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俄罗斯对中亚的征服(6)

楼主: hgt (王契赧)   2019-03-26 19:06:13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SaeI3zX ]
作者: sam09 (柊镜) 看板: historia
标题: [心得] 俄罗斯对中亚的征服(6)
时间: Thu Mar 21 02:20:43 2019
上次发这系列应该是半年前了,没想到会拖这么久XD
========
六、俄国与准噶尔汗国 (1607–1757)
1. 哈喇忽剌与早期的卫拉特
俄国人在1604年建立托木斯克,确立对鄂毕河中上游的控制;20年后,勒拿河畔的雅库
茨克建城,代表俄国人的势力进入了东西伯利亚,森林中的居民完全无力抵抗俄国人的推
进。但在南方,俄国人向草原前进的企图却遭到了游牧人的阻拦。
俄国人在与西伯利亚汗国交战之际间接得知了卫拉特人(卡尔梅克人)的相关讯息,双方
大致在同一段时期进入哈萨克斯坦草原,于额尔济斯河上游、巴拉宾草原一带爆发冲突,争夺
对当地游牧部落的统治权。由于俄国在此区人力有限,因此不得不采取退让姿态。当时准
噶尔部的统治者是绰罗斯氏1 的哈喇忽剌,他执政期间逐步压制了同属卫拉特的和硕特、
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三部,成为卫拉特蒙古的实质领袖。
1607年,鉴于俄国与卫拉特人的边界摩擦不断,莫斯科方面指示塔拉督军加加林亲王派
遣使者与对方交涉,并要求他们向俄国臣服。使团在该年初由塔拉出发,6月返回,卫拉
特的使节也同行而来;这位使者可能来自卫拉特四部中的土尔扈特部,此时土尔扈特部已
与准噶尔部分离,开始向西移动,因此他向俄方释出善意,并表示卫拉特人无意与俄国作
战。随后,加加林亲王以沙皇的名义遣使回复,允许卫拉特人在额尔济斯河上游放牧,俄
国愿意保护他们免于哈萨克斯坦人或其他蒙古人的侵扰。然而,土尔扈特部并没有打算臣服在
俄国之下。
卫拉特人大约在1608年至1609年间摆脱了阿勒坦汗国2 的威胁,同时在西侧逼退了哈萨
克人,对俄国的态度渐趋冷淡,但不至于爆发大规模冲突。卫拉特人正在草原上对付诺盖
人与哈萨克斯坦人,俄国人则将注意力放在对西伯利亚的经营,使卫拉特人畅行无阻,最西曾
抵达伏尔加河,往北则可到达塔拉。
1616年,俄国由托博尔斯克派遣彼得罗夫出使卫拉特,他指出哈萨克斯坦大玉兹与吉尔吉斯
人都已臣服于卫拉特人,且卫拉特人已大致皈依藏传佛教。翌年,俄方再派出萨维利耶夫
前去确认卫拉特人的意图,他们大多由杜尔伯特部的首领达赖台什负责接待。3 达赖台什
向俄方口头答应愿意臣服,并派使者随俄国使团返回,但此举不过是为了防止俄国支持哈
萨克人或其他蒙古人的策略。
在萨维利耶夫使团之后,哈喇忽剌的使者也来到俄国,希望接受俄国的保护,以对抗卷
土重来的阿勒坦汗国。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极少,俄国方面认为卫拉特人在1621年遭到了
沉重的打击,被迫退到额尔济斯河一带;但哈喇忽剌在1623年发动反攻,几乎打垮了阿勒
坦汗国,双方的损失都相当惨重。
由于卫拉特人陷入混乱,与俄国的边界冲突又逐渐增加,达赖台什与哈喇忽剌相互指控
,并干预对方的内斗;形势较为孤立的土尔扈特部则选择继续西迁,避免遭到攻击;和硕
特部也向东南前进,进入青藏高原。
2. 巴图尔珲台吉
哈喇忽剌于1634年逝世,其子巴图尔珲台吉接掌准噶尔部时,该部已是卫拉特四部中势
力最庞大的一部;尽管内部相对稳定,也没有外部威胁,但卫拉特四部中的土尔扈特、和
