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领队小论文

楼主: lifelight (桢)   2015-09-29 14:43:03
前言
大家好,我这次的领队小论文主题是山社的溯溪队伍概况。近年受限于溯溪班底大多
已毕业工作的因素,社上也比较难经常性的开出溯溪队,而需要经验累积的溯溪技术近年
也一直面临传承的困难。但目前社上新一代勘查人力较为充足,也有一些目前在校的核心
已经接触了一些溯溪技术的学习,我认为近期溯溪活动在社上其实具有一些发展和传承的
潜力。这篇小论文希望能透过讨论目前社团溯溪活动的组成与型态,提出一些未来山社溯
溪开队的方向与技术传承的展望。
一、山社的溯溪人口
社上通常会将队伍的人员组成区分成班底、自顾班底、学员,依此来判断队伍结构的
安全性,并透过经验的累积逐渐将自己的能力由学员提升至班底。但溯溪队伍不像社上勘
查队有比较定量的传统,溯溪班底与学员间的界定我认为根据不同路线难度也会有一些差
异,以下我想以参与溯溪活动的目的性(也包含能力的衡量)作为区分:
(1) 有经验的毕业溯溪班底们:在溯溪环境具备比较全面性的能力,对地形过渡的判断力
以及装备使用的熟悉度较高,能够评估整体队伍的状况,以及因应一些可能的紧急突发状
况。然而老人能回来支援队伍的时间有限,而新人练习溯溪技术却需要大量经验的培养,
目前在校生还是尚未培养出能力充足的溯溪班底。在此情况下,能否找到足够的溯溪班底
回来支援常常是溯溪队伍能否顺利成行的关键因素,也因此老人的兴趣也是溯溪开队者选
择路线需要考量的重点之一。
(2) 想要成为技术溯溪班底的人:目前社上有一些人在参与过一般的溯溪队伍或是中岩、
中溯等技术训练活动后,累积了一些基础的溪流判断能力与攻击的经验,在溯溪环境中可
能具有较高的自顾能力。如果能持续参加溯溪队伍累积经验,我认为是有机会能在在校期
间成为新一代的溯溪班底。这些潜力班底在之后不同类型的队伍中也可以多练习绳索架设
、人工攀登等技术能力,而溯溪是非常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因此未来也需要多培养在校
班底间沟通与装备使用的默契,才能期许未来这些人能一起运用溯溪的技术完成不同的溯
溪路线。
(3) 参与探勘活动为主的社员:由于登山社的主体还是登山活动,社员并不一定会对各项
技术投入相同的热情。但是基础的溪流知识与过溪方式的判断在探勘活动中也是重要的能
力,所有山社社员都应该有机会学习溯溪相关知识。也不能为了重点培育技术班底而过度
排挤一般社员的参与溯溪活动的机会。在参与溯溪队伍的过程中,具有勘查能力的社员能
做的不只是跟随队伍行进,也可以一起参与溪流地形的讨论,有兴趣也可以尝试攻击比较
简单的地形。至于比较技术性的绳索或岩械的操作,可能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学习的太深入

以目前社上参与溯溪的成员来看,毕业的学长姐能给予的开队支援将会越来越有限,
但不同的队伍人员组成,适合的溯溪路线以及队伍型态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考量目前能召
集开队的人员结构,其实可还是以选择的不同型态的溯溪路线,并尝试在有限的队伍增加
学习的效率。
二、溯溪队伍的型态
(A)完成路线目标的队伍
溯溪队伍如果是以完成溯源路线为目标时,由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抵达目的地,通常
对队伍的行进效率需要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地形攻击的速度、装备使用的熟悉度与人员间
默契都很重要。而完成目标的路线也可能可以吸引到比较多的老人班底参与。近期社上溯
源路线在人员结构上还是以老人班底为主,在比较需要技术能的地形过渡时也主要由班底
负责攻击架绳。学员若要参与队伍可能需要有一些条件限制,在队伍出发前可能也需要多
练习推jumar、垂降等绳索操作,以确保溯行过程的效率,但这样的溯行路线通常学员主
动练习架绳的机会会比较少。
(B)训练性质的队伍
训练性质的队伍对于路线的规划可以选择有训练地形难度的溪谷,但行程可以安排的
比较弹性、不太有完成路线的时间压力。队伍内的攻击手会以想要成为溯溪班底的人为主
体,老人班底主要做为教学及给予建议的角色。而在队伍结构允许下,我认为训练队也可
以让一般社员也参加,潜力班底除了练习攻击外可以学习照顾不同能力的成员,一般学员
