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效应:精致优雅又兼具大气壮观的管风琴篇章

楼主: KoalaLin (林纸鹤)   2015-08-09 17:21:52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46538058.html
今年三月底,汉斯季默(Hans Zimmer)在英国伦敦皇家亚伯厅举办了《星际效应》(
Interstellar,2014)交响音乐会,与会来宾除了导演克里斯多佛诺兰(Christopher
Nolan)、剧中演员麦可肯恩(Michael Caine)、洁西卡崔丝坦(Jessica Chastain),
以及让人非常敬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还有季默的两
个儿子和爱女。音乐会的演出形式,是交响乐团逐一跟随投影幕上的电影画面,在现场“
演奏”配乐出来,给人不同於戏院的观影体验。除了音乐,季默、诺兰还跟粒子物理学家
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基普索恩(Kip Thorne)的对谈,跟现场听众分享影片背
后的哲学观、科学议题、配乐的思考。整场音乐会门票开卖不到四天,即告售凿。显然,
季默的《星际效应》不只是个单纯的商业案,他有心让它成为另一个生涯代表作,而且是
兼具厚度与份量的艺术品。
建议乐迷,多花一些钱去买盒装版的原声带来收藏;不是为了那个噱头大概两三秒的星光
闪烁,而是为了第二片CD收录的内容,以及整体的精致感。题外话,当初我把家里灯光全
关掉,用单眼拍摄投射在天花板上的星空斑点,然后贴给季默看,不久,季默便在脸书上
分享我的照片。我想这又是另一个与大师共舞的网络奇蹟了!
首先来播放有着美丽星座盘设计的第一片CD,序曲是电影开场的桥段:〈Dreaming of
the Crash〉,父亲被梦中的航天飞机坠机事件给惊醒,女儿这是站在门口,问他一些观众
还在状况外的问题,例如鬼魂、坠机,而这两个不相及的物件,却在后来成了太空任务的
关键。象征太空任务的序曲旋律,季默藉著不断加强声势的回旋语法,以管风琴的低音域
长奏,带出简约又不失凝炼沉重的音阶,表示任务一点都不欢乐,也不是嘉年华式的上太
空、救人类。
任务主题,到了〈Stay〉有更恢弘完整的发展,尤其后段更放上铜管、拉大音量。这段曲
子描述父亲强忍悲伤、温柔却坚决地离开女儿去执行太空任务,而倔强的女儿拒绝父亲的
道别,直到父亲已经驱车离去,才冲出屋外、满脸泪水,望着父亲货车驶出的尘沙;乐曲
末段的庞大声量,则衬托航天飞机升空时的剧烈噪音。充满声响实验感的〈Detach〉,是任
务主题的另一变异,增加许多underscore的手法;演出将近四分钟,才突然窜出主题,并
以〈Stay〉末段庞大声量的方式呈现。比较特别的是〈Message From Home〉,静谧至极
的钢琴呓语,拆解自任务主题的音阶,并以非常缓慢的留白演奏方式,烘托出与世隔绝的
外太空状态,对照影像中偌大的星体、渺小的太空船,你会马上体验到这首钢琴短曲的画
龙点睛。
季默书写《星际效应》的背景故事,大多数乐迷或许在网络上听说过。有一天,诺兰完成
了一页剧本,没错,就真的是一页,然后打电话给季默,问他要不要来为这页剧本写首曲
子,因为这是他接下来要拍的片子。这页寄到季默手中的剧本,装在信封里面;等等!信
封?这年头除了存证信函、政府公文、年节贺卡,谁还在纸本书信?诺兰就是这么一个“
手作派”信仰的偏执狂。这页剧本内容很简单,毫无情节上的资讯跟线索,却是《星际效
应》的终极核心;里面写着,一个父亲跟儿子道别,他保证,不论怎样,他一定会回来。
此时此刻,诺兰的剧本还没正式写,科幻怀想也尚未开始行动,但“一页剧本”的实验计
画,却在导演与音乐家的默契之中,悄然发声。诺兰更认为,季默充满情感的钢琴旋律,
深刻表现出父女亲情,甚至深厚得让人动容,仿佛就在书写季默与爱女的家庭小品,所以
成功开启他接下来的剧本旅程;以前,是音乐家配合导演的影像作曲,而这次顺序颠倒过
来,变成导演听了音乐家的曲子,灵感涌现。季默给曲子一个很特别却稀松平常的名字:
〈Day One〉,如果把英文颠倒过来唸,刚好也是季默创作它的时间:一天。
若按聆听顺序,〈Cornfield Chase〉可以先听到〈Day One〉的旋律,以明亮兴奋的编曲
呈现,是我非常喜爱的变奏;建议再次回顾电影,父亲开车载着儿女直闯玉米田、忘情追