硕特两部大多离去,杜尔伯特部也流失了不少人口。为了强化准噶尔汗国的力量,巴图尔
珲台吉以外交手段取代战争,成功吸引不少卫拉特人回归,已经迁移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土
尔扈特部也有意愿东返;就连卫拉特人的宿敌喀尔喀蒙古各部也遣使参加了1640年的蒙古
领袖会议,足见巴图尔珲台吉的外交手腕。
除外交方面,巴图尔珲台吉也从俄国引入农业与筑城技术。据当时造访准噶尔汗国的俄
国使者记录,巴图尔珲台吉至少建造了四座城镇,这些城镇皆已喇嘛庙作为中心,也有农
民及手工业者聚居,但包括巴图尔珲台吉在内的绝大多数蒙古贵族仍保持游牧生活。
在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期间,准噶尔与俄国的交流相当频繁,双方至少派遣了33个使节团
,实际的数量可能更多。4 准噶尔方面希望与俄国保持友好,以便与阿勒坦汗国竞争,于
1638年出使蒙古的俄国使节斯塔尔科夫5 便向莫斯科转呈了双方的争议,巴图尔珲台吉也
愿意释放被掳的俄国臣民,并开放边境的亚梅什盐湖6 供俄国人开采,以换取对方的信任
,尤其是让准噶尔使节可以直通莫斯科,而不只是向托博尔斯克、塔拉的督军交涉。
尽管双方竭力保持关系,但仍有不少边境摩擦,尤其是对游牧于边境的鞑靼人、吉尔吉
斯人、乌梁海人(图瓦人)的管辖、征税权,准噶尔方面虽然愿意向俄国退让,但地方领主
仍征税如旧,巴图尔珲台吉本人也从未放弃对边境游牧人的宗主权,仅是让他们成为俄国
与准噶尔的双重臣属,这项冲突往后一直无法解决,直到准噶尔汗国衰亡为止。
俄国与准噶尔之间虽有军事合作,但也从未有任何的实际行动,对于俄国的调遣要求,
巴图尔珲台吉总是敷衍了事。准噶尔使节只在1645年、1647年两度获得前往莫斯科的许可
,对这两次使团的记载相当稀少,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双方的关系在1640年代之后也不如
过去热络。
由于卫拉特与喀尔喀双方的关系在1640年后趋于缓和,终巴图尔珲台吉一世都没有再爆
发大规模冲突,准噶尔汗国便将矛头转向动荡的哈萨克斯坦草原,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入侵,
时间点大约是1635年、1643年、1651年。关于1635年战役的资料不多;而在1635年的交战
中,准噶尔人击垮了哈萨克斯坦人,统兵大将扬吉尔7 被俘,但他随即脱逃,并在1643年的奥
尔布拉克之战中重挫了准噶尔人,此次失败一度动摇了巴图尔珲台吉的权威,和硕特部与
杜尔伯特部公开反对他,反而是距离较远的土尔扈特部表示拥护8 ,使汗国内部爆发了一
波动荡。
3. 僧格
巴图尔珲台吉于1653年冬季逝世,准噶尔汗国内部出现不稳,其遗孀达里班齐于1657年
率领部分亲信来到托博尔斯克,她并非巴图尔珲台吉继承人僧格的生母,可以将她的出走
视为内部的分裂。
僧格是巴图尔珲台吉的第五子,但却获得父亲的宠爱,进而引来其他兄弟的反抗,包括
他的六弟噶尔丹。僧格的盟友是南方的和硕特部,其首领鄂齐尔图将孙女嫁给了僧格。汗
国的内斗在1657年稍歇,僧格与鄂齐尔图的结盟占得上风,但仍须面对层出不穷的地方动
乱,与俄国的联系也中断了十年之久,直到1664年才恢复官方的交流。
在这段期间,俄国方面多半与鄂齐尔图之弟阿巴赖沟通,阿巴赖的使者甚至可以直通莫
斯科。然而这对兄弟的关系并不热络,尽管有德高望重的藏传佛教高僧咱雅班第达9 居中
协调,但双方仍在1661年至1662年间爆发战争,结果是阿巴赖一方屈服,但取回了自己原
有的领地。在压制阿巴赖的势力后,僧格的地位才获得巩固。
