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东亚] 蒙古人治下的西藏(上)

楼主: hgt (王契赧)   2019-03-24 14:33:25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SbEIVgm ]
作者: a00080245 (Akon) 看板: historia
标题: [东亚] 蒙古人治下的西藏(上)
时间: Fri Mar 22 21:35:24 2019
蒙古人治下的西藏(上)——吐蕃帝国崩溃之后的西藏|文史宴
原创:班布尔汗
文史宴 2016-12-05
原文网址:http://0rz.tw/fmKL0
前言:
原文发于微信公共号,这个应该已经是来源网址了
只简单的编辑标点符号与简繁转换
原文有图片,亦可点原文观看
不看图也不太妨碍阅读
西藏近代的历史,顾实汗扮演着转折的角色
此篇文介绍西藏与蒙古的历史,直到顾实汗出现为止的时代背景
大司马乱入:蒙古帝国建立后,蒙古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影响巨大。北元灭亡之后
,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卫拉特蒙古(瓦剌、厄鲁台),影响力逐渐超过蒙古本部(鞑靼)
,在明末清初的一两百年中,对中国边疆的形成影响极大,其中和硕特部对西藏的征服和
统治,影响持续到今天。
那么,蒙古人怎样统治西藏?达赖、班禅是怎样产生的?文艺活佛仓央嘉措又是怎样撬动
了历史大局?
文史宴公众号特邀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的创立者班布尔汗发文,讲述蒙古人统治西藏的
历史。文章节选自班兄的著作《卫拉特三大汗国及其后人》,想要一睹瓦剌联盟以及联盟
瓦解后分裂出来的准噶尔汗国、土尔扈特汗国全貌的朋友,可购买此书阅读。
北元的崩溃——瓦剌崛起的机会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元室北迁,史称北元。
北元朝廷在惠宗、昭宗时期,虽屡遭明军打击,但仍能保持住相当的实力,成为号令蒙古
高原的中心。
1378年,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病逝,其弟(也有说法是儿子,至今没有定论)脱古思帖
木儿继位,是为益宗。益宗再没有了其兄力图恢复的志向,只想偏安求生,将汗廷迁至捕
鱼儿海(今贝加尔湖)。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明太祖朱元璋却从没有忘怀北元朝廷的存在,1388年,派大将蓝玉率
15万大军直驱捕鱼儿海,一举摧毁了北元汗廷的武装,北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
与太子一起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所杀。
从此,稳定的北元朝廷不复存在,蒙古高原可汗更迭频繁,群雄逐鹿的乱世随之开始。
从往后的七十一年后,北元才出现了又一个“求大元一统天下”的领袖,他便是在土木堡
俘虏明英宗的北元太师、卫拉特部(瓦剌)首领也先,日后成为唯一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可
汗。
而黄金家族重新振兴,再次担当起蒙古民族的命运,则要等到一百零九年后,一个名叫巴
图孟克的年轻人崛起,他便是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
达延汗之后,蒙古民族对中国的影响不再是以整体民族出现,而是体现在蒙古各部落之中
。这是由于达延汗以后的北元蒙古大汗对蒙古族整体的统治权随着各部落的崛起和割据而
逐渐趋于弱化,一些崛起的部落纷纷进入了各自的历史角色。
这些蒙古部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结果从不同的程度和角度上对中国的政治历史产生了重
大影响,各部落的英雄人物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土默特的阿拉坦汗(俺
答汗)、外喀尔喀部的阿巴岱汗、内喀尔喀部的卓里克图洪巴图鲁、科尔沁部的奥巴等。