逐无人飞机的桥段,音乐跟影像搭配极佳,也是暗喻父女感情深厚的弦外之音。需要注意
的是,〈Day One〉由两段动机组成,后段是亲情主题,不断上扬的连续三音阶,听者可
以很容易感受它带出的温暖;前段则有一种迷惘气质,旋律仿佛在一条反复单音的直线上
来回穿梭、迂回发展,亦如父亲对家庭的牵绊、执念,所以我称它为家庭的主题。
于是,〈Afraid of Time〉成了家庭主题另一情境的变奏演出,季默在这注入些微却明显
的悬疑气氛,例如长笛细丝般的高音域,让声线不仅只有钢琴独奏。片中,父亲对于时间
流逝感到极度不安,接近黑洞的时候,更焦躁惊恐;稍有闪神,可能就因为重力场发生时
间延迟效应,让自己跟地球上的家人、女儿,产生时光不同步的可怕后果。其实,《星际
效应》最残忍的反派角色,就是“时间”,而这首曲子就成了最好意象。另一曲〈
Running Out〉,采取同样悬疑黑暗的变奏方式,惊悚的单音钢琴,如唱片跳针无法停止
下来,一旁则交错低沉呼啸的音效、恐怖片的琴奏,此刻你该发现,家庭主题已被如黑洞
般的恐慌感给吞噬。
下一个主题〈Dust〉,是关于宇宙、天体、神秘事件的描写,季默先以绵密层叠的弦乐、
空灵的合成声响,慢慢透过混沌不明、如印象乐派的暗示手法,侧写父亲在农舍遭遇到的
怪异重力事件,相当传神且出色。乐曲中段,管风琴和弦进入,将人带至略为紧凑的声浪
中,表示父亲想到解谜方式,并发现这是一个受外力介入的沟通序号,进而找出太空总署
的秘密座标。听到曲末,家庭主题又出现了,你应该能察觉它以高音域弦乐演绎,其音色
使用都跟季默另一部需要多重解谜的剧情片《达文西密码》非常神似。
第12曲〈I'm Going Home〉,也是宇宙主题的另一变奏版,同样先由漠然细致的弦乐出场
,侧写父亲亟欲终止太空任务、归返地球跟女儿团聚的复杂思绪。当他跟剧中被唤醒“重
生”的曼恩博士提及返途计划,背景音乐就是这首,并搭配极冻星球白雪皑皑的壮丽奇景
,确实给人出奇优美的科幻感,殊不知曼恩博士脑海里已有恐怖预谋。与〈Stay〉呼应的
〈S.T.A.Y.〉,曲末亦带入宇宙主题,并以相当隐晦、黑暗的低音域手法来铺陈,穿插些
许如春蚕吐丝般的弦乐,与乐曲前大段的亲情主题,有着极大的对比。我很喜欢管风琴在
这首独奏的感觉,纯粹、干净、充满动容的戏剧能量,就像终曲〈Where We're Going〉
的出场时机,那种父亲与女儿跨越光年、时空隔阂的爱,余韵犹存、伤感缭绕。细心的你
,或许也能发现季默在声线上依序放入的钢琴、弦音、铜管巧思,它让年迈女儿给予父亲
的一席道别,有了完整的生命意义,那可是倔强女儿一辈子遗憾,因为她一直没办法、也
怪她当年没跟父亲分离时,温暖说声:父亲、再见。
太空探险,充满未知的黑暗恐惧,因为是一条没人踏寻过的路。从〈The Wormhole〉到〈
Mountains〉,季默利用固定频率的计时器节奏,弦弓的拍击声、虚拟人声、清亮的木头
轻击声,皆逐次叠出让人惊惧的紧绷音场。尤其〈Mountains〉,更以声量极大的齐奏,
猛烈带出厚重高耸的音墙,就像片中那让人头皮发麻的巨大海啸影像,一波接一波回响出
震耳的壮观视感。描述曼恩博士疯狂行径的第13曲〈Coward〉,同样有着固定节奏的设计
,并以〈Running Out〉的惊悚钢琴气氛开场,逐步引出黑暗紧绷的阵阵低频,这跟〈A
Place Among the Stars〉人性描写的黑暗能量完全不同;事实上,我觉得后者这首,是
整部《星际效应》最具邪恶色彩的乐段,观众此刻亦跟父亲惊觉主导一切太空任务的物理
学家,在其心中深埋的残酷真相,悲伤、震惊更夹带愤怒与对女儿的悔恨。〈Coward〉直
到管风琴的反复和弦渐渐大声,气势才被带出;它是我相当喜爱的乐段,质感一如季默前
作《天使与魔鬼》,凝重中又有圣洁神圣的宗教意象,和弦美感亦有季默所擅长的情绪渲
染张力。曲末甚至出现繁复钢琴的汹涌弹奏,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跟〈Mountains
〉壮观手法有不同的趣味。
再回到终曲〈Where We're Going〉。年迈的女儿,除了跟挚爱的父亲“郑重道别”,完
成儿时教人不忍的遗憾,她也同时为年轻的父亲指出下一条他该走的路:去找布兰达博士
,别让她一个人在光年之外的星球上孤独终老。整首除了复习序曲〈Dreaming of the
Crash〉的任务主题,也如上段所提,以亲情主题的动人变奏作结;这是一个弦外之音,
暗示父亲跟布兰达博士的关系不是“爱情”两字这么简单,他们反而更像是家人的关系。