来自准噶尔汗国的使团于1664年抵达托木斯克,其中除了僧格的代表外,也有噶尔丹的
代表,双方的交流重新获得重视。1667年,俄国使者库尔文斯基指称,准噶尔汗国已在当
年消灭了宿敌阿拉坦汗国,其统治者罗卜藏台吉10被俘,准噶尔人也推进到蒙古高原西部
与叶尼塞河上游,同时也要求俄国交还过去逃亡的领民,而俄国驻军也回报了准噶尔人的
袭击。
僧格于1670年遭到他的兄弟刺杀,噶尔丹在鄂齐尔图等人的支持下迅速击败了竞争者,
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新任统治者,僧格长子策妄阿拉布坦则臣服于噶尔丹。
4. 噶尔丹
噶尔丹上位不久便兼并了其盟友的领地,包括鄂齐尔图11在内,进一步压制了卫拉特各
部,加强中央集权。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天山南路的叶尔羌汗国;为避免多面受敌,噶尔丹
对俄国大多采取较为稳健的对策,以谈判方式消除双方的争端,并恢复互相派遣使团的传
统。
1680年,准噶尔人攻占叶尔羌,拥立阿卜都里什特12作为傀儡;在往后数年内继续降伏
了哈萨克斯坦、费尔干那等地,继而干预喀尔喀蒙古事务,甚至获五世达赖喇嘛赐予“博硕克
图汗”头衔,威望盛极一时。此时的大清正从三藩之乱与布尔尼13反叛的动乱中恢复,并
不乐见准噶尔插手陷入动乱的喀尔喀蒙古,对噶尔丹的态度渐趋强硬,但噶尔丹仍执意在
1686年进军喀尔喀,击溃与其敌对的土谢图汗部。
由于来自大清的压力遽增,噶尔丹转向俄国求助,于1690年遣使伊尔库茨克;特使戈罗
文伯爵14、督军基斯良斯基鉴于土谢图汗部对俄国边境据点的骚扰,以及不久前的雅克萨
之战,决定给予噶尔丹口头支持,并派哥萨克军官基比列夫前往噶尔丹驻地回访。基比列
夫在7月时于内蒙古草原追上噶尔丹,并参加了噶尔丹与清军前锋的交手,此战以准噶尔
胜利作结。
据基比列夫所述,噶尔丹在取胜后遣使向北京方面解释,希望北京方面送还土谢图汗、
哲布尊丹巴活佛等喀尔喀蒙古贵族,并有意与大清结亲,以谈判换取休整时间;基比列夫
认为,噶尔丹并没有把握进行两面作战,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已与他决裂,趁噶尔丹主力
东进时截断其后路,并与大清合作;而戈罗文伯爵手中兵力有限,更不可能贸然出兵。
大清方面则利用五世达赖喇嘛作为中介调停,避免噶尔丹加速撤离,以期彻底歼灭噶尔
丹军主力。9月1日,清军在乌兰布通15附近追上噶尔丹,重创其部队,仅余数千人回到科
布多的根据地。其后,噶尔丹与策妄阿拉布坦在达赖喇嘛调停下休战,噶尔丹则于1695年
再次进军喀尔喀,清军亦兵分三路进入蒙古,于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彻底摧毁噶尔丹的势
力,噶尔丹于1697年初在逃亡途中病逝。
5. 策妄阿拉布坦
噶尔丹兵败身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汗国的唯一统治者,其势力范围包括天山
南北路、额尔济斯河上游及哈萨克斯坦草原西部等地,所用的头衔则是珲台吉。
策妄阿拉布坦的第一个对手是没落的哈萨克斯坦汗国,此时的哈萨克斯坦统治者是陶克汗16,他
趁著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对立之际,勉强统一了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由于准噶尔汗国在与大
清的战争,以及长期内乱中损失惨重,策妄阿拉布坦对哈萨克斯坦采取了规模较小但次数频繁
的攻击行动,以补充丧失的人口与牲畜;同时又向大清与俄国示好,以免多面受敌,使
