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说瑞士对于会不会念书的人都一视同仁
结果回文部分却说“不会念书的鲁舍组”
自己对于会不会念书和引的文章概念都大相迳庭了
到底引该文是显示自己很有“国际观”,还是显示自己的想法如何
2.
教育的形式本来就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并行
有教无类于让穷苦但愿意念书的小孩,有机会获得完整的教育
而不想念书的人,则去合适他的位置,
不会因为甲没钱但乙有钱而只视金钱评判是否能够获得教育
避免让教育资源投注在靠着长辈累积的社会地位,
但自己本身没有能力念书的分子之上。
因材施教则是看每个人的能力如何,
适合工程设计者分派到工程设计的领域;
有领导专才或是规划远见者,培养他对于社会科学的能力。
瑞士的方式看似很好,但缺点在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权,假如他是真心想唸书可是表现暂时不如别人,
评哪一点剥夺他的受教权,说不定他只是晚一点开窍
有时候学习是一种跳跃式的过程
过了某个关卡就突然如打通任督二脉
学过一点人脑发展者都了解,
真正聪明的人,脑部发育成熟时机未必比别人早
因为聪明的脑子需要更多的时间方能发育成熟
十岁就断定一个人会不会念书,根本是言之过早
另外,会考试和会研究是两回事......
小时候会考试不代表长大具有足够的思考能力
而且台湾目前升学考试最大的弊病在于“效度”很差
从小到大,几乎很少是有让学生真正去思考问题的考试题目
记忆在学习中是最低层次(不能说不重要,但那只是基础),
真正要靠考试选出脑子好的人,必须要有思考性的题目方能达到目的
然而台湾从古自今的考试,大多都是填鸭式考法,根本选不出会思考的人
不改善考试的效度问题
一直提倡用烂掉的考试内容筛选人才,还把筛选时间提前到国小这时间点
只会毁掉更多人才
3.
我认识的朋友找的工作
新加坡给大学新鲜人的薪水是七万左右
台湾是三万多
感觉新加坡比较好,的确,他比较过是好一些,
但根据新加坡的消费水平换算成台湾状况
那样的薪水大概是台湾的四、五万左右
虽然还是赢过台湾的薪资,可是至少没有赢得那么多
还有,出去做外劳只是想要赚那个高低薪水带来的差异利润
毕竟高薪资的地方往往也代表高付出
德国薪水较低,生活所需花费较低
瑞士薪水高,生活花费当然也会高一些
正常人会在哪里工作,赚够了钱再回哪里生活
我想应该不难分辨
我实在是不太想回味那种国中时期
支持一个国家就很片面地吹捧某个国家好的论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