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之前~before 1876~那篇,这篇是依年代介绍棒球规则中较重要的改变。有些规则从
原文翻过来很绕口,不过其实就是现在常见的一些规则。
1876年美国本土第二个职业棒球联盟成立,国家联盟(National League)。
1882年美国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成立,直到1891年被国家联盟吸收为止,且两联
盟也合称NLAABBC,National League and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ase Ball
Club。
1884年联盟协会(Union Association)成立,但只打了一个球季。
1890年球员联盟(Players' National League of Base Ball Club)成立,同样也只打了一
年。
1901年美国联盟(American League)成立。
==============================================================================
1876 裁判在球赛进行中对击出的球是否被有效的(fairly)接补,可以先询问附近的观众
再做出判决。
1877 1.当打者击出的球击中跑垒者,若跑者此时尚未踏上垒包,则跑者出局。
2.垒包必须由帆布制造而成,规格为15英吋宽的方块状。
3.本垒板必须以正确的角度放置于三垒线与一垒线的交叉点。
4.当打者被保送时,这次打击将不算打数。
1879 1.除了第一局外,每一局的首棒打者必须是上一个完成一个打数的打者的下一棒。
2.球员的保留条款(reserve claus)首次被加入到合约中。
3.保送必须要“9”颗坏球(called balls),而且判决只包括“好球(strikes)”、
坏球“(balls)”以及“界外球(foul)”。
4.当投手投球时必须要面对打者。
5.裁判团队首次采用。
1880 1.地主队在取得领先的情况下,不需要在9局下半上场进攻。
2.保送缩减为“8”颗坏球。
3.跑垒者只要被打出的球击中就出局。
4.捕手必须将投手投出的球在落地前接住,好让第三个好球成立。
1883 1.对界外球出局的方式,国家联盟取消一次反弹接到算出局的规定,但美国协会则
保留这项规定。
2.投手被允许以上肩姿势(above waist,腰部以上)投球。
1884 1.国家联盟取消投球姿势的所有限制,而美国协会要求投手的出手动作必须在肩膀
以下。
2.保送缩减为“6”颗坏球。
3.冠军由胜率决定。
1885 1.美国协会在6月7日取消投球姿势的限制。
2.球棒的一部分可以是平的(one side)。
3.本垒板可以用大理石或白色的橡胶做成。
4.捕手与裁判开始使用护具。
1887 国家联盟与美国协会达成协议,采用同一套规则。
1.好球(strike)必须是一颗介于打者膝盖与肩膀之间的有效球(fair ball)。
2.打者被触身时可以上一垒,但先决条件是打者必须要有尝试闪躲的动作。
3.投球区(pitcher's box)范围缩减为4英呎*5又1/2英呎。
4.保送缩减为“5”颗坏球。
5.“4”好球(called strikes)出局。
6.保送在纪录上视同安打。
7.本垒板必须由橡胶制作而成,规格为一个12英吋宽的方块状。
8.首次出现教练(coach)这个职位。
1888 1.小联盟第一次将保留条款写入合约中。
2.恢复保送不计算打数的规定。
3.打者击出的球打中跑垒者时,打者仍记一支安打。
1889 1.打者击出的球若飞越外野围篱,且距离本垒板超过210英呎时,记为二垒安打。
2.保送缩减为“4”颗坏球。
3.牺牲短打首次被写到纪录中。
1890 球员联盟第一次引进类似现在内野高飞必死球(infield fly)的规则。在一垒有人且
少于两人出局的状况下,打者击出在内野的界内球,而不管守备方是否在落地前接
住这颗球,打击者都视同出局。
1891 1.比赛中随时都可以更换球员。
2.捕手被允许使用较大且较厚的手套。
1892 1.取消球棒一边可以是平的的规定,表面必须要呈圆滑形(round)。