准噶尔汗国在东北两侧都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
俄国在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初正忙于消化额尔济斯河中游与贝加尔湖周边的新领土,
在阿尔泰、乌梁海一带尚未建立据点,因此仍与准噶尔汗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后者甚
至曾聘请俄国工匠前去设置枪械厂与皮革厂;俄国使者也曾回报道,策妄阿拉布坦的国土
中有为数不少的穆斯林农民存在。
俄国与准噶尔之间唯一的芥蒂是西迁的土尔扈特部,即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首领阿玉
奇汗一直与策妄阿拉布坦保有联系,且有意争夺准噶尔的领导权,甚至愿意与大清结盟17
;土尔扈特东归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从1716年起,准噶尔与大清、俄国的关系开始转坏,策妄阿拉布坦在该年进军西藏,摧
毁和硕特汗国,杀拉藏汗;清军闻讯后亦从四川西进,于1720年将准噶尔势力逐出西藏,
但因康熙皇帝驾崩,对准噶尔本部的进攻遂被推迟,双方于1725年划界议和。
在俄国方面,当准噶尔内部稳定后,策妄阿拉布坦重新向臣服的部落收取实物税,但不
少部落已依附俄国,双方因而爆发不少争议;而俄国在叶尼塞河上游的筑堡推进也与当地
的准噶尔部落发生冲突。仅管两方都不断派出使节要求对方划清边界,但始终没有成果。
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亲王18认为叶尔羌地区出产黄金,因此力图向该地扩张,并沿额尔济
斯河修筑堡垒。他也为此说服了彼得大帝,派出了别科维奇与布赫戈列兹两支探险队进入
中亚。布赫戈列兹19于1715年7月由托博尔斯克出发,随行的商队与哥萨克共计约三千人
,但准噶尔人对这支探险队相当警戒。20
次年2月,准噶尔大将、策妄阿拉布坦之兄策零敦多布包围了布赫戈列兹在亚梅舍沃的
堡垒,逼退了前来增援的俄军,并扣押了前来谈判的使者。其中一位被俘的使者特鲁布尼
科夫在哈萨克斯坦人协助下脱逃,并带来哈萨克斯坦人打算与俄国结盟的讯息。彼得大帝接获前线
的回报后,下令加加林亲王出面调停,并亲函策妄阿拉布坦,要求准噶尔人撤围。
然而在信使抵达前,布赫戈列兹率军于1717年3月突围而出,退到额尔济斯河与鄂木河
口休整,并在当地重建堡垒,此即鄂木斯克城。策妄阿拉布坦冷落了俄国信使维利亚诺夫
,尽管他强硬要求俄国人退出额尔济斯河上游,但也不愿轻易放弃与俄国之间相对稳定的
关系,毕竟准噶尔目前正与哈萨克斯坦、西藏及大清的关系都相当险峻。
1720年,另一支俄国探险队由利哈列夫率领,由托博尔斯克前往斋桑湖探勘,他的部下
约有440人,而斋桑湖附近则有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尔丹策零的两万部众。噶尔丹策零原
以为利哈列夫率领俄军前来与清军会师,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不满五百人,且没有敌意,
便只要求他们尽速出境。利哈列夫在回程途中于额尔济斯河与乌尔巴河河口休修筑了
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堡垒,今称厄斯克门。
利哈列夫的行动结束后,策妄阿拉布坦转尔向俄国示好,便释放了先前扣押的俄国使者
,并提出下列条件:准噶尔人可以继续向他们的属民征收实物税、交还逃亡的准噶尔与卡