而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两百多年中,蒙古各部最为耀眼,对后世影响最深,对中国边疆形
成贡献最大的,便是曾经主导北元汗廷,后逐步西迁的卫拉特蒙古(瓦剌)各部。
也先死后,卫拉特蒙古虽然衰落,在蒙古正统派的打击下被迫西迁,其部也分为和硕特、
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大部,但仍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和硕特远征青藏高原,成为“全藏三区之王”,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七十余年的和硕特汗
国;土尔扈特远迁伏尔加河,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鼎盛时期,连俄国的彼得大帝都以盟
友相待;准噶尔更是成为“最后的游牧帝国”,称霸中亚百余年,使俄罗斯和清朝两大帝
国都头疼不已。
今天的新疆、青海、西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卫拉特蒙古统治,他们一面与清朝争雄
,一面也英勇的抵抗俄罗斯的鲸吞蚕食,可以说,没有卫拉特蒙古数百年的苦心经营、浴
血奋战,这些广袤的土地都不会存在于今天中国的版图之内。
卫拉特的盟主——和硕特部
具体到和硕特部。
达延汗(明史中的小王子)中兴蒙古后,曾经主导汗廷的卫拉特部风光不再,被迫一再西
迁。16世纪末,卫拉特内部整合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即“四卫
拉特”,被蒙古喀尔喀部统治。
他们组织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各部互不统属,各治其民,只是有大事时,才召开“丘尔干
”大会商议。而联盟的盟主,则是后来居上和硕特部。
17世纪初,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带领卫拉特联盟击败喀尔喀蒙古,引进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信仰,颇有作为,但可惜恃胜而骄,引发内战,导致和硕特部衰落。
与此同时,准噶尔部却日益兴盛,土尔扈特部远走伏尔加河,和硕特部主导的卫拉特联盟
已经难以为继。而东部的喀尔喀蒙古、西部的哈萨克斯坦汗国、南部的东察合台汗国,尤其是
北部的俄罗斯,也都趁卫拉特联盟的内乱,不停地蚕食卫拉特的土地。
1629年,拜巴噶斯在内战中战死,他的二弟,被人尊为“大顾实”的图鲁拜琥继承了卫拉
特盟主之位,即“顾实汗”(汉文史料称固始汗)。
摆在顾实汗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干脆与准噶尔进行彻底的对决,完成卫拉特的一元
化,建立集权的和硕特汗国,以应对内外危机;其二,学习土尔扈特,远迁他乡,自行发
展。
第一条路,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胜负难料,因为准噶尔是十分厉害的对手,可第二条
路却是要放弃祖业,不到万不得已,也是难下决断的。
正在顾实汗左右为难时,两位化妆前来的喇嘛给他送来一封密信,这封密信就如砍向纠结
难缠的绳结上的一柄利刃一般,一切都将就此迎刃而解。
这封信是黄教教廷五世达赖和扎什伦布寺法台罗卜藏崔吉坚赞的求援信,卫拉特诸部信奉
和尊崇的黄教遭遇了极大的危机,需要信徒前去解救。
那么,发展迅速,在蒙古诸部有着极大影响,几乎成为藏传佛教最大教派的黄教,遭遇了
什么样的危机?为何又要千里迢迢,请卫拉特前去解困呢?
要说清为何黄教教廷需要卫拉特前去解救,就要从黄教的产生和发展说起,而要说清黄教
的产生和发展,则要从元朝末年,西藏萨迦政权的灭亡说起。
乱世雪域——吐蕃之后的西藏
自从吐蕃帝国崩溃之后,西藏就一直陷入诸侯割据,长久以来都没能再出现一个足以统一
整个高原的政权,直到1244年,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汗的次子阔端率军兵临西藏。
割据分裂的西藏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萨迦派(花教)第四任教主萨迦
