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viddog (嗯)》之铭言:
: 二、优缺点应该要考虑个人需求。
: 手机现在可能是最私人化的3C产品,使用起来的优缺感受应该也会非常私人,
: 不过似乎不少朋友在谈论缺点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个人需求与情境。
: 举例来说,安卓UI的客制弹性,iPhone的App优化,或是手机跑分,
: 会不会对每个人都有价值?
: 如果不会,那对这个人来说,它的效用就是零,
: 其实也就等于不会有优缺点的问题。
对这点比较持保留态度。
父亲节要到了,我就直接以“长辈”来做例子好了。
很多长辈对3C产品是不熟的。他们如果叫你帮他们买手机、买笔电,你问他们“有没有什
么特殊的需求?”他们会说:“没有,就便宜的,基本功能有就好了。”
对他们来说,买手机、买笔电跟买其他“家电”是一样的。买一台新电视,要什么特殊功
能?对长辈来说,电视买来可以看就好了。冷气机也一样,可以参考全国电子的广告。
所以,安卓UI的客制弹性,iPhone的App优化,或是手机跑分……这些东西,对“长辈”
有没有价值?
他们可能会回你:“随便啦,一般的、基本的功能就好了。”
因为他们不懂UI是什么东西,跑分又是啥……
不懂的东西,如何判断有没有价值?
但不懂归不懂,使用“体验”是会有差别的。这些差别,如果你是他们的孩子,你要帮他
们选笔电、选手机,你就要自己列入考量。
因此,你可能自己就会先考虑:要选Android的手机,还是选苹果的?
选笔电也一样,你要买苹果的笔电?还是Windows的笔电?
你会有一个“总体”的比较,然后再去选牌子、选型号。
所以,这样的比较或许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 总而言之,优缺点其实是相对而动态的,并没有一些评论以为的那么绝对,
: 尽管我完全相信,他们发言中谈到的缺点,
: 就他们个人体验来说都是非常真实且无可非议的。
: 从这个角度大家也可以想想,
: 有没有可能真的完全以性能、价格,而不是品牌来思考手机,
: 我个人是有点怀疑就是,
: 毕竟,没有人有知识穷尽整个生产与RD流程。就算真的穷尽好了,
: 也没有人可以保证必然有的不良品不会跑到自己身上,
: 毕竟这是一个无可受控的机率。
: 最终这些生产与分配上的未知,都还是会引诱人回到以品牌判断。
: 比如说,我相信小米跟HTC各出了一支外观规格完全一样的手机,价钱也相同好了,
: 我相信这两支手机收到的评价仍然不会完全相同,
: 更不用说,我假设的例子是极端到根本不会发生的例子。
: 是说,
: 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所谓“品牌信仰”或“潮”常常被认为与“理性消费”对立,
: 我觉得选择“信仰”也是一种理性选择吧,
: 毕竟它能为粉丝们带来一定的满足(效用),
: 只是它的标准很难被量化而已。
: ———————
: 最后可能就跟题旨没什么关系,但我想提醒一点就是,
: 如果只是从身边的几个朋友,或他们的手机体验,
: 要用来形塑自己对于一个品牌的认知是没什么问题,
: 但要是想推论到该品牌、以及该品牌的整个用户群,
: 我想这就有非常多的谬误空间。
: 比如以我个人来说,我有两位朋友都在PC家9,999特价时刷了G5,
: 事后也都在同时间出现问题,这确实会让对我于LG的印象变差,
: 近期可能也比较不会想推荐它,
: 但如果我把这两个样本的经验推展到LG就是专业死机牌,而它的用户都是笨蛋,
: 我想对LG与支持它的用户都不是很公允,
: 毕竟,谁知道G6或V30会不会有改进呢?
: 大概是这样,给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