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该不该去美国念mba 2/3

楼主: airturtle23 (三只小猪)   2017-07-15 23:49:54
(续前篇)
从楼主简短的提问,其实已经暗藏大量生涯管理线索。而若要申请MBA,这些也是商学院Adcoms所高度关心的who you are与career goals,以及leadership promise的来源。
也唯有找出真实生涯驱力,自然会因为“认知协调”的人格假设,而产生从小到大的生涯镭射,而出现高度聚焦的快乐与成功捷径。
因此在剖析楼主与女友之间的生涯驱力前,要先简短说明真实生涯管理原理。
一般人以为专业是来自大学四年主修,甚至研究所两年的训练。其实不然。
事实上是从出生到现在数十年,在家庭成长、亲友与学习同侪的认同与竞争,ㄧ直到出社会的摸索与历练,所长期制约与练习而来。
大学的学校竞争力与科系选择,其实已经是前十八年的结果。
生涯三驱力:兴趣技能组合、性格养成制约,及专业能力组合(简称“兴趣、性格、专业能力”),是来自早期求生经验,而后依此成功经验来面对未来挑战。
而背后是一种无形的“情绪流体”在个案与重要关系人之间流动,所造成的长期求生的性格制约。
这个情绪流体其实就是“爱”,
而性格会被相互制约成一种几乎固定的形状,并以此维生。
其中对性格影响最大的是父母。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父母的认同,是生物的本能,也因此会出现“认同动力学”。
而为何人类经过百万年演化,世界仍旧如此循环?原因就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制约。
性格的养成,除了少部分遗传之外,绝大部分来自早期在父母的“家庭规则”中求生的制约经验。
为了要有饭吃、不要被遗弃所威吓,子女被要求遵守父母所制定的规则来行动。
因而与父母亲的职业、父母间互动关系、父母各自与子女互动关系、子女的排行与年龄差距,甚至是互动频繁的大家庭、祖父母职业与社会经济背景、与年龄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而至学习同侪、师长,而到后来的同事与主管、客户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关,而是与个案所在意的Significant Others重要关系人的互动与解读。
好了,言归正传。楼主与女友间都有相似的宇宙观,就是“薪水是老板发的”的心态。
这是成长环境与体制所制约的结果。这其实是下意识的风险规避,而多半是父母与周遭环境长期制约观念的结果。
可以看看父母、祖父母或叔伯阿姨中,是否有人有过经济窘迫的经验,以至于以“安全”优先考量,
甚至造成楼主对于经济潜力的上限也就设定在年薪百万左右,
因此相较之下,光学费就动辄十万美元的MBA学位,就是个不合逻辑的支出,还没算一年一百万左右台币的海外生活费。
然而,就像会计,在资产等于负债的恒等式中,照样有惯老板有三份不同的财务报表,会在纳税时将“厂房”认列在负债,却在投资人大会中,把“厂房”归在资产一样,“支出”项目也可以认列为“投资”,端看你的footnote想要怎么写,或是要求会计把数字兜起来。
这就是老板与员工的心态差别,在于以冒险为前提的创业家精神。风险越大,报酬越高。因为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避险,而下意识规避了许多选择。
(终章待续)
※ 引述《rain999 (雨)》之铭言:
: 各位学长姐好
: 一直有个问题由于许久不知道可不可以在这边跟大家请益
: 如果不行请再告知我自删~
:
作者: cabbage2 (Cabbage)   2017-07-17 12:18:00
很精彩,期待下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