也可以一起在溯行以及听取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增进基本能力。
我认为训练队伍在结构的要求可以比溯源队伍较宽松,这些训练队伍主要是让在校生
有更多机会去讨论和尝试以自己的能力去克服不同的地形,老人在非紧急状况时不太需要
出手,因此我认为如果只有找到一到两名老人班底支援,还是可以选择风险较低的溪谷训
练。(如果有较为充裕的班底,或许也可以安排更具难度的路线。) 训练队伍的规模小一
点也会有很多好处,可能能在有限的队伍时间练习到更多的地形,也让能参与的学员有比
较高的频率分配到练习的机会。
由于较为没有行程压力,训练队伍应该多把握机会开绳练习,即使是较简单的地形也
可以在开收绳的过程训练操作的熟练度以及攻击手和确保手之间的沟通默契。在还没培养
出足够的默契与效率时,尽量不要为了赶时间省略练习的机会。也尽量在练习过程做到事
前的讨论以及事后的检讨,并多听取班底的建议,或许更能增加学习的记忆与深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社团人员要开训练性质的队伍并没有那么高的门槛。这样的队
伍在学期中就可以尽量把握机会开设,并不一定要限制在一年一度的中溯时段。只要在校
生有心去找老人班底支援,评估队伍的结构与能力选择适当的路线,一支小型的队伍也会
有很多的训练价值。
(C)体验性质的队伍
体验性质的队伍通常会选择难度较低、相对安全的路线,可以带到比较大的队伍规模
,在一次的队伍中让比较多初次接触溯溪的人对溯溪队伍产生基本的概念。体验型的队伍
在探勘人口为主的社内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必要,也是吸引新手对溯溪产生兴趣的一个契
机。虽然这样的队伍可能不会训练到太多技术,但有心学习的一般社员还是可以在行进过
程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地形水流判断和溪谷营地建设等能力。而比较有溯溪经验的在校班底
在队伍中也可以尝试以溯溪班底的角色要求自己,多注意队内的学员行进状况并给予帮助
,也可以把握机会把做一些简单地形过渡或训练用的架绳工作,增加架绳的能力。
三、未来社上溯溪队伍的方向
由于目前社上的溯溪班底有相当明显的年龄断层,考量日后可能越来越难取得毕业的
溯溪班底回来支援,我认为近期社上应该多把握机会开出一些以训练为目的的队伍,也希
望能让一些目前有溯溪经验基础的在校生更快速培养能力。
当在校生的能力培养到一定的程度后,或许比较适合再挑战较长程的溯源路线,此时
在校生也不会只限于学员的角色,而能多尝试攻击架绳。而如果要以经验较少的在校生为
主体开出溯源队伍,也可以透过拉长队伍的时程,让队员有更充裕的时间练习直接挑战不
同的地形,不用为了赶进度而频频高绕。
体验性质的溯溪队伍我想主要体现在历年溯训的传统。像是去年社团新生人力充足时
,溯训也可以不开放对外招生,由于队伍成员普遍具有勘查能力的基础,在参与溯溪活动
时会许能更把握机会登山活动中比较实用的溪流判断能力与技能。而如果社团需要努力招
新的时候,迎新队或溯训或学期中的其他时段也可以开出一些较为逸乐性质的溯溪队,或
许可以吸引到喜欢不同队伍类型的人。
四、结语
我在上学期书写技术活动的传承的主题后也在领队会议中得到一些意见,让我认知到
当时的想法的有一些侷限性。今年暑假参与溯溪队伍的经验,也让我对向来认为传承不易
的溯溪活动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虽然个人经验有限可能有些论述不够周到,但希望能透过
抛出这些构想,激发现有的山社人群可以对溯溪活动有更多的思考与尝试。而由于这篇小
论文针对目前社团溯溪的概况来发想近期的努力方向,希望能让目前的社团内的核心成员
以现有的基础,增加未来对溯溪队伍的接触以及训练的学习成效,因此在接下来的这学年
也希望能将文中的一些想法付诸行动。
我认为虽然目前社团缺乏年轻的在校溯溪班底对于溯溪技术传承是一个艰难的环境,
但我们不必将溯溪开队自我限致的过于严苛,可以以有限的队伍结构去找寻符合能力的溪
流,并把握每次训练学习的机会,或许能更扎实的让溯溪能力成长。如果能以这个概念增
加目前溯溪队伍的数量,我想培养出新生的溯溪班底应该不是空谈。而有潜力的在校社员
溯溪能力成长、并在过程中开出更多溯溪队伍时,我想一般社员接触溯溪队伍的机会也能
有所增加。
我仍然觉得山社的可贵在于它的多元,也期盼能把握现在的机会,期许未来为此努力
的人们能一起实现更多走入台湾的溪流与山里的梦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