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avev (dave)
2017-10-11 21:21:46从One MAX用到现在的HTC 10,HTC的产品也买了不少,
看到最近的GOOGLE收购事件,身为一个长期的使用者实在有些话想说,
也顺带探讨HTC如何殒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以下完全是个人主观的想法,供大家分享,请勿鞭得太大力。
个人认为HTC如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以下6点:
1. 不懂品牌
HTC从换心事件开始的种种迹象就可看出这家公司根本不懂品牌、不尊重品牌、
不懂得维护品牌价值,只将品牌视作赚取不合理溢价的手段,
以至于品牌形象不断滑落,导致今天的下场。
以ONE S换心事件来说,既然是用了旧款芯片就应该换个名称来区别,
并且以较低的价格贩售,可是HTC偏偏没有这样做,用了成本较低的旧芯片
却以同样名称、同样价格来诈骗消费者,事情发生了还遮遮掩掩,
甚至说出调教后的效能是一样的这种鬼话出来,真的以为会有人信吗?
芯片有没有差别是消费者决定的,不是你HTC说了算的。
消费者既然是想要买ONE S就是想要ONE S该有的东西,而不是降格的次级品,
这是一种信赖关系,如果真的重视品牌价值,怎么会做出如此的决策?
根本就是想钱想疯了,哪里顾的了什么品牌。如果当时能好好道歉,
无条件退货或是退差价,HTC反而会得到正面的评价,不过都已成过去式了。
再来就是机海策略,又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是低价机种仍然使用HTC的名号
HTC出了很多低阶的入门机,这些机种实在是低阶到了极致,
轻度用用也许还可以,但绝对无法给使用者留下多好的体验,
但是品牌打的仍然是HTC,给使用者留下的就是对HTC的印象,
等到使用者想要换成高阶机种,会去想买印象不好的HTC高阶产品吗?
更严重的是还曾经出过一些代工的、连Sense都没有或删减的、
很快连更新都没有的机种出来,挂的也全都是HTC的名号。
品牌给人的印象、体验应该是一致的,如此众多混乱的中低阶机种,
也许抢了些市占率,但是无法给人什么好的印象,再再的降低了HTC的品牌价值。
第二是M9的旗舰机海群
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HTC自此超越了无法翻身的临界点,沦为人人看衰的角色。
这一系列中有M9、M9s、M9+、M9+(极光版)、S9
这是在全民公测、试看看消费者喜欢哪一种吗?
消费者不是给你HTC这样玩的,要销库存也不是这种销法,
也许这世代可以挽救些销售额,可是之后呢?
M9旗舰群大量的打击了人们对HTC的信心,
更严重的是给人留下了这家公司已经不知道何去何从的讯号,
将沉默的船人人避之,自此谈论HTC已经不行了的说法成为主流,
HTC这品牌已与新潮、酷等形容词脱钩。
再一个例子是RAM,一度HTC给RAM给得很小气,
无疑的是台湾高层常见的想靠Cost Down赚更多、或是想销库存的行为。
也许当时Sense使用的RAM就是比较少,可是RAM的大小就是硬道理,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而且是多多益善。
比起Cost Down一颗内存颗粒省下的钱和给足内存让使用者体验更好,
不能说一定让使用者觉得满意,但至少不会有HTC就是小气的想法相比,
如果真的重视品牌的话会选哪一个就不用说了吧。
还有就是时间到了就必需得上市,不管产品好了没有。最明显的例子是相机,
曾有产品公开当天功能还未齐全,还有开卖过一段时间后调教才到位的情况。
也许抢了上市时间,可是也不想想赔上了多少人的对产品的第一印象,
也可能是唯一的印象。
2. 乱七八糟的命名
以苹果来说:
iPhone, iPhone 3G, iPhone 3GS, iPhone 4, iPhone 4S, iPhone 5, iPhone 5S,