班智达以古稀之龄面见坐镇凉州的阔端,商定归顺条件,并向各个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
们接受条件归顺蒙古。这是西藏纳入蒙古帝国版图的开始。
到蒙哥汗统治时期,西藏成为忽必烈的封地,忽必烈对西藏进行人口普查,按照蒙古本土
制度设十三万户,每个万户有一个万户长。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册封萨迦派第五任教主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将卫藏十三万户
作为灌顶的供养奉献赐给了八思巴,并于1265年赐予萨迦本钦“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头
衔,建立了萨迦政权。
这是吐蕃帝国崩溃三百八十八年后,西藏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政权。
元朝在确定萨迦政权是统治西藏所有军民的万户之余,还册封了其他十二个万户的官职。
各万户长通常都要元朝皇帝诏封,虽然这种诏封都要有萨迦政权的提请,但这一做法使得
萨迦派对其它十二万户的管理极为有限,其管理权并非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而是元朝强
加于其它万户之上的。
各万户分别从元朝手中获得诏封并各自管理著自己的辖地和庄园属民,他们在其各自的辖
区内仍拥有绝对的权威。
所以,萨迦政权虽是元朝册封的西藏统治者,却不能进行内部的整合,其统治是建立在元
朝的庇护之下,一旦元朝的威势不再,便无法控制局势。
到公元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元朝已经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自顾不暇,萨迦政权便难
以为继,宣布灭亡,仅统治西藏八十九年。
灭亡萨迦政权的,是前藏帕竹万户长,“身披袈裟的英雄”绛曲坚赞。
他系吐蕃王朝时代朗氏家族后裔。出生于十三万户之一的前藏帕竹万户之家,7岁受居士
戒,9岁受沙弥戒,14岁至萨迦寺学法。1321年被正式委任为帕竹万户长。
绛曲坚赞向有雄心,成为万户长之后,在领地内实行政教合一,将帕竹万户治理的兵强马
壮,趁著萨迦政权衰微,频频进行扩张,先后吞并雅桑万户、蔡巴万户、止贡万户等前藏
万户,到1349年几乎完全控制了前藏地区。
到1354年,萨迦政权内讧,绛曲坚赞出兵包围萨迦寺,收缴了元朝赐予萨迦世代管理乌思
藏的敕封,兼并后藏大部分地区,萨迦政权寿终正寝。
绛曲坚赞设首城于乃东(今西藏山南),开始了帕竹政权统治时代。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
性,绛曲坚赞遣使元朝,希望获得承认。
此时已经自顾不暇的元惠宗(即元顺帝),对于祖先所尊崇的萨迦派的败亡自然无可奈何
,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封绛曲坚赞为大司徒,承认其在西藏的地位。
受封于元朝的帕竹政权后又受到明王朝的承认,历任统治者都称为“第悉”,一直稳固的
控制着西藏的教派和诸侯。
直到藏传佛教不世出的传奇人物—— 宗喀巴的出现。
黄白之争——黄教的兴盛与危机
15世纪初,看到佛教徒们沉沦于享受和奢靡,藏传佛教一代宗师宗喀巴倡导宗教改革,提
出喇嘛遵守戒律,重苦行,禁娶妻,并制定僧人的生活准则、寺院的组织体系、学经程序
和是非标准等等。
无论哪种宗教,一旦进行改革,便会出现分裂,便会有新的教派产生。藏传佛教也不例外

于是,一个新的教派,藏传佛教最大的宗派格鲁派,也就是通称的黄教,应运而生。
藏语“格鲁”是善律的意思,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此得名。创建之初,格鲁派受到帕竹
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的庇护,发展顺利。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发起
大祈愿法会,显示其权威地位,同年建甘丹寺为主寺。
1419年,宗喀巴圆寂,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建立哲蚌寺
