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兵制是假议题,是时候发展以“民兵”

楼主: snh48spush (snh48spush)   2022-09-30 15:19:25
完整标题:征兵制是假议题,是时候发展以“民兵”为骨干的全民武装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228
文:贾伯楷(绿党中执委)
最后一批义务役士兵于2018年12月退役,全面进入四个月常备兵役军事训练的时代,台湾
至今仍处于中国的军事威胁下,兵役制度是长期争论的议题,台湾社会一直有强力主张恢
复征兵制的呼声。
今年3月28日总统蔡英文也完成了“海洋民主之旅”,出访太平洋友邦,当中最受瞩目的
行程是访问美国夏威夷州民防厅(Department of Defense)所属的急难管理署(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并由夏威夷州国民兵司令兼民防厅长亚瑟・罗根(
Arthur Logan)少将陪同,这是重大的外交突破。国民兵(National Guard)为美国各州
所拥有的民兵,虽然受到美军的资助与协助,但除非是战争时期或国会同意的紧急情况下
,不受美国总统召集指挥。面对中国不排除以武力并吞台湾的基本国策,我们不会在国军
全募兵后,就此停止军制改革。那么要再改回原本的征兵制吗?美国的国民兵制度能带给
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首先,要从两次波湾战争带动的军事发展潮流说起。
两次波湾战争带来的军事革命
1991年的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当时伊拉克拥有约65万兵力、超过万辆战斗车
辆,排名世界第四,如果倒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空,应该会是惨烈程度与史达林格勒相
当的战役。发生于1942年德国进攻苏联的史达林格勒战役,参战双方初期共投入46万兵力
,激战7个月后由整体兵力素质较差的苏联,以源源不绝的兵员及装备补充优势赢得胜利
,整场战役苏联阵亡40万人、德军阵亡25万人。在那个时代,兵员及装备的数量几乎决定
一切。
1991年波斯湾战争结果很快揭晓:两个月后伊拉克溃败投降,多国联军约300人死亡、约
千人受伤,伊军则有超过10万的伤亡,与二战时期相比,这是不可思议的伤亡人数。事隔
12年的英美入侵伊拉克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虽然伊拉克国力已大不如前,但仍有37万5
千兵力、约5千辆战斗车辆。英美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入侵伊拉克,不到三周的时间在4
月9日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瓦解侯赛因政权,在3月19日到4月30日为止,共有139名美军
和33名英军阵亡(2003 - 2011年伊拉克战争英美等国伤亡统计点此参考)。波湾战争冲
击了世界各国,也带来影响深远的军事革命。
在两次波斯湾战争期间,庞大的伊拉克军队都面临相同的问题,只要战场指挥部一遭到敌
方远程精准打击,部队便立刻投降瓦解,美军以极小的代价胜利。美军也很快发现,伊拉
克军队往往是粗劣的装备与简陋的训练,原本美军预期的大军抵抗与激烈巷战没有发生。
役男共同经验:不相信黄埔军能打胜仗
义务役曾是许多台湾男性的共同生命经验,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基层装备严重缺乏,应该
用于战训本务的时间精力被大量杂务淹没。必须靠着不断伪造文书、同一个装备被当成不
同好几个装备接受检查、短缺的零件以保丽龙劳作通过高装检,演习用同一套剧本事前重
复演练,营造出精实有战力的假象。军中的造假文化及表面功夫虽然在出社会后相当受用
,但也让人民很难相信国军能打胜仗。
过去为了反攻复国,保留了异常庞大的陆军编制,但完全没有充足的后勤能力供应庞大军
队的装备需求,更没有能力精实得训练所有士兵。无力负担庞大部队所需军士官的人事费
用,也让许多应属于军士官的业务实际上由义务役士兵承担。积重难返、欺下瞒上、追求
表面的黄埔军酱缸文化,使部队陷入留不住人的恶性循环。
不能否认军中仍有许多扎实戮力奉公的份子,相同问题海空军也比陆军少得多。但面对这
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许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主张恢复征兵制。
“征兵 = 廉价”是幻觉,绝不能走征兵回头路
两次波斯湾战争带来的启示,就是证明了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到极致的大规模工业化正
规军,在面对讲求精准火力打击的资讯时代科技化部队,已经不堪一击。当指挥系统及通
讯遭到精准打击,大军便群龙无首鸟兽四散,这已是当代战争的常态,如同史达林格勒那
般惨烈的大军交战已经一去不复返。如果贸然恢复征兵制,把时钟拨回二战,大家觉得国
军的状况会比较接近高度科技化、专业化、所向披靡的英美联军?还是虽然规模庞大,但
装备粗劣、训练简陋、兵败如山倒的伊拉克陆军?