尔梅克牧民、俄国协助准噶尔对抗大清等;若俄国应允上述条件,策妄阿拉布坦愿意让俄
国人在额尔济斯河流域筑堡(以防止大清的威胁),自己也可以像阿玉奇汗一样臣服。
策妄阿拉布坦的使者于1721年9月抵达圣彼得堡,除了提出上述要求外,也希望俄国在
额尔济斯河上游活动之时,能让准噶尔牧人继续在当地活动。在准噶尔与俄国谈判的同时
,另一位俄国使节伊兹迈洛夫则前往大清,于1720年6月在边境的色楞格斯克21与图理琛
会面;图理琛表示,准噶尔已濒临失败,希望俄军在西面发动夹击,以彻底消灭准噶尔的
势力,并打通由额尔济斯河通往中国的商路。
伊兹迈洛夫知道准噶尔的实力仍不容小觑,而俄国在当地的实力有限,不可能断然放弃
仍有利用价值的准噶尔,因此拒绝了图理琛的提议,双方不欢而散。
1722年,俄国使者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意图说服策妄阿拉布坦向俄国臣服,并让俄
军进驻准噶尔领土;但此时准噶尔与大清已开始和谈,因此策妄阿拉布坦拒绝了温科夫斯
基的提议,只是重申实物税与边界冲突的问题。而在准噶尔东、西两面局势稳定后,轮到
哈萨克斯坦草原陷入战火。
6. 噶尔丹策零
策妄阿拉布坦于1727年年底逝世,由噶尔丹策零继位,他娶了阿玉奇汗的女儿,但又怀
疑阿玉奇汗派遣刺客谋害了父亲,因而大肆整肃境内的卡尔梅克人,并打击潜在的政敌,
不少牧民因而逃往俄国。噶尔丹策零与继承了过去的政策,继续周旋于大清与俄国之间,
并找来俄国俘虏或聘请军官协助铸造枪砲,甚至还组织了砲兵团。
然而,噶尔丹策零执政期间,准噶尔与大清关系恶化,雍正皇帝于1729年起兵远征准噶
尔,但在和通泊被击败,清军始终无法击破准噶尔主力部队。噶尔丹策零见清军败退,便
乘隙入侵喀尔喀蒙古,但却被土谢图汗部与清军击溃。这一连串的战争始末都由当时在噶
尔丹策零身侧的俄国使节乌格里莫夫少校记录了下来,他于1731年至1733年留在准噶尔。
在俄国方面,新即位的女沙皇安娜透过驻北京的外交官拉古金斯基伯爵22与雍正皇帝联
系,她同意大清向卡尔梅克人派遣使节,但拒绝了卡尔梅克人东归的提议,也不愿全面介
入准噶尔与大清的斗争。在上一波的冲突中,大清与准噶尔皆无力再战,双方于1734年划
定阿尔泰山为界,并恢复通商,但谈判的细节花了五年才完成,当时已是乾隆皇帝执政。
由俄国方面看来,噶尔丹策零虽然失去了对喀尔喀蒙古的领土要求,但却保住了准噶尔
的核心地域,在战略层面上仍有收获。俄国虽然将准噶尔汗国视为自己与大清之间的缓冲
,但也时时提防不受控制的牧民与俄国开拓者爆发冲突,准噶尔统治者捉摸不定的态度也
令俄国相当头痛。
在俄国与准噶尔的互动中,首要问题在于贸易规范,在18世纪初,俄国对准噶尔的出口
额略高于进口,主要的商品为纺织品,但俄国的关税并不一致,例如加加林亲王担任总督
期间,关税便大幅拉高,他的继任者为吸引更多商人,反而调降了税率;而准噶尔方面则
不征关税,也希望俄国对入境的准噶尔商人比照办理。
双方谈判的第二个症结点是领土争议,准噶尔方面对俄国人在比斯克、托木斯克、库兹
涅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修筑堡垒之举大为不满,在亚梅舍沃的要塞更引爆了冲突。准
噶尔方面坚持双方以鄂木河为界,但俄国人毫不理会,仍不断前往鄂木河以南的地域活动
,准噶尔人也无法制止,使俄国人得以在整个额尔济斯河北岸任意进出。
领土争议也带出实物税的问题,准噶尔方面认为,在争议地区内的五千余帐居民是他们
的属民,应向准噶尔缴纳实物税;俄国则要求准噶尔人解放手中扣押的所有俄国人及卡尔
梅克人作为代价,历次谈判大多没有明确结果,仅承认当地人可以两面进贡作为权宜之计

