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iPadProPlus (哀配之神)》之铭言:
: ※ 引述《moboo (一抹布拉格的晚霞)》之铭言:
: : 我觉得你是不是制程能力和公差整个搞混在一起
: : 公差: 目标
: : CPK: 制程能力=良率
: : 公差:好球带
: : CPK:好球率
: : 其实不知道你要退什么,整批退吗?进去公差的东西也要一起退吗
: : CPK低只是良率比较低而已,符合公差的一样可以用,只是你要好好挑(检验)而已
: : 订CPK要达到1.33才能交进来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
: : 除非你东西好做到不行,检验人员缺到不行/你根本不检验,或者是你重工成本很低
: : 拿棒球来形容
: : 一个投手投不好,投五球只有一球好球
: : 并不会说他这一局投得球都不算
: : 只会想办法叫他投进去而已
: : 当然我知道有些公司品保会说一定要1.33才能交货啊
: : 这是本末倒置,把成本和制程混在一起考虑
: : 就像跟投手说 你这局好球率要7成,你投得每一颗好球才会算,不然整局当你没投
: : 会这样想 可能就是裁判不想上班吧
: : 如果不是花钱请控球好的赛扬投手,或是最后只好把好球带放很大
: 大大说的没错,因为我已经把成本问题根深蒂固在内心了。所以没特别说出来
: 这件事完全要考虑成本跟生产良率
: 那假设命题改成以下这样呢?...
: 如果原本厂商宣告CPK1.33没问题
: 我在设计上就会以1.33去设计,毕竟1.33 跟worst case算出来TA是差很多的
: 先前交了2k的货也没问题
: 那好死不死第2001个开始全部都偏下限
: 那假设最后验证完,东西偏下限就是不行
: 是否能归咎是来料不良,批量退货?
: 我知道CPK1.33是一个批量内,有几个超标可接受
: 那以成本方面当然也同意这几个不良由我们自行吸收
: 那问题就出现在厂商产品超标数量太多,费用谁要吸收?
: 我是否能以CPK1.33未达标请厂商吸收?
: : 提供目前制程能力的评估,
: : CPK过高,表示你杀鸡用牛刀,随便做都进公差,可以把制造方法改精度低一点节省成
: 本
: : CPK过低,表示你的制造精度不够,要不就是要加倍生产量,挑出可以用的
: : 或者是挑选制造成本更高更精密的技术,CNC不够就用研磨的线割的放电的
: 了?
: : 不会,良率低而已
: : 只要你用的是符合公差+/-0.1的东西,就是做进去了啊
: : CPK0.9只是跟你说,良率没有那么高而已
: : 公差是你设计的容忍度,制程能力是实际上你的制程是不是足以满足你要的公差
: : 有些很难做的东西,公差很小,但是制程能力初期达不到,良率很低,交不进来
: : 比如说有些光学或精密机械就是要用研磨的精密度才够
: : CPK一向都很低,做二十件只有一件进公差,但是并不代表设计被影响
: : 一台卖一百万就好了,剩下的去慢慢重工
: : 虽然有些公司说CPK要达到1.33才能量产,但这通常是有代工成本的考量在里面
: : 像是苹果常常CPK 0.6就量产了,反正成本高吃得下来,狂生产就对了
: : 如果是相机产业,像一些镜头7成就可以量产了,CPK也是很低
: : 但是一旦符合公差的,就是可以用的
: : 其实这些观念Google一下都有,没有搞懂而已
: 是代工组装没错,目前疑似尺寸CPK跑掉导致良率下降
: 厂商产品是射出成形的,照理说CPK1.33完全没问题。应该是模具什么尺寸爆掉了
公差=验收标准
CPK=制程稳定度
符合公差理论上就是要收货,CPK不符合顶多是合理怀疑来料有少数工件超出公差
通常采购方会先"万中挑一"挑出超出公差的才会叫供应商来谈退货
挑不出毛病就叫供应商来可能会被反洗脸
CPK本身就是一个自我监控机制,应该是供应商自己要监控
但是台湾业界通常都是开发阶段做一做,量产后放牛吃草
比较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警告供应商CPK值已经超出了,后续入料你会加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