、色拉寺、札什伦布寺,与甘丹寺一起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
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有四大寺为根基,格鲁派的僧众信徒日益增多,势力日渐扩张。
然而,福兮祸所倚,宗教改革会产生新的教派,便难免和旧教派产生内矛盾, 轻者分道扬
镳,严重便会发生宗教战争。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出现最晚的一个,而发展却最为迅速。随着它的日益壮大,其
它教派都或明或暗的进行着破坏和打击。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噶玛噶举派。
噶举派(白教)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
“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这宗派历史悠久,形成于“佛法后弘期”,也就是宋朝初年。经过多年演变流传,逐渐形
成香巴噶举、达波噶举、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竹噶举等派。
而噶玛噶举派是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其创始人都松钦巴在临终时口
嘱他要在人世间再次转世,让后人教法继承者到时要寻访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创了“活
佛转世”之先河。
这么一个树大根深的教派自然不愿意格鲁派压自己一头,不但在教法上处处与之争论,还
想将格鲁派彻底铲除。
可打击格鲁派,就必须消灭其身后的支持者——帕竹政权,噶玛噶举派对此没有办法。而
此时,帕竹政权的家臣仁蚌巴家族也在希望架空主家夺取政权。两者一拍即合,联起手来

1462年,年仅3岁的阿旺扎西扎巴登上第悉宝座,这么小的孩子自然不能治国。于是,仁
蚌巴家族的首领措杰多吉以摄政官的名义管理帕竹第悉的政务。这样少主强臣的格局在历
史上实在出现得太多,最后的结果也很相似。
从此之后,仁蚌巴家族掌握了前后藏的统治权,帕竹政权仅剩下了一个名义。措杰多吉在
担任摄政官期间,将尊崇噶举派,压制格鲁派作为既定国策。
1503年,仁蚌巴家族的权力人物顿月多吉在拉萨附近的萨纳玛地方,为噶玛噶举派兴建了
规模很大的图丹曲科尔寺,以此来压倒黄教的——色拉、哲蚌、甘丹三大寺。
格鲁派失去了靠山,在仁蚌巴家族和噶玛噶举派的打压下举步维艰,只能在暗地里对他们
进行诅咒。
也许是诅咒应验,仁蚌巴家族很快遭到了报应。靠架空主家得势的仁蚌巴家族又被自己的
属臣辛厦巴家族捅了一刀。
1563年,辛厦巴家族的首领才旦多吉对仁蚌巴家族发动反乱,并屡屡战胜仁蚌巴家族的军
队。到1565年,才旦多吉利用仁蚌巴属民的不满,激起属民起义,推翻了仁蚌巴家族在日
喀则的统治,并将属地扩大到西藏其他地区。
格鲁派的大敌仁蚌巴家族倒台了。可前门走了狼,后门来了虎,辛夏巴家族比仁蚌巴家族
更推崇噶玛噶举派。格鲁派的危机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深了。
俺答汗的致敬——达赖喇嘛的由来
也许是佛祖确实眷顾格鲁派,正当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深感忧虑时,蒙古土默特部的阿拉坦
汗(俺答汗)开始频送秋波。
阿拉坦汗虽然将自己的部落经营的无比强大,连蒙古共主都对其退避三舍,但因为只是旁
支而无法获得成为全蒙古可汗的合法性。在得知黄教的转世说可以帮助自己达成心愿后,
立即表现出极大的皈依热情。
经过多次联络,1578年5月15日,阿拉坦汗与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在察卜恰勒庙会晤,举
行了有蒙古、藏等各族人众多达10万人参加的法会。
在会上,阿拉坦汗与索南嘉措互赠封号,索南嘉措尊阿拉坦汗为“转千金轮咱克喇瓦尔第
彻辰汗”,这与当年八思巴赠与忽必烈的尊号相同(意即睿智贤明的转轮王)。而俺答汗
也赐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称号(意即法海无边伟大的上师)。
