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Blue Buster 每周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成年过动症1
原文出自:
https://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2019/05/monday-blue-buster-mba1.html
在了解成年过动症之前,要先了解何谓过动症,多半在童年时期就出现症状。
朋友的小孩小健(化名)被诊断出过动症(ADHD),出动了八个心理团队,基因、心电图、
脑波等能测的都测了,父母跟小孩能上的课都上了,职能治疗也做了,甚至是药物治疗,历
时将近一年,无解。目前国内外皆对过动症无解。
https://www.kln.mohw.gov.tw/?aid=509&pid=62&page_name=detail&iid=778
http://www.adhd.org.tw/new.aspx?id=420&bid=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ention_deficit_hyperactivity_disorder
朋友知道笔者从事生涯咨商,听过笔者提出的“情绪流体”理论,因而邀请笔者协助。
虽说至少五名医师都确诊小健有过动症,但就笔者的观察,当他在看卡通时,或与其他小朋
友一起玩某种需要经历流程循环的玩具,如:停车塔上下楼玩具时,其实可以很专注。那么
只要敲敲维基百科,就会知道如果看卡通很专心,就不算过动症。
当然,笔者也观察到小健会同时玩好几样玩具,但玩没两下就丢开,然后又去玩其他的玩具
,之后又玩没几下,又丢开,再去找其他的玩具玩...然后不断重复如此的循环。
那么,如此的行为模式就吻合医疗团队提供的讲义中,所定义的“ADHD过动症”。
由于以往没有运用“情绪流体”来进行生涯咨商的专业,因此难以深入地探索过动症患者与
环境人物的关系,仅能透过大量研究或临床诊间的短暂诊疗。而或许正因如此,运用情绪流
体与环境人物的情绪互动,似乎能够解决过动症。
情绪流体的核心概念在于:人的价值观养成是由与周遭人物的情绪互动,潜移默化而来的。
当笔者观察过动儿同时玩多样玩具、时而专注、时而分心的状况,其实必须同时观察其父母
或照顾者与个案的互动模式。
随之立即发现,过动儿的父母或照顾者与其说袖手旁观或束手无策,不如说并没有参与游戏
本身,因而过动儿不知道如何正确或有效地游玩某一项玩具,因而无法产生成就感,只能将
玩具拿起来摇晃几下,就觉得无聊了,因而又将注意力转往其他玩具,看看会不会有聊一点
,但却发现每项玩具好像都很无聊,才会不断转移注意力,其实是想寻找其他新鲜、有聊的
事物,却到头来不断周而复始地转移注意力。
另一项关键发现,是过动儿在玩玩具时,常常不是只玩一项玩具,而是同时玩多项玩具。
那么,过动症就有解了。
其关键点在于,这些玩具对过动儿来说“无差别”。就像去海边玩小石子一样,一次抓一把
,根本没什么好玩,只能抓来摇一摇、咬咬看、对它们叫个几声看看,或丢丢看,看能丢多
远。
解法简单来说,就是持续指导某一单项玩具的游玩流程,并且给予反复练习的机会与时间,
并依据进步阶段给予持续性指导,使个案能够从中建立自信。(详细解法日后再行专文分享
)
最有名的过动症个案就是菲尔普斯,从游泳竞赛中得到持续的成就感,直到创下单届奥运拿
下八枚金牌的历史记录。
笔者近年发现许多个案在生涯发展上,也有类似过动的症状。笔者将其称之为“成年过动症
”。详情待下回分晓。
(待续)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