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陈锦煌医师谈社区营造与社区工作

楼主: darkelf (darkelf)   2012-02-07 11:33:54
http://ppt.cc/zqV4
陈锦煌医师谈社区营造与社区工作
按:这是2月2日下午拜访新港、听陈锦煌医师授课的文字记录,分享给大
家。所有内容都是我随手记下,并且把部分台语字汇或句子直接翻成中文,
如有疏漏或错误,请务必指正;另外,括号中的文字,也是我另外加上的叙
述或个人解读,不代表其他任何人的看法。
(来到新港文教基金会,陈医师先一一询问同学的系级、背景,了解来意后
开始用投影片进行简报)
今天给各位介绍我们新港的两个组织,恰好是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两种类型,分别是:(1)以文化、产业及环境等目
标为主的新港文教基金会,是个以钱为核心的财团法人;(2)扶缘协会,
这是以人为主的社团法人,会员是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协会的任务是关照老
人──嘉义县是全台湾老年人口最多的县市,以及新住民、身心障碍者等弱
势族群。
为什么我们需要非营利组织?组织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政府,一种是营利
组织,例如企业,第三种则是非营利组织,它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照顾营
利组织造成的伤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例如,1997年新港居民包围台塑
ABS厂(ABS是由苯乙烯、丙烯腈和丁二烯乳浆共聚合而成的树脂),抗议台
塑造成的外泄污染,这就是在填补企业带来的伤害;政府检测有其模糊地
带,或者台塑趁晚上排放,稽查人员只有白天上班,不会发觉,我们却是24
小时居住在此,这是政府的侷限。
在社区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以社区为主体,看见这些问题的不同
面向?接着我将从基金会25年的历史介绍起:
1981年,我从台大回新港开诊所,成为一名小镇医师。1987年,我走出诊
所,开始关心土地、人民,与之结合、滋养感情后尝试社区工作,至今已经
25年,我抱持的想法是:等疾病已经产生,医生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关
键是此前的成因。
1987年正是台湾解严的年代,纯朴的社会因为泡沫经济而变质(台湾经济起
飞、股市发达但常民生活未同样适应而失序的时代,可以由现今的中国来想
像),大家乐和电子花车盛行。你们大概很难想像大家乐当时有多么风行:
历史上台湾只有两件事会让整个街道上没有人,一次是黄俊雄的布袋戏,收
视率有90%;一次就是大家乐,每周二、五傍晚五点开奖时,街上都没有
人、连电话也打不通,人人都在求明牌。若是求得名牌而中奖了,就请电子
花车来跳脱衣舞谢神,通常是比较邪的神,这就是台湾贿络式的常民信仰。
大家乐的热潮,对人们、也对我这个小镇医师影响很大。五点开奖以后,病
人就出现了,各种没中奖后头晕、心神不宁的症状都有。我只能给症状药,
对于症状的根源却无法解决,这是很大的挫折;尤其,我们这样的人,又是
经历辛苦后才回到故乡(以前实习时都被护士嫌啊,很不客气的),觉得不
该只是如此,应该对问题的背后原因有更多了解。
所以,我们从艺文活动开始,刚好是因为认识林怀民,他在辈份上算起来小
我一辈。我们募了15万,请云门舞集回新港公演,接着成立基金会,持续举
办艺文展演活动,取代电子花车对小孩子不好的影响,也让大人有安身立命
的所在──有事可做、对生活有期待,便不会疯大家乐。
早期,基金会举办合唱团,也有老照片整理及说故事的活动,让人们在台湾
历史教育因政治化而扭曲的情况下,可以认识地方的历史。另外,我们也持
续请艺文团体来新港演出,摸索好几年,渐渐发展出基金会工作的几个重
心:
第一是本土化。照片上看到的是传统的武馆文化,以及南、北管,你们知道
南管和北管的差别吗?新港有个以北管著名的舞凤轩,黄俊雄的爸爸黄海岱
年轻时是在这边拜师学艺,后来才回到云林,如今舞凤轩已经传了七带;至
于武馆文化的代表,就是宋江阵。透过文史了解过去,(协助在地团体)保
存传统文化,首先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第二是社区化,具体的例子有营造铁路公园(将用来堆垃圾的台糖废弃车
站,透过居民共识设计为公园,为新港居民建立信心,相信可以透过大家的
力量让社区更美好)、认养公园、以及举办各种社区活动。社区化的起步,
是妈祖遶境后的扫地:大甲妈祖1988年起每年来到奉天宫,遶境后砲灰淹到
脚踝,1989年我们发动二十多人清扫街道,隔年变成上百人,一直扫了22
年。
这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之道:社区有什么事,大家一起来做,也就是靠众人
之力。所以,基金会不是企业的基金会(拿来避税或做形象广告),也不打
个人知名度,而是“做新港的问题、靠新港个人力量做不到的问题”。其中
的关键是:怎么empower,透过培力来提升处理事情的方法?