这便是黄教最高教主称谓“达赖喇嘛”的由来,索南嘉措活佛往上追称两世,自称三世达
赖喇嘛。
随着这次会晤,黄教开始传入蒙古各部,短短十余年,便在蒙古各大势力中生根发芽,成
为最主要的信仰。而黄教也有了蒙古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阿拉坦汗便是黄教的第一
个“持教法王”。
1602年,既是阿拉坦汗之曾孙,又被指认为四世达赖喇嘛的云丹嘉措在数千名盔名甲亮的
蒙古骑兵的护送下进入西藏举行坐床典礼的时候,可以想见噶玛噶举派的怨毒与无奈。
但土默特部的强盛在阿拉坦汗去世之后很快就成了明日黄花,持教法王的力量削弱直接使
得黄教再次陷入了危机。
1605年,辛厦巴家族的军队占据了拉萨北部的彭域,1610年又切断了前藏格鲁派的势力同
山南帕竹政权的联系。到1611年,辛厦巴家族已经完全控制了后藏地区。
1616年,年仅二十八岁的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圆寂,如此年轻便离世而去,人们都在传
言,是辛厦巴家族的首领彭措南杰对他实行了暗杀。
1618年,彭措南杰正式建立了噶玛政权,设首城于日喀则,尊号为“第悉藏巴”,意为“
后藏上部之王”,汉文史料翻译为“藏巴汗”。原本就对黄教极为嫉恨的藏巴汗在获得了
正式统治权之后,立即下令中断达赖喇嘛的转世。
教主危机,不但西藏的黄教僧侣和信徒们忧心如焚,更让信奉黄教的蒙古各部不能容忍。
在禁令颁布的同年,喀尔喀部确科尔兄弟率军入藏,欲图迫使藏巴汗解除禁令,被藏巴汗
击败。1619年,在青海驻牧的右冀土默特部首领拉尊和古茹率兵入藏,击败藏巴汗,禁止
四世达赖灵童转世的禁令才作废。但拉尊和古茹也无法在西藏站住脚,很快撤回青海。
不但如此,1632年,因为信奉红教而被信奉黄教的外喀尔喀三部汗王排挤出漠北的绰克图
台吉远征青海,击败土默特诸首领控制了青海全境,自号“却图汗”。再加上统治康区的
白利土司顿月多尔济是一位虔诚的苯教教徒,对格鲁派极为仇视。黄教的四周已经没有可
以依靠的武装力量了。
1634年,随着蒙古共主,信奉红教的林丹汗被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击败西撤至青海甘肃边境
,为了重整旗鼓,林丹汗与绰克图台吉、第二任藏巴汗丹津旺布、白利土司结成了“反黄
教联盟”。
危机迫在眉睫,黄教已经命悬一线。
土默特部作为持教法王,明显已经不可依靠。黄教的五世达赖喇嘛环顾四周,将眼光落在
了西藏北面的天山草原,寄希望于在那里游牧的卫拉特蒙古。
1635年,在五世达赖和扎什伦布寺法台罗卜藏崔吉坚赞的授意下,郭隆寺僧人纤尼、纳切
化装成其他教派僧人,作为密使携带密信前往卫拉特,将密信亲手交给了四部卫拉特的盟
主——和硕特部汗王顾实汗,希望他承担起新一代持教法王的重任,拯救黄教。
如命中注定一般,和硕特部要接替土默特部成为黄教的守护者,成为新一代的持教法王。
血战青海——卫拉特联盟的最后一战
可以想像,正在为和硕特生计和未来左右为难的顾实汗在接到密信时,会是如何的激动。
也难怪顾实汗兴奋,作为虔诚的黄教教徒,能够出兵护教,是极大的功德。而出兵护教使
他能够率领和硕特部远离卫拉特的纷争,避免与准噶尔的对决,同时,那青海水草丰美,
还是中原与卫拉特贸易的商业通道,有丰厚的商业利润可图。
无论从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来说,出兵都是最好的选择。
顾实汗立即答应了出兵护教。
但毕竟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虽然林丹汗已经在“反黄教联盟”成立不久后
就病死,但绰克图台吉、白利土司、藏巴汗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仅凭和硕特自己
的力量是难以战胜的,必须调动卫拉特其他部落才能成功。
在召集诸卫拉特首领举行的“丘尔干”上,顾实汗提出了出兵护教的打算,并要求各部协
力。
土尔扈特大部已经迁往伏尔加河,杜尔伯特部实力不足,而辉特部已经难称是独立的部落
,附属于准噶尔,自然都没有异议,而准噶尔的巴图尔珲台吉明白,顾实汗此举实际上是
把天山草原都让给了自己,交换条件就是自己帮助其攻打青海。这样的买卖,怎么看都是
合算的。
于是,丘尔干做出了决议:“我们供奉达赖喇嘛吧!土伯特人不是属于达赖喇嘛吗?卫拉
特不要约束自己,到最想去的地方去吧!”