iPhone 6, iPhone 6 Plus, iPhone 7, iPhone 7 Plus, iPhone 8, iPhone 8 Plus
数字愈大代表愈新、功能愈强,
S字尾代表同代的加强版,Plus代表大萤幕且功能略强的版本,
相当有规律,简单明了,仅有iPhone 5C和iPhone SE二个例外。
再以三星来说:
型号混乱许多,但至少旗舰型号从Galaxy S开始到现在的Galaxy S8,
仍然基本上表示了数字愈大代表愈新、功能愈强。
Note系列也基本上按照顺序来命名,代表大萤幕和有笔。
这些名称本身就成了一种强烈的品牌印象,易懂易记还有种承先启后、
不断进步、延伸至未来的感觉,也给人一种安定信赖感。
反观HTC(用到这个词了):
在One以前每代的名称都不同,统一采用One之后也没好到哪去,有:
One X, One S, One V, One, One Mini, One Max, One M8, One E8,
One Mini 2, One M9, One E9, One M8s, One A9,还没有全部列出呢。
虽然都叫做One但是高中低阶混杂分不清,
One无印版还出现在One X,S,V三款的后面,当时又以New One称之,
之后无印版还因为M8出了回头加上M7来做区分,
M8s还是在M9上市后才出的,还跟苹果不同用s字尾代表这是低一阶的产品,
更别提M9+因为使用MTK芯片而毫无Plus的感觉,
这些都是行销上的灾难,根本就是意图使人混淆。
从产品命名也可看出HTC对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手机业务根本没有良好的规划,
难怪引不起潮流,反而最终被潮流吞没。
3. 无法坚持、乱七八糟的创新
(电影风标题:那些年,被HTC放弃的产品、功能)
U11新增了创新的挤压操作,不知你有没有跟我一样想着这功能何时又会被HTC放弃?
这种印象完全是HTC自作孽,HTC曾经创新但后来放弃的产品和功能实在是太多了,
像是Media Link HD、Mini+、Fetch、BoomBass、Power Flip Case、Dot View、
Ice View、RE、双镜头、遥控器、指纹辨识、Sense、前置双喇叭、
能控制亮度的手电筒、与萤幕整合的按键等等,
以上所列很多也有着残念的地方,以下一一介绍:
Media Link HD
简介: http://mobileai.net/2013/05/14/htc-media-link-hd/
现况: https://community.htc.com/tw/chat.php?mod=viewthread&tid=26495
所有HTC放弃的产品中最可恶的,莫名其妙就砍掉,停止支援,
Android 5.0之后功能变半残,M9之后直接不支援,完全把购买的人当傻子。
Mini+ 多功能蓝牙接听器 https://community.htc.com/tw/chat.php?mod=viewthread&tid=8923
定位很迷的一产品,必须配合手机使用,变成出门要多带一个装置。
号称有十大功能,都很鸡肋:
讲电话、看讯息、放音乐直接用手机就好,
如果嫌手机太大不方便那一开始就会买小尺寸手机也用不到Mini+,
遥控拍照用自拍棒更方便,简报通常会使用笔电,
雷射笔小小一只也没多少钱携带更便利,
所以只有M7同时代也只有那一世代的手机有支援而已。
虽然Mini+是如此失败的产品,但是讲电话的同时还能使用手机这概念是可取的,
不过定位应该是在家中使用,加上免持听筒功能,甚至与市内电话整合。
当讲电话时可以使用免持听筒来通话,双手同时能继续用手机,
以及有市话打来时可以用手机来接或是反过来用手机直接经过家中线路拨打市话,
以节省通话费,如果更进一步还可以做当市话打来能经由网络转送至手机的功能,
可以发挥的点很多,只是偏偏做出了这个看似有很多功能但实际上都极少用到的产品。
Fetch 蓝牙定位协寻器
概念是不错,可是技术上有问题。蓝牙和Wi-Fi同样使用2.4GHz频段来传输讯号,
所以彼此间会互相干扰,虽然手机上的蓝牙和Wi-Fi会避免彼此间的干扰,
但是手机可管不了外在的环境。我个人就遇到过几次手机放侧肩包,Fetch放口袋,