由于准噶尔与俄国都没有多线作战的实力,双方的小冲突并未引发大规模战争,仅以谈
判、妥协、拖延等方式回避正面交手。
7. 准噶尔的末日
1745年,噶尔丹策零染病逝世,留下三个儿子,由13岁的次子策旺多尔济那木札尔继位
,其兄喇嘛达尔扎23起兵反对,于1749年废黜了弟弟,不久将其杀害。然而,反对达尔扎
的准噶尔贵族指控他是私生子,计画拥立三弟策旺达什取而代之,密谋败露后,包括噶尔
丹策零的女婿阿睦尔撒纳、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等人被迫逃亡哈萨克斯坦。
1750年,达瓦齐杀死喇嘛达尔扎,成为准噶尔的珲台吉;阿睦尔撒纳则与其反目,转而
投奔大清。除阿睦尔撒纳外,不少准噶尔人也逃亡至大清,使乾隆皇帝决定出兵准噶尔,
清军于1755年完成集结,准备进军。
在准噶尔最后的日子里,俄国与准噶尔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也察觉准噶尔的衰
弱,因此派遣大批正规军进驻西伯利亚,并整训前线的哥萨克与拓荒者,已备不时之需;
只是俄国防线长达2500公里,各个据点间彼此孤立,防守难度极高。1752年,奥伦堡总督
聂普柳耶夫遣使哈萨克斯坦,与流亡当地的达瓦齐联系,但当使者抵达时,达瓦齐已经离开,
回到准噶尔对抗达尔扎。俄国方面并不清楚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的细节,只确定后者
在1754年夏季被赶出准噶尔,哈萨克斯坦人尽管愿意给予支援,但并没有派上用场。
1755年,阿睦尔撒纳随清军回到准噶尔,达瓦齐的部队望风而溃,其本人在当年夏季便
被俘虏,后送往北京,获特赦后封为绰罗斯和硕亲王,直到1759年病殁,准噶尔汗国在形
式上已然解体。
然而,阿睦尔撒纳自认是准噶尔的统治者,对大清的封赏不满,遂率领部队脱离指挥,
自行回到准噶尔,在塔尔巴哈台的根据地重建部队。清军随即卷土重来,势力薄弱的阿睦
尔撒纳逃往哈萨克斯坦,清军尾随而至,大批准噶尔人趁乱越境逃往俄国,以免遭到整肃。
西伯利亚总督米亚特列夫对此十分紧张,由于兵力不足,俄国人无意支援准噶尔,对准
噶尔的灭亡也是忧喜参半,虽然不会再有无止境的边境冲突,但会与更强大的大清直接接
壤,因此俄国方面只愿意接收越境的难民,而不愿与大清正面冲突。
逃往哈萨克斯坦的阿睦尔撒纳实际上处于软禁之中,后在俄国使节劝说下获释,又回到塔尔
巴哈台地区活动,残留的准噶尔人也起而响应,一度连喀尔喀蒙古也出现动摇,但在清军
的强力压制下,此次动乱亦遭镇压,阿睦尔撒纳又逃往俄国,被秘密安置在托博尔斯克,
1757年9月时死于天花。
准噶尔残部的反抗一直到1759年才彻底被镇压,除了投降清军与逃亡俄国的少数准噶尔
人之外,其余大多死于天花与屠杀。24
========
注释
1 此氏包含准噶尔、杜尔伯特两部
2 中文史料称“和托辉特部”,属漠北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部的一支。
3 杜尔伯特部的领地大约位于斋桑湖一带,东邻准噶尔部;达赖台什与哈喇忽剌、和鄂尔
勒克等首领也处于竞争关系。
4 兹拉特金(Ivan Yakovlevich Zlatkin)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0),186。
5 据说此君从蒙古将茶砖首度引述俄国,造成风行。
6 该地大约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Pavlodar)东南40公里处,额尔济斯河右岸的亚梅舍
沃村(Yameshevo),俄国人在此筑有堡垒。