2.打者击出的球若飞越外野围篱,且距离本垒板超过235英呎时,记为二垒安打。
1893 1.投手与本垒板之间的距离从50英呎拉长到60英呎又6英吋。
2.投手区(pitching box)规定由橡胶所制成,一块12英吋*4英吋的厚片。
3.投手必须将他的后脚(rear leg)踩在投手板上,等同现今的轴心脚。
4.打击击出牺牲打时不记打数。
5.球棒必须是由整支坚实的木头制成。
1894 1.NLAABBC首次尝试引用内野高飞必死球规则:当一垒有人且一人出局时,且守备方
可以轻易掌握打者所击出内野飞球时,此规则生效。
2.若打者试图短打但击成界外球(foul hit)时,除了擦棒被捕球(foul tip)外,视
同一颗好球。当发生在两好球之后,则打者出局。
1985 1.内野高飞必死球正式在比赛中采用,但成立条件改为一人出局,一二垒有人或满
垒时。
2.打者击出擦棒球,若球高度高于打者头顶,且在捕手的10呎线上被接到时,视为
一个好球。
3.投手板(pitching slab)增大为24英吋*6英吋。
4.球棒的直径定为2又3/4英吋,且长度不能超过42英吋。
1899 若捕手妨碍打者击球,则免费送打者上一垒。
1901 捕手的姿势需保持在打者的球棒以下。(就是要蹲著的意思)
1903 美国联盟(American League)采用界外球记为好球的规则。
1904 投手丘的高度限定为比垒线高15英吋。
1908 1.禁止投手弄脏新球的表面。
2.球员再度被允许穿护胫(shinguards)。
3.开始采用高飞牺牲打(sacrifice fly)的规则。
1910 官方开始使用加入软木塞核心的球。
1917 规则中加入自责分的统计与定义。
1920 1.禁止所有加工过的球,包括口水球。
2.前一位跑者若没有成功的踏上垒包将不会影响到后一位跑者的状态。
3.打击者在第9局,且致胜分在垒上的状况下将球打出球场,记为一支全垒打。
4.官方纪录中首次包含进打点(run batted in)。
5.若两边比数悬殊,则第9局时的盗垒将不被纪录。
1925 1.允许投手使用合成树脂做的手套(resin bag)。
2.全垒打的最短距离被定为250英呎。
1931 1.高飞牺牲打规则再次被采用,但此时跑者只有在球被接到后才能回来得分。
2.守备妨碍(Defensive interference,不是妨碍守备)规则,由单指捕手妨碍打者
变更为适用于任一个防守者。
3.任何守备球员都不能在打者的视线范围内,蓄意做出扰乱打者的动作。
4.规则明确规定,守备球员若将手套丢出以阻碍击出或投出的球,甚至包括任何来
自观众的干扰,打者都能因此而上垒。
1953 球员上场打击时,必须将手套脱下,球场上也不能出现任何装备。这规定在1954年
生效。
1959 规则明订所有新球场的全垒打墙距离,325-400-325英呎。
1968 禁止口水球的规则重新被写入且严格执行,这是为了让过去口水球满天飞的状况不
再发生。
1969 1.投手丘高度降低5英吋。
2.好球带被明确规定,介于打者的腋下到膝盖上缘。
3.官方规则中加入了救援点(saves)的相关规定。
1971 所有大联盟球员都必须要穿戴保护头盔。
1973 1.官方明确的订出手套的规格与颜色。
2.美联开始采用指定打者(designated hitter)来代替投手上场打击。
1974 1.重新修订救援点的规则。
2.订出冠军的最低标准。
1975 1.因马匹的缺乏,开始使用牛皮作为棒球的外皮。
2.打者使用填充过、改造过或一边为平面的球棒,将被处以3天禁赛。
3.救援点的规则再度被修订。
==============================================================================
自此后,大致上就是一些较细部的规则会进行修改,例如1996年修改规则
以解决影响比赛的特定情况,以及发布判定得分的原则。2007年规范球员对
球加工的罚则、已经打满5局且平手的比赛遭取消时的重赛规则等。
参考资料:
http://www.19cbaseball.com/
http://www.baseball-almanac.com/rulechn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