相隔不超过50公分,然后Fetch突然就发出警报的情况,很恼人,
尤其是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超尴尬,几次以后就没在用了。
用Fetch来遥控拍照倒是偶而会使用,只是这功能随着Android版本的提升,也成追忆了。
BoomBass
随着One Max推出的配件之一,能当底座,本身是颗重低音喇叭,
能与手机结合成2.1声道,让声音更饱满,
配合前置双喇叭根本就是变身成为一组小型音响。
但是BoomBass败就败在只是个重低音喇叭,不会发出中高频声音,
所以只有HTC有支援的手机才能用。
手机端必须实作分频器,将低音导向BoomBass,中高音导向手机喇叭并且同时发声,
还必须处理蓝芽的延迟避免声音的不同步。
其它不支援的手机也能连接BoomBass,但是拨放时只有BoomBass会放出低音,
手机喇叭是不会同时发声的,所以一旦HTC不支援,就成废物了,HTC 10之后就是如此。
要是BoomBass当时能做成偏重低音的全音域喇叭,至少还能当蓝芽喇叭用,
可惜了这产品。
顺带一提当使用BoomBass的时候我发现One Max的Wi-Fi速度会大幅降低,
看YouTube会顿,明显是蓝芽和Wifi的干扰没处理好,不知是不是个案。
Power Flip Case
One Max专属且独一无二的配件,结合电池的保护套,可说是给手机的副油箱
但是缺点有三:
一是Power Flip和手机的电池是一起使用的
有时会发生手机电快没了,Power Flip还有大半电量的情况,
应该要设计成优先使用Power Flip的电量才对,这样才有感,
也才能做到赶时间的话换个保护套就能出门的使用方式。
二是不耐用
Power Flip的电池是在上盖,使用排线连接至手机背部的连接孔,
不知是这排线设计得太过脆弱还是其它原因,每次约4个月后就感应不到了,
在保固期内我就去换新品换了二次。
看这返修率,Power Flip实际上应该是让HTC赔钱的产品。
三是很重
One Max很重,Power Flip也有点重量,合在一起变成十分有份量。
我是觉得无所谓,当作顺便练腕力,可是能接受的人应该很少,
我真的觉得这合体物必要时可以丢出去当钝器伤人。
Dot View, Ice View
从M8、M9的Dot View到HTC 10的Ice View到U11被放弃,又一个被HTC舍弃的特色。
Dot View是作为M8的特色配件诞生的,当初也吸引了不少眼球,
我就有位亲戚是为了Dot View而买HTC手机的。
可是Dot View作为保护套一直都有保护力不够的疑虑,
像是留空太多、容易掀开等,为何不加个扣子呢?
既然Dot View是讲求不掀盖操作,容易掀开不会是必需的要素,
加个扣子感觉起来更安全不是很好吗?
另外还有容易在萤幕上留下点状脏污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善,耐用度也是个问题。
Ice View感觉是Dot View的进化版,但是Dot View有的主题、应用都没有延续,
白白浪费原有的资源,保护力倒是有加强,包覆面积大幅增加,
只是耐用度依然还需加强,上下盖连接处依然容易裂开。
RE
在2代真的出来以前当作是被放弃的产品,现况也是如此。
RE我认为是个好产品,只是有几点差强人意:
一是品质问题(底部裂开)
这真的很夸张,HTC必须好好检讨怎么做开发和验证的。
二是影像品质还要更好
人们既然会想买这个只能拍照录影的产品,
当然会希望影像品质要比手机照起来的还好(当时标准),
要不然只会被当成玩具看,被当成玩具来判断价格。
三是Rolling Shutter Effect非常明显
这是移动中录影会把电线杆拍成弯曲的现象,
考虑到RE的使用情况,这现象影响画面成像的好坏非常剧烈,
应该要选用Global Shutter sensor才对。
四是软件很久没更新
与手机连线一直卡卡的,有时还找不太到,功能也很久没出新的了。
双镜头
M8时出现,M9消失,M9+还有,M9+(极光版)又取消,之后都没有,
也就是我有了、又没了、又有了、又没了,打我啊笨蛋...
