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一些壳膜心得:保护壳

楼主: neso (neso)   2025-11-07 15:13:38
https://i.meee.com.tw/5qD7gZI.jpg
虽然我在前一篇保护贴的文章提过了,但还是先声明一下:
我没有任何品牌的业配,有些用来举例、提及比较多的牌子纯粹是因为我花钱买了才能确认细节是否为真,基本上我提到的优点很多高价品牌都有具备,选自己需要的即可。
部落格版 (无广告,排版好读):
https://babeneso.com/zh/notes/smartphone-cases-2026/
========
为手机加上保护壳,倒不是有多怕伤到机器,毕竟买来就是要用的,对我来说更多时候是补足功能上的一些小需求,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机的设计质感、或者加上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因此我会特别在意一些小细节。
网络上随时都能找到各种保护壳的评测,但所谓的细节往往是一句“这个质感比较好”、“那个手感比较差”就草草带过,而没有、或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
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选购体验自然就会变成不断地在寻找平替的过程——反正买贵的也不知道具体得到了什么,甚至还可能莫名其妙被贴上“盘子”的标签。
我自己习惯用带磁性的支架壳,因为那比较方便我拍摄时架设机位,限缩一下范围也比较方便探讨,下面就列举一些我会特别观察的小地方。
## 材质间的衔接与过渡
如果不是风格强烈、或为特定用途设计的保护壳(e.g. UAG),通常采用的就是硬质 PC 背板搭配相对较软的 TPU 边框,然后加上支架机构(若有的话)。
这两塑胶材质之间衔接的地方主要影响的就是一体性和手感(这里讲的不是分模线,如果连分模线都没处理掉的话,那壳还是别买了)。
像 Apple 透明保护壳就是做到摸不出分界,一体感非常强。下图是我使用两年的 Torras iPhone 15 Pro 支架壳,可以看到黑色那个 PC 背板是半透明、TPU 边框是黑色,但在壳右侧的光照条件下,材质之间的接缝也是消失的(但透明版就没做到 Apple 那么吹毛求疵):
https://i.meee.com.tw/9f994uI.jpg
就支架来说,我倒不要求支架一定要和背板完美齐平,因为转轴做太细,长期下来就承受不了让手机站立的力矩,要不就是把背板做厚然后埋进去,但这样可能又不利于散热、也会变得更重。
## 材质本身
借两张淘宝的用户评价照片来说明,这是闪魔的透明支架壳:
https://i.meee.com.tw/WxvJsU8.jpg
可以看到 PC 背板基本对应 iPhone 背面的玻璃,就是下半部分镶嵌一块进去(而且没对齐玻璃背板,但我倒是很喜欢图中闪魔的隐藏式转轴),ESR 和绿联的透明壳也是这种设计 。
而 Torras O3 Neo 整个背面都是 PC,只有 plateau(扩展平台)的周围镶了一圈 TPU:
https://i.meee.com.tw/fPGBGQX.jpg
显而易见的是,只嵌一部分 PC 的做法在撞击到上半部时,比较不利于将冲击力分散到整个机身,因为那部分是软的 TPU,而非刚性比较强的 PC。
另一个考量点是,TPU 日后黄化时,背面会黄一块、透明一块,会显得特别难看。
也顺便提一下黄化这件事,透明壳 TPU 黄化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阳光(UV)照射、高温、手油等都会破坏 TPU 的分子链,而造成降解变黄,最多就是透过添加 HALS 之类的成分来减缓,或是掺一点淡淡的蓝色进去从视觉上抵销。
若有厂商宣称绝对不黄化,要嘛它不是用 TPU、要嘛就是骗人,下图是 Torras 用两年 vs 全新的对比,再贵都会黄的,Apple 透明壳也一样:
https://i.meee.com.tw/uH1LMAc.jpg
## 圆角平滑度
另一个重点是 R 角的平滑度,如果只做到 G1 或 G2 的话,拿在手上感觉不只没那么圆润,光影变化也会显得不好看(例如下方充电器的圆弧和平面间的过渡):
