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中国近代史和一些国民党内要人的传记,
如张发奎陈洁如李宗仁等人的,
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
那就是极度地讨厌老蒋,
全部都被他利用,用完就丢。
这就不用再提什么共产党这种敌人了。
连党内同志对他都很感冒了,
我看完之后都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用“党内同志”这四个字,
这人在党内有同志吗?
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整个国民党里除了他这躯体以外的别人
都无法和他平起平坐,包括国民党的前辈们,
只能够变成他的“蒋帮”,仰望着他以后才有所谓的资源,
如美械。
所以在国共内战那种极度需要大团结的时刻,
别的派系都选择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他失败。
我就不提什么接收日本资源时的贪腐,没法控制四大家族,
把军队放在大城市等的战略错误上,
就把焦点专注在这个人的性格就好了。
有句古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过于自私会没有朋友。
凡人是如此,
所谓的党政军领袖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底下很多人愿意支持他才有办法,
又不是搞什么科学研究,发现什么定律,
只需要这个人智商高,有一定的学术资源和文化下,
就有可能发想出惊人的见解。
就是因为这个人平常不得人缘,
原本应该领军的白崇禧不想替他失败的战略擦屁股,
如果他愿意领军的话,
我相信历史是改写的,
至少保得住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中国就变成南北分治,如南北韩那样。
此外他自已的子弟兵自已本身的派系林立,
彼此不和有私怨,
无法像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
如张灵甫和李天霞等等可以看出端倪,埋下了不团结的伏笔,
难怪在淮海战役原本的兵力是80万对60万美援的优势,
反而失败了。
其实我们可以说整个中国现代史可以说是
孙中山的开创史和老蒋的抢夺继承人宝座史。
然而相形之下孙中山可以收服光复会华兴会等其它势力,
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都愿意出钱出力来支持北伐大业,
反之,老蒋却连党内大老都容不下,而有了宁汉分裂。
这难道不是老蒋的气度太小之缘故吗?
老头子还在世,是不可能会有宁汉分裂的。
所以我觉得国共内战会失败的主因在于
“老蒋这个人太自私,被党内同志所厌恶,而无法团结
整个国民党,才导致之后的兵败如山倒。”
相比之下,老毛的作风就可以赢得很大部分人的信服。
老蒋在争夺继承人宝座时用了很多手段,
有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照片,
就是孙中山坐在椅子上,后面原本有三个人的,
被老蒋改成1个人。
真是荒谬!
为了宣告自已是继承人,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我也是在网络时代资源普及的10年之后才看到这照片的
就很震惊,和高中时看得教科书根本不是一回事。
然后娶宋美龄除了因为金钱势力和她的美貌,
最主要还是着眼于他可以从学生的身分,
一跃变成孙中山的连襟。
这有很大的政治意涵和号召力。
这个人从加入国民党起,一心所想的就只是壮大自已的势力,
让自已变成皇帝,
搞得我都不晓得他服从三民主义
是不是像陈水扁那样子信仰台独只是为了个人的崛起才演得戏。
反正一群人就流行那想法,
我为了向上爬就只好装着也是那种想法的支持者,
投其所好而已。
老头子虽然没有明说继承人是谁,
但我觉得原本是孙中山的左右手的朱执信、胡汉民,
以及汪精卫等等,
才是党内有实力接班的大老,
看职位就知道这些人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才是个咖。
而原本国民党应该也像中共一样是党指挥枪,
搞到最后在党内居然变成枪指挥党,
朱早死也就算了,如果还活着,也将会是老蒋对付的目标,
看胡、汪的下场就知道了,
之后的命运就是表面被尊崇但权力被架空,
就像历史上有些实力派被列为三公司空司徒司寇,
实乃明升而暗降而丢了实权,
虽说汪之后当了汉奸可恶,
但这也和他被老蒋所欺不无关系,
张发奎就说汪当的行政院院长其实没有实权,
资源都掌握在老蒋手里,
老蒋常因为反对声势过大常常在演下野的戏,
但军队、钱都在他手里啊!