战争动员顺利地完成了。
虽然有了全体卫拉特的协助,但以睿智著称的顾实汗也知道,在不了解对手底细的前提下
,贸然进兵是很不明智的。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顾实汗亲自率十名护卫化装成入藏朝圣的香客,途经青海进入西藏,
沿途考察军情民情,对青藏各派势力有了清晰的认识。到达拉萨后,秘密会晤了五世达赖
罗桑嘉措和扎什伦布寺法台罗卜藏崔吉坚赞,商定了进军计划。
1636年秋末,顾实汗率领卫拉特联军从伊犁出发南征青海,卫拉特各部首领几乎全部参加
,除了顾实汗外,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墨尔根岱青;土尔扈特部的墨尔根济农、衮
布伊勒登;辉特部的苏勒坦台什、苏木尔台什;杜尔伯特部的达赖台什、保伊勒登全都率
部从征。
卫拉特出现了暂时的“无政府”状态,以至于俄国派使臣在这一年来到卫拉特访问,一个
重量级人物都没有见到。
大军穿越塔里木盆地,乘冰冻越过黑达河大沼泽地后,进入青海,在今天青海省乌兰县的
卜浪沟休整兵马,等待时机与绰克图台吉决战。
绰克图台吉能够从漠北一路杀到青海建立霸权,也绝不是庸懦之辈,听闻卫拉特大军压境
,立即调动人马与之对峙。
两军在1637年正月正式交战,顾实汗以一万精兵迎战绰克图台吉三万人马(一说四万),
战斗惨烈异常,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后来双方交战的两山山口就被称为大小乌兰和硕(
蒙语大小红山,意为被血所染红)。
顾实汗以少胜多大败绰克图台吉,绰克图台吉仅率少量残部逃遁。顾实汗长子达延台吉率
军紧追,一直追到哈尔盖全歼敌军,绰克图台吉慌不择路,躲在一个旱獭洞里,仍然被找
到,这个称雄一时的人物就在这窝囊的状态下被俘杀。
青海之战结束,顾实汗赠送各部首领很多礼物进行酬谢,尤其是对巴图尔珲台吉,不但礼
物丰厚,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各部首领心满意足,纷纷率军返回卫拉特,而顾实汗
则率和硕特部留在了青海,准备进一步统一青藏高原的行动。
巴图尔珲台吉返回卫拉特后,在博克塞里(今新疆伊犁和布克赛尔)建立城市,作为自己
的统治中心,与顾实汗的继子鄂齐尔图(拜巴噶斯之子)一起掌管卫拉特,被称为“合约
二台吉”。鄂齐尔图是最后一任卫拉特联盟的“卫拉特汗”,后被达赖喇嘛赐以“彻辰汗
”尊号。
但此后的卫拉特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准噶尔在巴图尔珲台吉的带领下迅速向一元化的集权
汗国迈进,而鄂齐尔图的和硕特也以伊犁为中心自成一体,杜尔伯特、辉特以及留在故土
的部分土尔扈特人则分别依附于二者。
可以说,当顾实汗率军远征青海,巴图尔珲台吉返回卫拉特后,后来雄霸中亚的准噶尔汗
国的历史便已经开始。
也许无论顾实汗还是巴图尔珲台吉都没有料到,整整八十年后,结束和硕特汗国和持教法
王家族历史的,正是现在既是盟友又是亲家的准噶尔。
席卷康藏——和硕特汗国的建立
安排好善后,1638年顾实汗再次化装成香客来到拉萨,面见五世达赖。
由于绰克图台吉的覆灭,黄教的气势已经壮了不少,不再是偷偷摸摸,而是举行了隆重法
会,达赖喇嘛赐给顾实汗“丹津崔吉扎勒布”称号,这是藏语,也就是“持教法王”。
绰克图台吉败亡,顾实汗受封持教法王,这两件大事都标志着“反黄教联盟”的崩溃和噶
玛政权的危机,可藏巴汗丹津旺布竟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似乎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一般。