基金会把电子琴花车改成歌唱比赛,大家同乐,对保守乡民就很有吸引力。
电子花车每年的把戏都一样,看久了觉得无趣,人们就渐渐跑来歌唱比赛这
边看认识的亲朋好友唱歌。这种提供舞台,而不像政府一样用禁止、处罚的
方式,渐渐就可以改变风俗;同时,这是个大家参与、形成共识的过程,采
取的也是由下而上的方式,这就是社区工作、社区参与中empower的方法。
因此,社区工作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和居民形成共识(共识是会随时
空而转变),不是说到这里了,ok,就停止。
于是,第三是学习化,终身学习以empower每个人、乃至于团体,社团是要
回到人与团体的角度来思考。基金会陆续成立终身学习中心、巡回图书馆,
最后是现在各位所在的基金会现址,我们的目标是学习性的社区,里面有各
种终身学习活动。
第四,国际化。做社区的人,要避免闭门造车,侷限在社区中做自己的事而
成为井底之蛙,所以我们要与国际交流:1995年起和日本社区交流至今,
1998年起更进一步举办国际社区儿童艺术节,不只我们出国参访,也邀请外
国朋友前来认识新港,并让我们的小朋友学习当主人接待外国小朋友,现在
读台大医学系的陈亮甫,从小就是参加这个活动。也就是,全球在地化(全
球化globalization与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结合)精神的体现,相互认识
彼此的社区特色与文化价值。
第五,产业化。为什么2010年起嘉义县取代澎湖县成为全国最老化的县?因
为就业机会少、外流人口多,以及少子化的影响。所以,2000年后,我们希
望发展在地产业,特别是培育在地的特色产业。
第六,福利化。1997年我们成立新港扶缘残障联谊会,关怀身心障碍者,
2005年成为扶缘服务协会,扩大关心弱势,包括数量上越来越多的老人家与
新住民;当中有些政府照顾不到的地方,是需要社区来做的,尤其我们知
道,弱势者往往有群居的现象,例如家中有身心障碍者也有新住民,形成弱
者越来越弱的循环。
扶缘协会(陈医师卸任基金会董事长后,目前在扶缘协会担任理事长至今)
开了一个“扶缘的店”,募集二手衣物来义卖,希望能多少自食其力一些;
目前,协会办公室是租来的空间,也计画募款盖自己的房子。协会的业务,
在外籍配偶方面例如:帮外配上课、协助考驾照(通过率有八到九成)、提
供家暴与法律咨询等等。
(简报结束,陈医师带我们依序参访新港香艺文化园区、老家民宿、菜公村
咬仔竹社区、扶缘的店、铁路公园,最后来到扶缘协会的办公室,一边吃东
西,一边进行座谈讨论。陈医师:“要了解一个地方,不只要听、要看,还
要品尝当地的美食”XD)
陈医师:
两个非营利组织在做的事情,其实可以和公卫上医学预防的三阶段策略(三
段五级)做个对照:我们做的事情是第三阶段临床医疗与健康介入前,第一
与第二阶段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且预先关注特定问题,长期来看可以
减轻医疗阶段的负担与成本。
至于运作上最主要的问题,则是在于组织如何生存?其次是观念如何改变?
特别是涉及观念层面的部份,需要在长期对话、讨论下,形成理念、愿景。
我的想法讲到这边,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是想法要提出来的?