至于胡又死得早,
如果再多活十年,
可能也有另外一种的反制动作。
历史的改写可能变成胡汪朱等人对抗老蒋。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国民党人在宁汉分裂时,
应该是像张发奎那样子支持汪政权才对,
因为汪走的左派路线才是老头子原有联俄容共的路线,
而老蒋自已不知道为何从左派转向了偏右派的路线,
我觉得很扯的是这人居然读过资本论,
也许是因为当时党内联俄容共的气氛下不得不为的举动,
之后也许是为了江浙财团的支持而有了大转变。
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居然可以转变如此之大?
但之后也架空了西山会议派等右派啊!
可见这人也不是着眼于路线之争,
共产党的极左派他反对,
汪的国民党左派也反对,
西山会议派他也反对,
感觉就是他的主张、思想,才是党内唯一的路线,
什么都得是他说得算。
汪胡以及西山会议派的早期大老全部被赶他出局,
而且我觉得他也对不起他的老长官许崇智,
原本粤军是许在掌控的,
后来就被老蒋整碗拿去。
不然北伐的总司令一定是许崇智。
至于陈洁如受邀参与北伐誓师典礼,
后来就消失了,不是原本是司令官的夫人吗?
之后的历史,板友一定比我还了解,就不再赘述。
整个党内除了蒋帮如陈诚何应钦胡宗南等他的黄埔系、CC系以外,
几乎所有其它的派系都和他有过节,
更不用提中原大战的主角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要角。
而宋庆龄等左派本来就是共产党的好朋友,
这就不必再提了。
我觉得不满的高潮反应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那一刻,
居然击败了长公子孙科,
其实孙也是老蒋的反对者,
照中国传统的那种父死子继,
原本的太子不就是孙科吗?
只不人际关系就像同心圆那样,
反对的程度有分大小而已。
或许是孙中山的大公无私的作风,
让 孙科没有积极地卡位。
可是之后老蒋对小蒋的提携,
又开始所谓的父死子继。
这像话吗?
若要走回那种家天下的路,
也应该是孙科当权而不是你老蒋。
然后又不甘心,
原来党内反对我的人那么多啊!
所以耍耍李宗仁,叫他穿着军装宣誓,
表面上是他将了李一军,给他难看,
但实际上反映的是老蒋的幼稚,
我相信当时的党政军要角一定都看在眼里,
怎么一个领袖的气度如此地小。
所以结论就是撇开
一、左右派路线之争,
二、把日本这个外来敌人的侵略和苏联、美国等西方列强在远东利益的争夺的因素拿掉,
我们看得中国现代史就只剩下这个人能不能赢得全中国人民尤其是菁英们的支持,
也因从他不得国民党其它派系支持的情况下而输掉全中国。
理由在于或许承平时代没有战争时,那些不满的情绪被暂时地遮掩著,
而不致于腐蚀到他的权力基础,
但一旦面临了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的考验时,
他的那些朋友一个个开始反对你的那一刻起,
也就注定了分裂、失败的开始。
不满的情绪是长久累积的,
比他资历深的,觉得很莫明其妙,
居然有个年轻人突然冒出来抢了宝座。
原本是太子的,也对于自已的地位被硬深深抢了而感到不满。
至于资浅的,若不是进了黄埔X期,
就变成后娘养的拿不到美械的杂牌军,
所以别说是共产党了,
光是党内就一大堆反对派了,
这样子是要如何执政下去,
可是他又没办法把这些表面服从他但私底下对着干的人给作掉,
这样子就是逼那些人的部属投靠共产党,
所以所谓的决战前的八百万国军,就只有黄埔系的才是他真正能掌控,
其它就只是帐面的数字,
因为他的势强而不敢反对他而已。
有了这层觉悟后,
我真心觉得一个政治领袖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在于能够团结自已人,
其它的能力都是其次,
这一点他在退缩到台湾省之后可能感触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