任何政权的灭亡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从藏巴汗的迟钝,也就不难预测噶玛政权已经亡国无
日。
倒是统治康区的白利土司顿月多尔济比藏巴汗更敏锐地感到了危机,联盟中军事实力最为
强大的绰克图台吉迅速败亡,使他大为吃惊,为了共同对敌,顿月多尔济向藏巴汗送出密
信:
“非常令人沮丧的是,我们的盟友绰克图台吉被消灭了,虽然如此,明年我将在喀木(康
区)集中起一支兵,把它带到卫。同时你也应当带着后藏的兵来,我们一起消灭格鲁派,
让他们连个影子也找不到。”
这不失为以攻为守的好策略,可偏偏带着这封信的密使被格鲁派的僧人擒获,并将信转交
给顾实汗。没有材料显示顾实汗在收到这封信之前有用兵康区的打算,这一回,不先发制
人是不行了,白利土司引火烧身。
1639年5月,顾实汗率军“如黑色狂风一样”攻入康区,白利土司率军拼死抵抗,但在没
有外援的情况下连战连败,邓柯、白玉、石渠、德格、甘孜等地相继失守,1640年11月,
康区全境被顾实汗占领,白利土司顿月多尔济被俘杀。
顾实汗释放了白利土司关押的各派僧人,并安抚百姓,获得各教派徒众的拥护。接下来,
便是进军西藏,消灭在盟友受难时按兵不动的藏巴汗,完成护教大业了。
1641年底,顾实汗做出从康区返回青海的假象,迷惑藏巴汗,半途中突然改道杀入西藏。
毫无准备的藏巴汗丹津旺布被打得大败,一个又一个宗城失守,最后只能退守日喀则。
丧城失地的藏巴汗此时才后悔没有积极和盟友们配合,如今敌人兵临城下,取胜的希望已
经微乎其微。为了能苟延残喘,他向扎什伦布寺的法台崔吉坚赞等高僧求告,希望他们从
中斡旋,使顾实汗罢兵。
崔吉坚赞本着不忍生灵涂炭的慈悲心亲赴顾实汗大营进行调解。顾实汗虽对崔吉坚赞极为
尊重,同意讲和,但提出,藏巴汗必须交出政权和军队,自己可以给他保留一个庄园让他
安度晚年。至于划疆而治之类的条件,根本不予考虑。
毕竟也是一方之雄,面对这样苛刻的条件,藏巴汗愤而再战。双方在日喀则城下激战数场
,藏巴汗军仍然连连失利。没有了强硬的本钱,藏巴汗只得答应了顾实汗的条件,宣布无
条件投降。
1642年,藏巴汗丹津旺布交出首城日喀则以及茶叶、酥油、糌粑、金银珠宝一千余驮,在
顾实汗面前认罪,噶玛政权灭亡。从彭措南杰称“第悉藏巴”到丹津旺布亡国,其国祚仅
持续了两代,二十四年。
至此,已经61岁的顾实汗完成了统一青、藏、康区的大业,成为青藏高原的最高统治者—
—“全藏三区之王”。他将首城迁到拉萨,在布达拉宫设无畏狮子宝座,作为自己的行
政处所,囊括整个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从此建立。
作者: dragonclwd   2018-03-22 22:41:00
作者: jackliao1990 (jack)   2018-03-22 23:52:00
作者: HAHAcomet (值得信任的彗星小天使)   2018-03-22 23:54:00
有点像教皇拉拢查理曼.神罗护教的味道呢XD
作者: time3Q (缘分落地)   2018-03-23 16:58:00
推 好文
作者: reluctant (我不要用免洗ID)   2018-03-23 20:40:00
楼主: hgt (王契赧)   2018-03-24 00:28:00
以护教为名进据西藏 确实名正言顺可否借转蒙史版 谢谢
作者: ksacet (ksacet)   2018-03-24 01:15:00
推 看超久 XDD
作者: a00080245 (啊)   2018-03-24 08:59:00
hgt兄请转,有附上原始来源就好
作者: dodo222kimo (ㄎㄎ~嘟嘟胖 <>~~~)   2019-03-24 20:20:00
推 好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