7 可能在该次战争前就被俘虏,后脱逃;出使准噶尔的俄国使节曾在准噶尔汗帐中与他见
面。
8 但与他重修旧好的和鄂尔勒克也在1643年与诺盖人、切尔克斯人作战时阵亡。
9 他是鄂齐尔图、阿巴赖之父拜巴噶斯汗(Baybagas, c.1550 - c.1640)的义子,受命出
家为僧,在西藏学习20年后被派回卫拉特弘法,十分受到敬重。
10中文史料称额磷沁罗卜藏,辗转流亡大清,后曾随军从征噶尔丹。
11中文与俄文史料皆称其遭到噶尔丹杀害,但蒙文史料则指鄂齐尔图逃到博尔塔拉(今新
疆博尔塔拉自治州),于1680年逝世。
121682年时与白山派和卓决裂而出走,投奔大清;其弟马哈麻特‧额敏(Muhammad Amin,
r. 1682–1692)继位。
13布尔尼(1654–1675)为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之孙,大清察哈尔亲王,1675年时趁三藩之
乱时起兵,同年兵败阵亡。
14在汉文史料名为“俄昆尼”、“费岳多”,受命前来调解雅克萨战役后的清俄边界冲突
,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5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侧。
16陶克汗是扬吉尔汗的儿子,他是最后一位统一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的汗,在他死后三个玉兹各
行其政,逐一遭到吞并。
17阿玉奇汗于1709年遣使北京,希望与大清结盟对抗策妄阿拉布坦;康熙皇帝也在1712年
派出图理琛回复阿玉奇汗,但俄国政府闻讯后介入,劝退了阿玉奇汗。
18这位亲王是彼得大帝的亲信,在大北方战争中立有战功,两度被任命为西伯利亚总督
(1708年至1714年、1716年至1719年),也被认为是18世纪初的俄国首富,但在任内大肆
贪污,甚至被指控组织被流放的瑞典战俘谋反,最终遭到处死。
19布赫戈列兹为德意志移民第二代,姓名又作约翰‧巴克霍兹(Johann Bachholz)。
20这支探险队中有不少来自瑞典的战俘,其中一位名为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Johan
Gustaf Renat, 1682–1744),他在此次行动中被准噶尔人俘虏,但因他的测绘、操砲
技术而获得重用;甚至还认识了一位同样来自瑞典的寡妇布莉姬塔‧谢尔岑菲尔特
(Brigitta Scherzenfeldt, 1684–1736),她的丈夫是来自德意志的工程师,在大北方
战争中被俄军俘虏后送到西伯利亚,但死于准噶尔人的袭击。两人同病相怜而成了亲,
直到1733年才获准离去。雷纳特夫妇除了留下回忆录与地图外,还带回了不少准噶尔文
物,现收藏于瑞典皇家军械库博物馆(Livrustkammaren)。
21位于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接近蒙古边境。
22拉古金斯基是出身塞尔维亚的外交官,由彼得大帝所提拔,1727年时代表俄国与大清签
署了《恰克图条约》。
23早年出家为喇嘛,后还俗,故称喇嘛达尔扎。
24与现代意义上的种族灭绝(Genocide)仍有差异,造成准噶尔人大规模丧命的主因是天花
,其次才是战争;投降清军与逃往俄国、哈萨克斯坦的准噶尔人亦为数不少。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索引
哈喇忽剌(Kharkhul, ?–1634)
希拉‧加加林亲王(Sila Ivanovich Gagarin, ?-?)