魏志阜:
从刚刚的介绍与参访中,可以看见除了基金会与扶缘协会外,新港乡还有许
多社区团体(社区发展协会等等),在这里面基金会看起来比较像是统合资
源的角色。想请问:基金会如何和不同组织、团体互动?又如何与社区中的
传统宗教团体(如奉天宫)往来、合作?
陈医师:
社区的问题非常多样,每样单一的问题彼此各不相同,却又息息相关,而在
社区中面对这些问题,是在医疗机构中看不到、或者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经
验,这是社区工作的特性。
在社区中,什么团体都重要,都需要整合,都需要来互动。例如,基金会刚
成立时,就帮奉天宫做历史整理,先付出以争取得到认同;其次,也可以尝
试渐渐把他们变成自己人,奉天宫的董事后来就有自己人选上,这是有不同
策略的。此外,我们不只和奉天宫互动,也接触新港的长老教会、真耶稣教
会、天主教会,甚至最近几年五路财神庙兴起,收入超越奉天宫,我们也是
与之互动。除了宗教团体外,握有不同资源的社区团体,像是义警义消,我
们都和他们往来,一起成为志工。基金会与扶缘协会,其实只是平台,重点
是如何整合资源与人力后使用在想做的事情上?
二十几年经验累积下来,我归纳出社区营造的四个策略:第一,理念的形
成、宣导,不能够没有愿景;第二,人才培育,要能够empower出认同自己
理念的人,甚至让这样的人进入不同团体,像奉天宫的董事;第三,组织营
造,也就是建立组织与制度;第四,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行动,而不是靠嘴
巴──用成效来感动居民,形成认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
先回答到这,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社会的,有没有想问什么?
阮俊达:
我准备了四个问题,如同一开始向陈医师报告的,我们社团关注原乡部落的
社区与健康议题已经十年,希望可以来看看西部汉人农村社区的经验来当做
对照,加上我自己从事原住民研究,所以从社会学而非医学的角度出发,这
几个问题会拉回原乡部落的情况来思考,当中也包括一些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问题是,陈医师介绍了二十多年来在社区营造上的种种努力,那么,
您心中理想的社区图像是什么?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现代化的种
种影响,不可能完全回归传统生活,例如,我们同样使用iphone,同样到都
市读大学、寻求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理想的社区图像为何?
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许多部落工作者都会面临同样的质疑、思考:到底部
落要走向何方?是要努力朝向追求传统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还是接受现代化
与资本主义带来的影响,认同人才外流以寻求发展?
陈医师:
我先说说我理解的“社区”。社区是共同体:人们如何生存?以及生存满足
后的更高层次,如何生活在一起?为了生存与生活,所以要分工,各尽所
才,社区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社区,依然需要满足各种需求,并且
解决问题,而且是联合社区中大家的力量以解决问题。原乡部落的情况,在
我参与921灾后重建、担任桃芝台风灾后重建委员会执行长时,也看过许
多,并且在过程中渐渐发展出以上想法。灾后交通中断,走过不同部落、社
区,给我的另一个启发则是:社区的范围,是在走路半天的范围中,形成的
空间及人群。
至于现代化下产生的冲突,我觉得牵涉到愿景,以及共识:社区中的大家有
没有同样的想像?这是价值的问题,不见得有答案,而是需要在很长的讨论
过程中慢慢形成;这是社区自行决定,不是给外人来决定的。有些所谓社区
营造的专家学者,可能社会学比较不会,会以指导的姿态发号施令,这些人
通常又握有资源,这(忽略社区主体性及共识)是我不认同的。放在原住民
部落,一样也是要由原住民自己来决定,无论最后的共识为何;当然,(在
共识形成前)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是必须的,但这不是硬加、不是由上而
下的。
我的想法大概是这样,或许不见得是怎么样社会学式的理论,但都来自过去
的经验累积。
阮俊达:
陈医师的分享,其实是非常有社会学意涵的。从十九世纪以来,社会学古典
三大家中涂尔干在问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如何可能”,为什么即使社会中
有种种问题与冲突,我们却依然能够生活在一起?这是社会学的核心关怀。
第二个问题,和刚刚魏志阜的问题有点类似。经过陈医师的说明,我们明白
了新港文教基金会与不同社区组织、宗教团体间的关系,当中包括二十多个
村的社区发展协会、以及不同宗教。我想延伸出来追问一个比较直接的问
题:那么地方派系呢?如何克服地方政治中山头众多、意见分歧的对立?特
别是社区营造越做越广后,难免有些事情会牵涉到利益冲突,甚至挡人财
路,像陈医师就曾被台塑批评、也曾因空间再造而被黑道恐吓,当初是如何
面对这些?