虽然M8的双镜头跟现在的用法不太一样,
但搞到现在多个厂商都有各具特色的双镜头机种,反而轮到看HTC要不要跟风加回去。
遥控器
拿掉没什么意见,真的不常用,只有情感上有点可惜而已。
个人觉得HTC一直没有提供一个方便操作的使用接口,只有给电视用的Sense TV,
要不然其实是很有潜力让手机变成能操控家中所有遥控装置的遥控器,
重点是要方便到足以让人习惯使用。
指纹辨识
One Max最早加上,M8没有,M9没有,M9+有,又玩了一次有没有的游戏。
虽说One Max的指纹辨识很像是为了应对iPhone 5S而临时加上去的产物,
M9+的指纹辨识才是现在使用的样子,
但是One Max当时不是宣称:一指 启动大世界,
怎么到M8就消风了,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消费者都看在眼里。
Sense
现在已经名存实亡,许多好用的小工具,像是: 相片集、日历、音乐等都没了
好听一点的说法是向原生Android靠拢,但谁都知道是为了省人力,
BlinkFeed也变成一堆广告碍眼的News Republic,连输入法都舍弃掉了,
这些根本是全面投降的行为,宣告HTC已经没有格调,开始随波逐流。
能控制亮度的手电筒
HTC在E8(M8应该也是)升级Android 6.0以前,手电筒有三阶的亮度可调整,
之后只剩开关二种,听起来是小地方,但是上次停电就让我想起这有多好用。
前置双喇叭、与萤幕整合的按键
这二者要一起讲,跟前面板的设计有关。
先讲前置双喇叭,这无疑的是HTC的特色,极具代表性,可是被放弃了,
个人的猜测是为了让手机长的更像iPhone,无耻、没格调、自己就先投降了。
HTC根本搞不清楚状况,M8、M9最为人所诟病的不是前置双喇叭让屏占比难看,
而是使用虚拟键而出现的三下巴。采用虚拟键根本是脑残到极点的主意,
又不像现在的全屏机萤幕加长有多的空间放虚拟键,
在720P、1080P的萤幕上放虚拟键就是会让可用空间变小,
就算能手动隐藏、或是放影片等应用会主动变全萤幕,
但是多个动作就是麻烦,要按按键还要先把虚拟键滑出来才能按就是麻烦,
明明实体键用的好好的、简单、方便,搞什么屁虚拟键,
三下巴是很好看吗? HTC的设计人才是都死光了吗?
M7与萤幕整合的按键不就是个很好的方案,舍弃不用偏偏喜欢三下巴,
而且只要再进一步将前喇叭的装饰板取消,
改成HTC 10和U11上方喇叭那种与萤幕合为一体的方式,不就连双下巴都没有了吗?
HTC 10开始采用号称进化的高中低音分开的双喇叭,但是用起来就是有降级感,
这种一前一下大小不一的二颗喇叭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前置双喇叭的立体感、
声音迎面而来的感觉。
前置双喇叭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容易被遮住,
这在打横向的游戏时,尤其是音Game特别明显,
个人来说习惯用双手握住手机像是握游戏机手把一样用大拇指操作,
前置双喇叭正好提供握的空间和提供优秀的声音效果,
反观HTC 10那种下方喇叭,手一握就遮住了,被遮住的喇叭就不用谈论什么音质,
必须很憋扭的调整手的位置避开喇叭,再加上按键又太偏下容易误触,
所以必须以手很不舒服的方式来固定手机,
我想请问HTC这样改变老用户的体验会是件好事吗?
说到按键偏下,我想这是从M7、M8、M9换成HTC 10、U11的用户都会有的感受。
M7的按键紧邻在萤幕下方,M8、M9是虚拟键根本就在萤幕内,
而HTC 10、U11萤幕和按键中间有段间隔,导致原有用户老是觉得按键不在对的位置,
而且按键又太过偏下,横握时光是手掌的肉就能误触按键了。
根据分析HTC 10的拆解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Q3nRAaafM),
可视萤幕的下方边缘到指纹辨识的中间是被萤幕元件占去的,只是被隐藏起来,
所以HTC即使到了U11仍无法将按键位置挪高,
但是呢,如果能使用M7那样与萤幕整合的按键,不就完美了吗,
延续用户的习惯,按键在该在的位置,又不会太过偏下造成误触,
HTC老是做出让人感到残念的产品。
由以上种种显示HTC的创新没有方向、不懂得延续,
不懂得持续改进发展完善产品,不懂得培养用户,
不把原用户的体感当一回事,只把创新当成一时吸引人的噱头,
发现苗头不对就闪,不对消费者负责,把购买HTC产品的人当冤大头,
这样的公司还想谈品牌,笑话。
写完这一节心中只浮现星际大战中尤达大师说的一句话: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4. 产品都有残念的地方
One X的过热、耗电
M7的紫光、缝隙问题
One Max的重量
M8沿用M7的主相机、三下巴
M9的众多型号、继续三下巴
HTC 10取消前置双喇叭、Wifi收讯弱、自宫后的Sense、容易误触的按键
HTC 10 Lifestyle本身就是个错误
更别提在中低阶价位,不好好出一台适合该价位的手机反而搞出一堆型号,
一台缺一些功能,另一台缺另一部分功能,是在做实验吗?
