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录取西北、哥大MBA,及获麦肯锡青睐的履历表
本文出自David Lee's MBA Career Management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4/09/mba_11.html
麦肯锡也需要人才
名校也需要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搞清楚自己的驱动力与价值观,并且了解对方的策略需求
才能创造双赢
根据史上最畅销生涯管理书”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这样求职 才能成功)”
一书的论述,根据统计,履历表平均被阅读的时间只有22秒
像看报纸一样,没人把履历看完的
履历的重点也不是要把做过的事全部列上
而是要策略性的传达关键讯息,以满足劳资双方的价值供需
见表要见人
雇主的逻辑是,当前有特专人才需求,要找到一个不仅满足这项职务需求的人才,
最好能超越期望,并且可能要能跟他相处到退休
因此要找到一个对此项职务有长期热诚的人,性格要自然吻合此特专职务的条件,
也要同时能够长期相处,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无头苍蝇,不要崇尚光环,
不然“水某嘛ㄟ对人走”
而MBA申请是在模拟就业流程,因为就业数字是排名的领导指标之一
并从大量申请文件之中,找出各类背景的代表,来做最大组合,
成为一个能产生最大互动的班级,
用以与其他同级名校做出策略区隔
而要成为某领域的顶尖,必须要有强大的热诚,以及长期专注的累积,
也就是全球畅销书“Outlier”里所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
在某专注领域中,每天八小时,需时五年
然而古今中外的伟人,少说都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努力
要有如此强大的专注力,必须要有高度的自我了解,才能做自己所爱
这也是为什么申请交战守则之一的“MBA Applications Strategy”一书中提出的
“行销导向申请策略”与“同类型背景一起比”的论述
并且全书主旨在于“Who You Are”,
可以衍申为How you fit-in the opportunity、What makes you happy,
及What’s your role within the community
那么要如何写出录取顶尖名校甚至领导企业的履历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兴趣、动机,与性格特性
再来要了解学校、企业的需求,以及其业内的竞争关系
先从基本的简历写作讲起
每个点要以“技能动词”的过去式开头,讲出成就事件的具体规模(而不是职务说明),
以及所产生的量化或质化的结果
“Led six-personnel team to execute three-month-long marketing campaign,
penetrating market share by 7%”
为何不是写职务说明呢?因为经验老到的雇主及招生委员们,光看你的title,就大概知道你的工作内容为何
他们感兴趣的是,你最大的能力为何,能否补足企业、班级内的开缺需求?
为什么你会具备这样的能力? 是否有累积性?是否能带领企业向前?
你是否知道产业的未来在哪?
真正的重点,并不是个点之间有何惊奇,
而是点与点之间是否堆叠出清楚的生涯方向与社会贡献
而这些方向与贡献,是否与求职单位或申请学校有关?能否协助他们突破竞争?
例如:MIT往年都不问career goals,只用一题更难的cover letter模拟求职,
并且在用另外三小题来突显力排众议、激励团队,与领导能力。
而校方网站也主打“Entrepreneurship”与“Innovation”两点,
更以SIP创业周与100K创业竞赛奖金为招牌。
显然主打的就是以创业及研发见长、坐落在硅谷旁的史丹佛。
然而,由于地利上难占优势(科技、创业都在西岸),近年出现毕业生大量创业、
产生就业率与高薪不保的危机,再这样下去将会危及两项最关键的排名指标,
因此MIT近两年将目标转为动辄十二万美金年薪的管顾业,
瞄准起同样靠转型成功、有40%毕业生进入管顾业的西北来了。
连题目也略同,为自己写一份推荐信,对自己做彻底分析。
当了解了这样的竞争态势之后,自然会了解自己是否有管顾业“企业医生”的特质,
若有,则应对症下药,将过去的资历中,吻合管顾业的技能做策略性的展现;
相反的,若无,则甚至根本不需要浪费时间申请,因为进去了也无法帮你达成自身生涯,
这样反而会空有校名,白念一场。
会出现半推半就进入与学校关系良好的企业,
但毕业一年后,学生却大量转职的现象。
甚至有遇过个案进入前十名校MBA双主修,毕业后一年竟然回到原公司原职务上班的窘境。这样就白白浪费青春与庞大财务负担了。
雇主及招生委员会注意几样关键:
就生涯进程方面,成就是否有累积?是否连贯,还是跳跃?中间是否有中断(career gap)?
是否有明确的生涯目标进程?为何离职?是否有高度自我了解?是否有社会贡献?
此社会价值是否与招聘单位的使命吻合?
就专业技能方面,是否有雇主、招生委员所需求的技能?此技能是否为同业顶尖?
是否全面?能否训练?量化与分析能力是否具竞争力?
是否处理过复杂案例?是否成为业界领导级人物?
在团队合作与沟通方面,是否能领导?是否能被领导?是否能团队合作与沟通?
性格是否成熟?能否进行大规模团队项目?能否独立作业?
在个人资讯方面,此人是否能长期相处?是否有生活乐趣?
兴趣背后是否有清晰的性格元素?此类元素是否与生涯进程吻合?
当你的自我了解清晰,自然会出现明确的生涯主轴,
也自然会发现求职企业或申请学校的需求是否吻合。
当供需吻合时,自然会一拍即合,
出现大量隔天面试、周内录取,甚至面试隔天拿全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