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咪] 世界哲学史书摘(2)--魂交与梦

楼主: jeanvanjohn (尚市長)   2023-01-04 17:15:06
魂交与梦
对世界与灵魂的概念思考,大致如下所述:其首要部分当然是关于灵魂,不过在这里,
它是针对“以某种方式成立并进行运作的某个人或物”进行思考。
然而它并不是要抓住某种实体化的事物,而是试着对更为动态(dynamic)
的原理进行考量。
与之相应地,世界也不是被当成某种巨大的器皿或是场所来加以掌握
,而是被视为和魂的运作一起呈现的视域。
说到底,站在超越的神之立场,考量世界这个容器中作为实体被配置的人和物的关系
,这样的架构本身在古代中国是属于被批判的类型,
特别是从西元前八世纪到二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更是如此。
所谓诸子百家,是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新学术派别,
其中可分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类别。
这些学派脱离了以前的宗教信仰,重新思考超越的“天”与“人”之关系,
并对人类与环绕周遭的世界型态加以反省。
话说回来,在诸子百家时代,直接使用“灵魂(魂)”这个用语的情况,
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多。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举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用例,
那就是下面《庄子》中这段值得注目的记载: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庄子》齐物论)
根据西晋司马彪的注释,这里的“魂交”指的是“精神交错”的意思。
“精神”这个词,或许会让我们下意识地联想到现在西洋语的Geist、spirit
或是esprit等术语,但在古代中国,它指的是既不“粗”也不“杂”的
“精微”的“神”,也就是某种“神秘的运作力量”
(译注: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
也。(庄子〈秋水〉))。此处的“神”也不是God,而是更加动态的神祕状态。
在成书于西元前一世纪西汉的作品《说苑》中,对于“精神”就有浅显易懂的记述:
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而各归其真,故谓之鬼。
(《说苑》反质)
这一节文章,是关于“死去的人会变成怎样”的提问。
它对“成精之神”的叙述是,“精”会向上朝着天空飞升,肉体则会坠落大地;
接下来,它又说“成精之神”会“各归其真”,并和所谓的“鬼”加以连结。
这里的“归”和“鬼”是相同发音,因此是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
但是,“鬼神”这种幽灵般的事物,却是中国哲学及其后日本哲学反复质问的主题
,而《说苑》的这段话,正是呈现了这个提问的原始景象。
换言之,“成精之神”和“鬼”,感觉起来就是属于“天”这个超越人类的维度。
让我们再回到《庄子》,来看看“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这句话。
这里所要呈现的是离开身体的“成精之神”,也就是灵魂,进行混交、
而令人目眩神迷的事态。这种事态在醒来的时刻,是不会产生的;
只有在“寐(睡着时)”这个不同的时刻才会成为可能。
如此的想像力,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方说《万叶集》
(七世纪到八世纪)中的“苦恋吾妹不得,折返白袴之袖寝之,
能令汝于梦中见吾姿乎?”
或是“良人折袖夜寝时,吾亦有所相思梦;宛若并非处梦中,与君再得重聚首”;
又或者如《古今集》中小野小町的“当恋慕之心强烈到无法压抑之际,
我反穿睡衣,睡着,仿佛就能与心爱的人在梦中相会”。
在这些和歌中,将袖子或衣服反穿而眠,和“思念的人会在睡着时出现在梦里
,或者自己会出现在思念的人梦中”这样的想法紧密相系。
=====================================
这篇比较简单...吧?
作者: MeiHS (囧)   2023-01-04 17:16:00
所以哲学演进成科学的过程 也会探讨吧蛋A 不用特别去找出来...至少听起来很像西方三圣一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