https://i.meee.com.tw/cr6Z0pm.jpg
Apple 的设计至少一定是 G3 以上的,可以看出来从亮到暗之间的过渡非常细腻。
下图是 Torras O3 Neo,PC 背板边缘也是做 G3 连续,里面的 iPhone 机身时从这样的平顺边缘透出来时会比较好看(但那边框防滑点阵说什么灵感汲取 Vision Pro 我就觉得太牵强了,其实也没那么好看,虽然防滑效果的确是很好):
https://i.meee.com.tw/4L37JVl.jpg
反映在手感上,就类似 iPhone 16 Pro 和 17 Pro 之间的差距,看起来 R 角差别就一点点,但一拿在手上就能明显感觉出来。
其余像是支架的每一个边缘是否都有妥善的 R 角或 chamfer,半径小了就割手、半径大了在视觉上又显得笨重不精致,这些可能都是在宣传图上难以看出来、但便宜货拿到手就会立即感受到差异的质感属性。
如果仔细去看的话,不要说手机壳了,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手机品牌的萤幕本身 R 角还没能漂亮地搞定。
## 按键设计
透明/半透明壳(TPU、PP)的话,常见的是像这样的同材质开两条缝,成本比较低,但就容易进灰、磨损到手机本身,按键按起来的回馈感也会比较没那么干脆。ESR、绿联、闪魔或其他比较平价的透明壳基本都是这种设计:
https://i.meee.com.tw/04GNoVk.jpg
Apple 的硅胶壳、科技织纹壳、Torras 或 其他高价壳则是整颗按钮镶嵌不同材质的做法,例如 ABS 或金属,按键回馈感会更好一些。
顺便提一下,Torras iPhone 15 Pro 的壳是镶嵌铝合金按钮、里面贴塑胶膜保护机身的,但我拿到 iPhone 17 Pro 的 O3 Neo 发现今年变成同色的 ABS 塑胶按钮,感觉是有点退步。
另外,Apple 的透明壳则是最费工的,它是边框 TPU、按键(应该是)透明 PC,然后它不是像大部分手机壳那样装配时嵌进去(那会稍微松松的,虽然装上壳就几乎感觉不到),而是像衔接背板一样,整个融为一体的,简直难以想像这和把充电孔设计在鼠标底部的是同一间公司。
## 挂绳孔
我自己是不用挂绳孔的,但如果壳上有的话,它必须以正确的方式被设计在合乎逻辑的位置,否则每次看到都会让人分神。
怎样叫正确的方式?理想一点就是像 Apple 自己的保护壳那样,用刚性更高的材质拼接在边框上分散受力,比较不容易让边框拉扯变形:
https://i.meee.com.tw/1fsXPFI.jpg
就算无法做到这点,至少两个孔中间的那个部分也必须削薄,才不会让挂绳穿进去后把边框顶离开手机。
那怎样叫合乎逻辑的位置?自然就是手机底部,而非侧边的地方,否则:
- 手机垂坠的时候,由于悬挂点和手机重心两点的连线必定是铅垂于地面的,就会造成手机的某个角会往上反打到手腕。
- 横持拍摄的时候,挂绳若体积比较大、加了吊饰,挡到镜头几乎是必然的,又要特地去把它拨开才行。
## 其他考量
有些人会非常怕伤到相机的部分,然后买像这种完全包覆的保护壳:
https://i.meee.com.tw/CpQWZ94.jpg
虽然也不是不行,但就要注意散热可能会是个问题,再者这种壳如果很厚又倒角不够,可能会影响到闪光灯和 Lidar,以下撷取自 Apple 官方的配件设计 guidelines:
https://i.meee.com.tw/M8SfC8K.jpg
这种情况我会觉得可能买个 AppleCare+ 会比较好。
我自己是会把手机和钥匙等杂物一起丢包包,过去也是完全没针对镜头做任何保护,都没出任何事情,哪怕镜头也一道刮痕都没有,但今年相机部分从玻璃变成全铝合金,我是有贴一层薄薄的透明保护贴(镜头部分开洞,不贴镜头那种,下面有图)。
镜头贴则是毫无必要——几乎能肯定地说,要是有个撞击方式和力道能把镜头给撞碎,这种力道也不是镜头贴保护得了的,当然坚持要贴镜头贴也没有人能阻止。
以下是今年的一些搭配,蓝绿色那款觉得三眼怪配色有点可爱,因为 iPhone 就是三眼怪嘛。
https://i.meee.com.tw/kNI0KWa.jpg
https://i.meee.com.tw/A5Ia27g.jpg
~ Apple Log 2 剧院色彩 LUT 开发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