One X的过热和M7的紫光,不该怪别人,HTC必须付最大责任,
无论是研发过程没发现还是发现了但硬是要上市,都是HTC自找的。
在M7时强推UltraPixel实在是件很勇敢的事,
在早期电脑3D显示卡竞争的时代就曾有过画质和分辨率之争,
结果是分辨率好的胜出,说明分辨率比较容易说服消费者。
这里不是说UltraPixel没用,在光线不足的地方确实能拍出较佳的照片,
只是如果光线充足,那清晰度就是输对手一节,而且拍的时候很容易过曝,
要说明UltraPixel好在哪里真的不容易,偏偏这又是HTC最弱的地方。
UltraPixel又碰到紫光问题,虽然换了颗Sensor来解决,但名声已臭掉了。
而在M8最夸张的是竟敢沿用M7的主相机,只加了颗后来被视作是噱头的景深镜头来充数,
HTC当时的决策高层是脑袋都装糨糊了吗?
HTC 10对我来说根本是不完美10,少了原本HTC的味道,变平凡,
只想迎合大众口味来求生存,连Wifi收讯都能出包,
都做金属机壳多久了还会发生这种问题,少了Sense,感觉就是不对,
越用越觉得不满的地方变多。
HTC 10 Lifestyle则根本是脑残到极致的典范,
怎么会想到生出这种产品出来,瞧不起人吗?
曾经中阶的Desire 816我觉得是经典,
直到现在唯一的抱怨是8GB的空间实在是太小,还是残念,
可惜后来的产品没有好好规划,HTC用机海自己玩死自己。
5. 搞不清楚在干嘛的宣传
经典例子:小劳勃道尼、跳伞,不讲手机有哪些功能、能做那些事,
不讲手机有哪些特色、有哪些过人之处,
专拍一些看完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广告,
带不起风潮,对产品的印象也不深刻,
甚至也不知道HTC是在做什么的,白白浪费钱。
之后的广告有改善,只可惜再好的广告也比不上M9之乱的破坏力,
对于一些糟糕的产品有时候不硬做宣传才是好事,放羊的孩子听过吧。
6. 很敢定的价格
手机的部分应该大家都很清楚,HTC对于自身的品牌溢价有着过度的自信,
明明不怎样的规格却常常订出高额的售价出来,然后过了几个月没人买就大幅跌价,
长久下来大家都知道反正会跌,慢点买就好,不急的话真的不用冲太快,
造成HTC不值得用太高的价钱买的印象出来。
一直到U11才终于一开始就给个令人心动的售价,只是,晚了啦。
配件部分则是我想特别提出的,举例: Dot View
材料不就是塑胶加上一块磁石,凭什么要卖1390元新台币阿?
就算一开始成本高,久了也该降下来,
从M8到M9甚至是HTC 10的Ice View都是一样价格,皮套也没这么贵,
何等的暴利、何等的黑心。其质感、其耐用度真的比不上其售价。
Dot View当时是作为M8的特色附件诞生的,
随机附赠或是卖个300元让大家简简单单就能拥有,无形的增加品牌黏着度不是很好吗?
搞到现在库存一堆在网络商店以139元贱卖还销不完是很开心吗?
