一套能紧捉约翰约翰森的语言特点,且能压抑旋律性,借此对应、把控维勒
纳夫的灰暗光影,即便它对听众来说,是某种冗长负担;幸好《沙丘》的旋律比较丰沛,
尤其粗稿模式的《沙丘:素描本》。最后,再一次题外话,负责发行实体专辑的水塔音乐
(WaterTower Music),其销售策略令人不解,他们宣称产品为CD-R烧录片,不少人也确
实是买到CD-R,但我收到的却是工厂压制的正统CD片。莫非,这年头买实体CD就像过年买
福袋,得靠运气?
by KoalaLi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