(延伸到原乡部落来思考,当代部落同样是个“裂解”的社会,有多样的团
体冲突包括在其中,思考东部排湾族部落的例子、或达观部落推动部落厨房
有成后却被社区发展协会收割的困境)
陈医师:
你讲到我心头的痛,尤其是地方派系。这是每个社区都会面临到的问题,也
因此我认为台湾社会始终仍存在着移民社会的特质,最明显的例子是立法院
的生态,或者我们夏天经过浊水溪,看到溪边种西瓜,大水一来就冲走的那
种情况:为了生存,不顾一切只追求眼前的利益,乃至于有利益、无是非。
历史上的械斗文化(闽客、漳泉械斗)也是同样的例子,发展到后来就变成
派系文化,被国民党扶植互斗以稳固政权统治,像我们嘉义的黄派、林派。
这是民主政治只停留在选举政治、买票政治的原因。我曾经建议立法院不要
选村长,村里的选举正是派系分裂的起头,赢者全拿,接着产生对立;如果
能用代表制来形成共识,就不会有整碗端走的情况出现,当然,也还是要注
意多数尊重少数,照顾到弱势方。扯远了,总之地方派系的问题就好像是分
类械斗的现代版,需要年轻一代持续追求民主、关心公共事务来得到解决。
阮俊达:
同意要解决派系冲突的问题,只能靠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化解,这就是公民社
会如何深化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人愿意在选举投票之外,参与公民团体、更
加关注公共事务。
时间有限,第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就一起问了,大家可以一同思考,也不
一定有明确的答案。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看见了新港社区营造的成功,但坦
白说背后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新港有林怀民、也有陈锦煌医师这类的关键行动
者。一些偏远或是规模较小的社区,可能不会有林怀民,甚至连位小镇医师
也产生不了、或培养出人才却不愿回乡,那么,新港的经验要如何复制到其
它社区呢?首先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育人才的)经费要从哪里来?
我们看见社区总体营造下政府各部门提供许多硬件建设经费,但空有硬件建
设却不一定有软件资源、也留不住年轻一辈(因为没有工作机会)。
最后,新港的社区营造是走在台湾的前头,基金会业务众多,本土化、社区
化、学习化、国际化等方向都看似成功,可以说是台湾社区营造的典范之
一。但正如陈医师所说,社区工作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那么眼前重要的社
区问题,与接下来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陈医师:
不要说新港是典范,好像我们很好一样,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
战。最大的问题是观念,像现在基金会新任的董事选出来后,出现了传承的
问题,对理念的认知可能会有差距。人都有正向、负向的力量,都在拉扯,
就好比说每天早上起床会拉扯要不要再多睡几分钟,社区也一样,也是有机
的、也是一个永续的过程。
所以,如何保持初心,是我每天都在想的事。我是个平凡人,新港是个平凡
的社区,永远有问题要面对。
(对于另一个问题)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问题,新港不
是典范,不必抱持着取经的精神来到这边:“佛在每个人心里,在每个社区
之中”。(除了回归自己的社区以外)要回归自己的初心,回归台湾社会的
脉动,400年来我们的历史、脉动,掌握当下的社会变迁与时俱进,这是基
本功。也就是说,我同意不是每个社区都有林怀民、陈医师,但重点总归是
自己的社区,新港只是个参考。
延伸阅读
财团法人新港文教基金会:http://www.hkfce.org.tw/index.php
社团法人扶缘服务协会:http://tw.myblog.yahoo.com/fuyun_blog/
小镇医师陈锦煌,打造新港新故乡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872870915.A/
M.904922258.A/M.904922396.B.html(上)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872870915.A/
M.904922258.A/M.904922396.C.html(下)
小镇医师陈锦煌,医病医心医社会
http://mag.udn.com/mag/people/printpage.jsp?f_ART_ID=21018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