在冷兵器为主的农业社会,难以大规模生产精良兵器,武器又十分依赖个人的战斗技巧,
需要长时间训练刀弓马术,当时的职业军人往往还会自成一个社会阶级。慢慢进入火器与
工业时代后,大规模生产一定品质的兵器成为可能,熟练枪枝需要的时间也更短,让大部
份的人能透过短期、整齐划一的训练成为合格的士兵。现在是高科技的资讯时代,技术进
步反而垫高了士兵适应当代资讯化战争的门槛,各种五花八门科技军备例如电子GPS、通
讯设备、夜视镜、瞄准镜、射击眼镜、抗弹板、战术背心与手套、防毒面具、抗红外线迷
彩服、手套、水袋、肘膝护具等等已经是现在美军的基本装备,都增加了学习熟练所需的
时间及购置成本。在今日,对一位合格正规士兵的要求比过去高出许多,装备价格更是如
此,不能再如同过去只靠S腰带和万年水壶解决一切。
美军许多士兵具备不同环境的小单位作战能力,如果要在征兵制下维持支持庞大且合格的
资讯时代军队,过长役期不但影响社会生产力,对合格士兵越来越高的要求,势必会与讲
求人人公平中奖的征兵制发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征兵看似省下士兵的人事费用,训练过程
持续大量耗损的精密装备,以及所需的庞大军士官人力,反而让国防开支异常膨胀。若为
了控制成本而缩减部队编制、使用劣质装备,马上就会入伍大塞车、虚耗年轻人的光阴,
也不用期待其战力。
过去大家所熟悉的征兵义务役,绝对不能成为回头的选项,大家想像的庞大又便宜的征兵
制黄埔军,在当代战场将如同伊拉克陆军毫无战力,必须抛弃“征兵 = 廉价”、“人数
就是战力”的幻觉。过去廉价征兵的代价,就是松懈的战训、陈旧的操典、短缺的料件与
故障的装备,更不应该以“我吃过屎所以别人也得吃”的心态出发,主张恢复过去的征兵
制。
进入资讯时代战争 美军仍遭民兵痛击
2003年的英美入侵伊拉克,并没有因为开战不到三周占领首都巴格达,随着侯赛因政权垮台
迅速结束,英美联军的恶梦才正要开始。原本的伊拉克军队瓦解后,由效忠旧政权或各路
宗教势力组成的游击武装民兵,不受统一指挥的民兵成为战场新主角。他们平日隐身于平
民之中,持续观察、传递情报,等待适当的时机便拿起武器突袭,使用的是迫击砲、步枪
、火箭筒、土制炸弹或汽车炸弹等较不需要高度后勤补给的装备作为武器,它们可以用过
即丢、甚至是日常可以取得的物品,并以丰田皮卡为主要载具。
游击武装民兵给占领的美军带来极大的压力,起初不到两个月的进攻阶段有139名美军和
33名英军阵亡,接着从2003年5月到2011年12月为止的占领阶段,美军阵亡人数却高达
4358人,其中占领阶段甚至有10个月份的单月阵亡人数比进攻阶段还多。伊拉克成为烫手
山芋,占领阶段的伤亡激化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虽然美国在2011年表面上撤军结束了
占领阶段,但为了持续维护美国在伊拉克的利益,美方建立的魁儡政权也无力平定层出不
穷的游击武装民兵(虽然他们通常被称作“恐怖份子”),实际上目前仍在当地保有数千
名以特种部队为主的驻军。
波湾战争带来的另一个启示,在专业化、资讯化的高科技军队取代工业时代军队之后,游
击武装民兵的重要性再次凸显。由在地人组成的游击武装民兵,优势包括熟悉地理人文、
紧密的地方人际连结,平时隐藏在人群之中,并从当地社区取得情报、粮食、物资与装备
,也借由居民出于家乡遭到侵略的义愤填膺,而持续取得兵员补充。相较于传统军队,民
兵使用的装备较不需要高度后勤补给,可以就地取材,甚至用完就丢,不若传统军队只要
后勤补给中断便失去大部份作战能力。最重要的是民兵分散、去中心化的指挥行动模式,
没办法透过精准打击的斩首行动瓦解。民兵借由“到处都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死了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的我”的特点,让高科技的资讯时代军队在完胜工业时代的征
兵部队后,仍遭到民兵的迎头痛击。
全募兵后的隐忧:由特定少数人承担的“异化”国防
会有台湾在民主化后国军战力低下的普遍印象,只是因为威权体制解除后,终于能够把过
去数十年的积弊大鸣大放,同时政府开始推动募兵,让人以为军中弊病就是募兵造成的,
但其实都是长年的老问题。现在政府确实有开始逐渐改善这些积弊,透过增加国防开支逐
