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6/06/24-2006/07/01
成员: 师大登山社4男2女,其中4男具师大登山社领队资格,简称甲、乙、丙与丁,甲为
此队领队。另2女为登山经验较少者,简称戊(伤者)、己。
预定路线:
06/23(五) D00 台北-花莲
06/24(六) D01 花莲-上梅园-陶塞溪、波浪溪合流口
06/25(日) D02 合流口-H1855m山头南方空旷溪谷
06/26(一) D03 H1855m山头南方空旷溪谷-双溪口前扎营
06/27(二) D04 双溪口前右岸-水泥柱(高绕路)
06/28(三) D05 预备天
06/29(四) D06 水泥柱(高绕路)-双溪口(取西北上溯)-H2200m扎营
06/30(五) D07 H2200m-南湖南峰北方鞍部-南湖山庄
07/01(六) D08 会师天-云棱山庄
07/02(日) D09 云棱山庄-思源哑口-宜兰-台北
07/03(一) D10 预备天
07/03(二) D11 预备天
(撤退计画)
1.若D4这天地形无法通过则原路撤退
2.若通过D4地形,则继续走完
3.若在D4前遇到台风则原路撤退
4.若在D4后遇台风则继续走完
(应变计画)
1.若D4地形过不去,则上切西吉南山西方的北南棱切往大浊南溪(时间允许)
2.若D6取西北上溯较为不好溯,则取北支流上溯接大浊水南溪源头上南湖
实际路线:
06/23(五) D00 台北-花莲
06/24(六) D01 花莲-上梅园-陶塞溪、波浪溪汇流口
06/25(日) D02 陶塞溪、波浪溪合流口-S峡谷尾端H1200m回转弯
06/26(一) D03 S峡谷尾-H1853m南棱右岸高绕路上
06/27(二) D04 高绕路上-陶塞溪大峡谷前汇流口
06/28(三) D05 陶塞溪大峡谷前汇流口-右岸(意外坠落)原地不动
06/29(四) D06 陶塞溪大峡谷前汇流口右岸-水泥柱-小棱(296442,2689365)
06/30(五) D07 小棱-下切失败-上棱H2375m西偏南宽棱线旁(求救)
07/01(六) D08 原地不动等待救援
山难事件经过:
一、队员戊受伤,对外求救
6月28星期三上午十一点,留守人接到陶塞溪领队电话,报明方格座标位置,叙述队
员戊在陡上高绕时不慎摔落20米,意识清楚,头部左边外伤,右脸颊撞伤麻痺,左肩撞伤
淤青,右大腿外侧撞伤麻痺,希望请求直升机救援。留守人于是报警求救,空搜单位约于
下午两点抵达,领队决定由队员己陪同戊上直升机下山,送往花莲慈济医院就医。其余4
人经领队和留守人讨论后,认为高绕过陶塞溪中段后即可上接南湖传统路,前行约需4天
,撤退则须5天,故决定继续行程。
二、陶塞溪余员四人受困对外求救
6月30号星期五晚上六点,留守人再度接到陶塞溪领队电话,队伍四人高绕上棱后遇
到断棱,难以下溪,而面临断水危机,进退不得,请求救援。留守人于当晚报警处理,翌
日(7月1号)直升机于早上七点半出动,但无功而返,当日上午十一点再度出动,于下午一
点十分将四人运送下山。
山难检讨:
一、队伍行进
坠落事件发生时,戊跟随着先锋探路者乙上攀,在先锋乙正要给予戊伞带抓握时戊发
生坠落。由此可见该队在通过此高绕的危险地形时,是以一般勘查时较散乱、随意的方式
在面对该地形。故我认为该队既然正在通过具有暴露感而又土质松软没有良好手点的地形
,应由先锋者架设好伞带后再让能力较差的队员抓伞带而上,或甚至架设主绳,全员重装
推Jumar上。而在第二次求援之前,该队纪录也有提及一次先锋者乙卡在地形中不上不下
经拉绳确保后才得以脱困的叙述,推测该队在遇到地形时可能未经全体队员讨论,决定最
适当通过方法后再行动,而有先锋者过急地迳行攀登的情形。
二、水的管理
此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发生山难后,人员继续前进又面临需要再度求援的状况。第二
次求援之直接原因在于人员切上棱线后无法下溪而断水因此体力透支。根据山难报告书,
该队在上切高绕时剩余4人共携带了20升水量,理应可度过至少两晚,但却在第一晚上就
出现了缺水危机,理由是当队伍抵达纪录所提之水泥柱时竟因过于兴奋而喝掉5升的水,
当晚扎营时又发现领队甲的水袋漏水,5升剩不到0.5升。溯溪时上切高绕,应携带足够紧
急迫降的用水,且领队应负责注意队伍用水的状况,以免无水可用的窘境。此案例队伍虽
备了足量的水上切,但领队却未做好监督与管理队伍水量的职责,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水
袋破损漏水才导致队伍身陷险境。
三、路线评估
此点我认为在该山难事件中扮演最关键的角色。该队伍所参考的资料主要有1999年交
大、2001年师大及2004年清大的陶塞横断纪录,其中,仅有师大及清大的纪录成功完成陶
塞溪中段的大高绕而完成路线,且纪录中对此段的叙述都是极其危险。领队在发生队员戊
坠落事件后,考量队伍继续前进或撤退时,似乎低估了此段难关的困难度,认为若冲过这
段则离传统路不远。我认为即使队伍的来时路并不好走,仍然充满陡峭的地形,但至少是
已走过的路线,未知的风险较低,且又是下溯,应可走得快一些。故我认为该队伍在发生
第一次山难后仍继续路线是个错误的决定而引发了后续的第二次山难。
四、装备
此队伍在装备准备与使用上的失误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该队第二次求援时发现疑似误触卫星电话开关而使电池没电,却发现替换电池损坏,
后用尽各种方法才惊险地联络到山下。就山难报告书所述有在山下检查过替换电池的状况
,但在山上却无法使用,故我推测由于该队为溯溪队伍,可能是未妥善保存替换电池,致
使其浸水而无法作用。
2. 该队有携带岩盔,但戊不甚滚落时,却没有戴着,原因是在上切后已离溪谷一段,便
将之拿下。即使已离开溪底较易有落石的环境,在陡上高绕时仍应该戴好岩盔,如此才可
降低因落石或案例中不慎滑落造成的伤害。
3. 由于直升机载重有限,无法搭载队员戊、己的装备,队伍忘记将戊、己的证件、钱包
给他们携带,可能使得己陪同戊就医时许多的麻烦,虽是细节但仍属队伍的另一缺失。
五、队员能力与队伍审核
该队由四位领队级成员及两位学员组成,表面上看来队伍结构稳固,但实际上领队以
及队员溯高山溪的经验很少,面对更复杂的高山溪环境,该队伍的人员是否有足够经验和
能力应付如此困难的路线是在队伍审核时必须更加严谨把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