总之,收尾很美、情感丰沛,当然管风琴成功提升整部作品之于科幻主题的书写感。季默
说,管风琴是诺兰的美丽主意,而且它是人类在真实乐器发展史上最具科学意念的成果,
像电子键盘、早期电子合成器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它们前身其实就是管风琴;意念不仅表
现于乐器本身繁杂如巨型机械的零件与组构,其音色的张力、能量、优美,更适合担任《
星际效应》的主要乐器。请聆听第二片CD的第11曲〈Day One- Original Demo〉,季默还
没把管风琴的元素放在里面,钢琴跟弦乐依然是电脑软件的虚拟音色;而且这正是季默最
先作给诺兰的草创曲,即上述所提的“一页剧本”阶段。然后你再比较完成版的〈Day
One〉,应能发觉管风琴的演出实在太重要了!
起初,习惯电脑作业的季默,使用了一套录音自19世纪末生产的管风琴取样合辑,来模拟
真人弹奏的声音,我猜就像《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盗》他写的深海阎王主题。可季默觉
得不够,音色再仿真,也不是他所要的,于是他想起德国的老家,小村邻近的一幢中世纪
塔楼,里面有一个装有2500个发音簧管的巴洛克管风琴;季默小时候都会在里面聆听演奏
,也让他逐渐往音乐家的道路去发展。季默的作曲家老友,李察哈维(Richard Harvey)
,推荐罗杰赛耶(Roger Sayer)来担任管风琴演奏,因为他也是英国伦敦市中心一座12
世纪的圣殿教堂(Temple Church)之音乐负责人;季默可以在教堂里面录制演奏、收音
一次到位,而且他也很享受管风琴在教堂内回音余韵、跟着建筑石墙一块共振的感觉,像
是穿越了时光跟历史,与周遭古代骑士、滴水嘴兽的雕刻塑像共舞著。所以不妨聆听一下
它的专属变奏曲〈Organ Variation〉,亲情主题在罗杰赛耶的动人独奏下,有着跟前几
段乐曲截然不同的艺术质感。
电影上映前一年,片商即释出前导版预告片,背景配乐就是这首〈First Step〉;篇幅只
有1分50秒,是〈Day One〉的浓缩版。当初预告片曲子名称暂定为〈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网络上也有不少乐手达人,将之改编混音或重新演奏;〈Flying Drone〉则
由管风琴、木管、钢琴、弦乐,带出〈Day One〉的另一形貌。下一轨〈Atmospheric
Entry〉是纯粹的音效曲,以〈Dreaming of the Crash〉的开场作延伸;顺便认识一下英
文术语:所谓“Atmospheric Entry”就是指太空船从外太空穿越大气层的飞行、燃烧过
程,在力学名词解释为“进入大气”。
〈No Need To Come Back〉前段是家庭主题的空灵变奏,中段是〈A Place Among the
Stars〉的邪恶音场,后段又回到家庭主题;所以这段是物理学家在撒手人寰之际,终于
坦承谎言事实的背景音乐。〈Imperfect Lock〉是曼恩博士背离同伴、试图开走太空站的
紧张配乐,若照剧情顺序,你可以这样聆听:〈Coward〉、〈Imperfect Lock〉与〈No
Time for Caution〉。诺兰在跟季默讨论这段剧情大转折的人性背叛戏码时,都同意不要
使用“epic action drums”,以往他们合作《全面启动》或《黑暗骑士》系列的手法,
诸如大鼓、顽固低音的弦乐,都不要放在里面;取而代之的是20人编制木管声部、4人钢
琴编组、竖琴与马林巴琴,然后再配上计时器的节奏音效、管风琴跟人声。尤其〈No
Time for Caution〉,再次演奏〈Coward〉的精采和弦,曲末更编入强度十足的上升乐句
,季默那股让人陶醉的英雄主义与悲壮火花,再度燃起;诡异的是同样的编曲,电影版本
却多了人声合唱,充满戏剧能量,CD版本反而完全剔除,或许你可以试着比较差异。
〈What Happens Now〉也是音效曲,有着明亮、希望的空气感,剧情则是父亲在超立方体
空间结束讯息任务后,未知生物关闭空间、他被送回土星轨道、甚至跟先前自己驾驶的太
空船擦身而过。〈Who's They〉感觉像〈Day One〉家庭主题的延长版,并作为物理学家
在跟父亲解说太空总署拯救人类计划的背景音乐。长达11分钟的〈Murph〉,是喜爱〈
Dust〉宇宙主题的乐迷们,一定要好好聆赏的独立弦乐诗篇,对于科幻描写的优美程度堪
称作品之冠;末段声量极大的大合奏,渲染力已经满溢,仿佛将前面经营的柔美弦音,以