步充实基层装备、减少不必要的杂务、改善过去注重表面功夫的演训,相信部队的战力会
逐步提升。也毋需过度担忧只有四个月的军事训役时间不足,美军新兵训练也是差不多的
时间,重点是训练的内容。募兵强迫国军脱胎出黄埔军的陈年积弊,回头走征兵只会让这
些努力功亏一篑。
不过在应该征兵还是募兵的争论中,一些主张恢复征兵的理由并非没有道理,募兵制透过
经济诱因,让责任与风险由特定少数人承担,也让社会多数人认为社会的安全保障与自身
无关,只要付钱养兵就行了。如果这个社会没有直接的外部安全威胁时可能还无所谓,但
在有直接外部威胁的台湾,这样的关系并不健康。此外募兵制的军队,不论是在社会阶层
、种族、教育程度、甚至是政治立场,都与社会里的常态分布截然不同,将重大的安全保
障以及合法武力垄断交给一支与社会如此疏离的军队,如此“异化”也潜藏着隐忧。
台湾临着特殊的国际处境与直接外部威胁,我们既不应该走过去战力低下的征兵制回头路
,也不应该让结构组成与社会常态分布截然不同的少数人,来承担安全防卫的责任与风险
、合法垄断武力。应该借鉴军事发展的潮流——发展以民兵为骨干的全民武装。
历史上的台湾民兵:乙未战争
许多人心中的第一个怀疑,就是每年争论人民有没有抵抗意志的台湾,可以如同伊斯兰社
会发展出民兵武装吗?事实上,台湾的历史与武装民兵并不陌生。
相传台湾日治初期的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曾说台湾人就是“贪财、怕死、爱面子”,
即使在今天也很符合大家的认知,怀疑台湾人民没有抵抗的意志。但在后藤说出这句名言
的差不多时期,台湾同时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抗战争。日清甲午战争后紧接着的乙未
战争,是台湾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始于清国割台后建立台湾民主国的1895年,历时半年
。国人对于乙未战争与台湾民主国的印象,往往是未战先溃、开城投降,这是乙未战争的
部分事实,但更多被忽略的是军民奋勇抵抗的部分。
台湾民主国黑旗军、义军在素质与武装普遍不如日军的情况下,出于不甘心家园被平白接
收的保乡情切,凭借地理与人际网络的优势,以机动游击战抵抗日军。最终日军阵亡1436
人,尚不包括水土不服造成的4642人病死,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前一年的甲午战争是双
方出动舰队、大砲的战争,日军阵亡1132人,显示奋力抵抗的武装民兵有机会比正规军造
成敌人更惨重的损失。乙未战后更展开了长达20年的武装抗日,这就是所谓“贪财、怕死
、爱面子”的台湾人。
让民兵成为“重层吓阻”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前政府以“防卫固守,重层吓阻”战略构想作为建军目标,官方文宣中强调会致力于制
空、制海及防御战力的整建,并提升主动防御、反封锁等能力,来获得吓阻能量。目的是
避免战火深入台湾本岛,争取时间让外援抵达,以较少兵力发挥最大战力,但对于敌军一
旦上岸建立滩头堡后的着墨就少了。中国目前实际上不具备武力占领台湾的实力,连投射
足够的占领军都有问题,但中国会持续改进、强化其短处,在其仍力有未逮的制空、制海
及两栖登陆努力迎头赶上。中国作为不稳定的政权,无法准确预估中国何时为了转移内政
压力选择武力攻台。此外国际情势瞬息万变,不能总是寄望国外势力做为安全保障的最后
希望。在这里,以民兵为骨干的全民武装就是最后一个答案,成为“重层吓阻”的最后一
道防线。
中国官方的对外宣传强调速战速决与“斩首”,先不论其理想与实际的差距,这正是师法
美军在两次波湾战争带来的军事革命,让正规军群龙无首、失去后勤便自动溃败瓦解。许
多从未受过军事训练匆促上场的民兵部队,凭借其在地知识、人际网络、去中心化、不需
仰赖强大后勤的优势,在战史上写下许多功勋,迫使列强改变对外政策。若能够以训练民
兵的方式,而非正规军的方式,来对全体公民实施全民武装的训练,必定能发挥更强的战
力。只要全台两千多万人仍有一万民兵选择抵抗到底——不到总人口的0.5%,就足以让中
国长期以来追求速战速决、斩首的大笔军事投资化为乌有,还得投入更多更多成本因应民
兵战术及其政治影响力。军队不只是为了打仗,存在本身就有意义,当台湾拥有庞大的民