彼得罗夫(Tomilko Petrov, ?-?)
萨维利耶夫(Ivan Saveliev, ?-?)
达赖台什(Dalai Taishi, ?–1637)
斯塔尔科夫(Vasiliy Stalkov, ?-?)
扬吉尔(Zhangir, 1610–1652, r. 1643–1652)
僧格(Sengge, r. 1653–1670)
噶尔丹(Galdan, 1644–1697)
鄂齐尔图(Ochirtu, r. 1644–1676)
咱雅班第达(Zaya Pandita, 1599–1662)
库尔文斯基(Pavel I. Kulvinsky, c. 1635–1707)
罗卜藏台吉(Erinchin Lobsang Tayiji, ?–1691)
策妄阿拉布坦(Tsewang Rabtan, 1665–1627)
阿卜都里什特(Abd al-Rashid, r. 1680–1682)
戈罗文伯爵(Fyodor Aleksandr Golovin, 1650–1706)
基斯良斯基(Kislyansky)
基比列夫(Kibilev)
陶克汗(Tauke Khan, r. 1680–1717)
阿玉奇汗(Ayuka Khan, r. 1669–1724)
拉藏汗(Lazang Khan, r. 1703–1717)
马特维‧加加林亲王(Matvey Petrovich Gagarin, 1659–1721)
别科维奇(Aleksandr Bekovich-Cherkassky, ?–1717)
布赫戈列兹(Ivan Dmitrievich Bukhgolts, 1671-1741)
策零敦多布(Tsering Dondup)
利哈列夫(Ivan Mikhailovich Likharev, 1676–1728)
噶尔丹策零(Galdan Tseren, r. 1727–1745)
伊兹迈洛夫(Lev Vasilievich Izmaylov, 1685 – 1738)
温科夫斯基(Ivan Unkovsky)
乌格里莫夫(Ugrimov)
女沙皇安娜(Anna Ivanovna, r. 1730–1740)
拉古金斯基伯爵(Sava Lukich Vladislavich-Raguzinsky, 1667–1738)
策旺多尔济那木札尔(Tsewang Dorji Namjal, r. 1745–1750)
喇嘛达尔扎(Lama Darjaa, r. 1750–1753)
策旺达什(Tsewang Dashi)
阿睦尔撒纳(Amarsaana, 1723–1757)
达瓦齐(Dawachi, ?–1759)
聂普柳耶夫(Ivan Ivanovich Neplyuev, 1693–1773)
米亚特列夫(Vasily Alekseyevich Myatlev, 1694–1761)
托木斯克(Tomsk)
雅库茨克(Yakutsk)
亚梅什盐湖(Yameshe)
奥尔布拉克(Orbulak)
鄂木斯克(Omsk)
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Ust-Kamenogorsk),今称厄斯克门(Öskemen)
色楞格斯克(Selenginsk)
比斯克(Biysk)
绰罗斯氏(Choros)
和硕特(Khoshut)
杜尔伯特(Dörbet)
土尔扈特(Torghut)
========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3-21 06:03:00
好复杂的关系
作者: jason222333 (发呆)   2018-03-21 07:47:00
俄国怕清朝@@
作者: bulls0722 (jackliao)   2018-03-21 08:47:00
欧俄才是俄国的经营重点西伯利亚当时才刚开发补给线又太长当时没有铁路 俄国运兵和补给都很麻烦对付鄂图曼和瑞典还比较重要
作者: kkStBvasut (奥匈帝国皇家铁道)   2018-03-21 13:43:00
类似后来英国本土根本不怕中国 但是香港怕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18-03-21 17:11:00
看起来俄国人虽少,但准噶尔却拿她没办法
楼主: hgt (王契赧)   2018-03-24 00:44:00
推 可否借转蒙史版 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