最后顺便提提HTC转战的VR业务
VIVE确实是个好东西,提供的VR体验无疑是现在最好的,
只是依目前的几个迹象让我觉得发展实在是很不乐观:
一是转调原本手机部门的员工至VR部门
听说、据说、梦到有这回事,这对HTC的员工是件好事,但对于VR部门来说不见得。
HTC的手机业务到今天这地步,全是高层的错,员工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况且在手机部门受风气污染、被消耗殆尽,原本做的说不定跟VR一点关系都没有,
能有多大用处实在令人怀疑。
如果要开创一个新的业务应该要想尽办法找到最好的人,
而目前还看不出HTC VR部门有好的人才在里面,举例:Viveport这套软件
在媒体库用滚轮要由下往上卷才会将画面往下卷动,
在这个大家都是由上往下卷滚轮来往下卷动画面的世界,像是Windows和Chrome都是,
HTC竟然能做出这种违反一般习惯的操作出来。
右方的Scrollbar也好像不是给鼠标用的,
细细小小的超难按(https://i.imgur.com/yNWSsXj.jpg)。
更别提Viveport这软件本身就是一整个难用。
二是缺乏大作
大作不是没有只是数量还不够多,而且被淹没在茫茫的垃圾内容之中。
我可以很不客气地说Viveport商店里面有一半以上是垃圾或是拿来滥芋充数的,
举例: VR计算机
https://www.viveport.com/apps/0a2c592a-bf3b-4737-9b56-ef839bd81b97
在VR里面用小算盘而且这东西还要卖钱喔......
顺便请记住"vr2045.com 虚世界"这个名字,离它远一点世界会更美好。
Viveport商店里面除了短的、粗制滥造的、操作烂透的、充数用的以外,
还有极度容易让人VR晕的内容在里面,就像是根本没有做品质管制,
随便什么东西都能上架一样,这可类比为HTC的机海策略,实际上是在损害这个产业。
好的作品当然还是有,像是:
Drummer Talent VR
https://www.viveport.com/apps/72dbdcdc-e92f-45f9-87d8-6b69b530b84a
Drums Hero
https://www.viveport.com/apps/5121a16a-13e3-4a78-baa9-35ea72eaecc7
真的很有实际打鼓的感觉,不用买一套鼓回家才能享受打鼓的乐趣。
Merry Snowballs
https://www.viveport.com/apps/542922c1-1e1e-49bf-b543-bdd9757dd29b
Cosmos Crash
https://www.viveport.com/apps/7771b5a1-b958-46b5-89d2-7861a5fdeadb
Kittypocalypse
https://www.viveport.com/apps/c5af2d54-0131-4e3e-a962-109b7fb03529
都是简单好玩又能够玩很久的游戏。
当然最推的还是Rec Room: 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71710/Rec_Room/
每天睡前上去打几场漆弹,超纾压。
所以与其分散资源来充数目,我建议还不如集中火力在好的、优质的、
已经有名声而未VR化的作品上,像是FF7之于PS,这才是对VR产业有帮助的作法。
三是宣传不力
VIVE绝对是目前最好的VR设备,但是HTC依旧宣传无方,
没有将VIVE与它者的差异凸显,显示不出VIVE的价值在哪里。
VIVE也是目前售价最高的VR装置,不让消费者深刻的了解VIVE的特色、
价值在那些地方,自然无法说服消费者对价格的疑虑。
明明Oculus全套加起来也是售价超高,效果也没有VIVE来的好,
为什么不重击这点,抢尽Oculus的用户?
另外为什么当提到VR时,VIVE还会跟手机VR放在一起比较?
这二者是同样的东西吗? 不好好凸显差异在哪,自甘堕落的混在一起,
售价在一起比较自然显得VIVE价位高得离谱。
明明就有很好的方法来定位产品,明显区分二者的差距,就是不用,
老是想等使用者慢慢发现,谁理你啊?
四是早该出VIVE2
都多久了还迟迟不见二代产品,明明一代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
像是纱窗效应、不够清晰、不舒适的固定方式、未整合耳机、
鼻罩部分不适合东方人容易漏光等。
其中纱窗效应最为严重,若是换面板能改善就换,
若是需要用到单眼4K屏就用4K屏,担心电脑效能不够推就加个视讯盒做升频,
既提供原本相容性也提供未来的单眼4K画面直入,
如此一来既能改善纱窗效应又能有更清晰的画面,整个感官大幅进化,不是很好吗?
其它问题都有了解决方案或是很好处理,实在没理由不出2代,
何必眷恋目前这样的混战,何不趁早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配合二代上市将一代降价,用高低价强力抢占、扩大整个VR市场。
以上浅见供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