兵,也迫使中国要重新评估发动攻台的必要性、机会成本与时机点。
与国军分进合击 发挥民兵特长
虽然建立以游击民兵为骨干的全民武装有诸多的优点,但仍是一项重大工程,目前我国仅
有“山地后备连”具备类似的性质。若台湾能全面建立民兵部队,应该在日常组织编制与
现行国军完全分流。便可参考美国国民兵及州防卫队(State defense forces)的组织模
式,如同美国各州设立“民防厅”,由各县市成立“民防局”主管各县市民兵军政、军令
及军备事务,成为真正的全民武装力量,民防不再只是隶属警察局的治安协助角色。并且
在承平时期或战时国家指挥中枢瓦解时,由县市长为当地民兵统帅,就像美国州长统帅州
军。“民防局”将取代目前后备指挥部的部分功能,民兵也分担国军防卫重要基础民生设
施的任务,如供电设施、通讯节点、机场港口等。原住民族也可以根据自治、文化及传统
领域的特殊性,在地方政府之外另建立指挥自己的民兵部队。
现在国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动员,义务役组成的动员后备部队,到底要如何纳入已经
全面志愿役的现役常备部队?两者差异太大,若贸然凑合,既无法发挥动员部队的战力,
更让现役部队为了管理动员兵而受累,过去就曾发生为了管理义务役反而拖累志愿役日常
演训的问题。若建立民兵得以成真,必须让义务役民兵与志愿役国军完全分流,两者的任
务功能不同,也确保民兵“去中心化”的分散优势。
中央政府在承平时期应就军政及军备提供协助,让地方政府有充足资源以训练、维持民兵
部队,虽然民兵装备需求低,不需高度后勤,可与民间商用设备共通,甚至是可以就地取
材用完就丢的装备,但仍须确保最基本且充足堪用的装备,不能再像过去的黄埔军一样。
建立全民武装 仍需排除万难
民兵另一个优势“在地性”,除了熟悉地理环境,以及透过在地人际网络取得信任、情报
与补给,因此可以自行选择在居住地或户籍地服役。以现行四个月军事训练役的时间去训
练民兵应该足够,是否要增加为更充裕的半年或八个月也可以讨论。后备教召就在离家不
远处,除了熟悉武器的手感、联络邻里感情,也更新地理资讯。以后的里民志工活动,也
许就是帮民兵整理营区、保养装备。
其他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民兵的训练与操典可参考的对象不多,必须自行蒐集统整零碎的
第一手资料,自行摸索如何建立与训练民兵部队。除了基本战技,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在
指挥系统瓦解时行动。国军全面志愿役后,虽然现编比持续改善,但仍有相当缺额,而且
可能随着不可逆的少子化渐趋严重。不如考虑将海军陆战队及陆军机械化步兵以外,目前
陆军的30个步兵营逐渐部分裁撤,反正编不满,角色也较与民兵重叠,裁撤后人员转为建
立与训练民兵部队的种子。此外,女性是不是也有加入民兵的义务?若女性必须加入民兵
,是否与男性扮演完全一样的角色?以及民兵部队如何与国军协同作战?都是需要排除万
难严肃面对的问题。
在台湾,国防是躲不掉的课题,国军全募兵后,虽然仍保有军事训练役,却只是回应外界
对全募兵质疑的权宜之计。一旦情势所迫,要如何让后备役发挥战力是个未解的难题。综
观当代军事发展潮流,过去征兵所组成庞大黄埔军,已经在当代战争被淘汰,但游击民兵
至今却仍在战场扮演重要角色。在国军全募兵、义务役全面军事训练役后,应该要进一步
建立以民兵为骨干的全民武装,不只是顺应当代军事潮流,更是让全民务实共同面对国防

责任编辑:潘柏翰
核稿编辑:翁世航
心得:
因为是三年前的文章,所以改用分享会比较好
个人是非常赞成用民兵制度取代征兵制度
且台湾也不是第一次搞民兵这个玩意
上次是二二八期间国民政府全台大屠杀
中南部地方绅士组成民兵部队抵抗军队并维持社会秩序
二七部队跟雄中自卫队都是最好的证明
尤其台中几乎在这次事件没有受到很大的波及
至于说会不会有统派出来捣乱的不用多想
因为这些统派只是一个墙头草,只会吃软不吃硬
台海危机跑最多的也是那群人
如果政府把这些早期台湾的特色给找回来并作好配套措施
对台湾的国防是事倍功半的
作者: omega31perda (一天一鱼油)   2022-09-30 18:14:00
事倍功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