管号、琴键、管风琴作足华丽震撼的戏剧表达,非常壮美。此时,画面搭配父亲那句牺牲
自我的台词:“牛顿第三定律,你得学会放下”,毅然独自进入未知的大黑洞,让布兰达
博士有充足的资源前往下一个星球。
另一个重点曲目〈Tick-Tock〉,为〈Mountains〉的完整演绎版,光是全神贯注聆听里面
一些录音技术的细节,如人声合音、渐强渐弱的声浪变化、探究低频音域深度的声效取样
、层叠繁复的电子音效,或如〈No Time for Caution〉乐句的上升气势,都能让人鸡皮
疙瘩、大感满足、享受其中。至于〈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这轨,
则收录片中演员朗诵狄伦汤玛斯(Dylan Thomas)那首“不要温顺地进入那良夜”的原始
诗篇;既为电影处理理性之余的人文美学,也是整个“拉撒路”太空任务的核心思想: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e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诗篇最后一段,由麦肯基弗依(Mackenzie Foy)朗诵,她在片中饰演小墨菲、库柏的女
儿;而她所朗诵的内容“And you, my father...”,恰巧能献给父亲,希望他奋力反抗
灭绝的命运,是一个精致细腻的安排。
然后,我建议当你晚上听完两个多小时的盒装专辑后,走出窗外,抬头看一下天空,就算
光害严重、让你看不到星光,也没关系,就思索一下库柏说的那句话吧:“好奇我们人类
在星际中的位置”。我也好奇,诺兰与季默未来的合作,还能擦出什么聪颖闪耀的火花,
就算管风琴这个点子或许承袭《2001太空漫游》,不过你得承认,季默这阙管风琴诗篇真
的写得好棒,任何一处情绪都能衬职加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星际效应》是他们
两人最完美的演出。
★★★★★
作者: trustjohndoe (CHEN Ethan)   2015-08-10 21:13:00
推原po,写的真好!我是听完双碟后,再听理查史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也是库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游》主题,Zimmer的管风琴大量运用,其实可从理查史特劳斯的用法来交互印证,毕竟诺兰的电影有一大部份也是向库柏力克此片致敬,而我也认为Zimmer用管风琴,在向理查史特劳斯的这首曲子致敬,是著名的开头之后的交响诗篇部分,我不知道Zimmer是否有提到理查史特劳斯作品给他的发想?但是他在《人魔》也玩耍过变调的蓝色多瑙河,在《不可能的任务2》中,也游戏过布兰诗歌的摇滚谐仿,所以小第一草草猜测,作为欣赏时的一点趣味……
作者: srx080578 (薯泥玛拉 Rooney Mara)   2015-08-11 19:22:00
请问原PO是用耳机还是喇叭听? 可以给个型号吗?
作者: gmoonyh (Moony)   2015-08-12 11:20:00
我不是原PO 可是我可以给一点意见听电影原声带 耳道可以考虑FX850 IE80 耳罩可考虑HD650有耳机板 可以去那享受被推坑的快感
作者: srx080578 (薯泥玛拉 Rooney Mara)   2015-08-12 21:21:00
我本身就有在玩耳机 只是纯粹好奇而已
作者: ROUAGE (Kay)   2015-08-13 12:41:00
原PO写的文 都会让人对听原声带产生热血 很赞!
作者: kuja (庫賈)   2015-08-14 12:15:00
可是电影老实说大吐槽这片是默爷睡死在管风琴上。不过我中肯猜测,这片是默爷向太空漫游取经之作吧~
作者: mashmabo (马修范恩SUCK)   2015-08-15 21:05:00
kuja真是不意外kuja你有听过星际效应原声带吗? 有听过再来嘴
作者: SKnight (全ては时の中に…)   2015-08-24 16:24:00
楼上真幽默 XDDD 别忙着把箭往身上插 你应该没中,别多虑
作者: bloodpiece (SpongeBob)   2015-09-29 21:57:00
看完这篇冲了 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