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北美] MBA找工作 - 这一年来的疯狂面试(1)

楼主: hao (I'm coming home!)   2014-02-25 11:06:33
※ [本文转录自 Oversea_Job 看板 #1I-hLOYT ]
作者: merquise (大金至锋) 看板: Oversea_Job
标题: Re: [北美] MBA找工作 - 这一年来的疯狂面试(1)
时间: Wed Feb 12 07:42:13 2014
[原文恕删]
我认为讨论到现在有点失去焦点了
说别人不够认真努力, 还是说别人是外国人的狗
基本上都不是对版友有帮助的讨论态度
大家都在国外打拼
也各有各的人生选择 本来就没有一定怎样比较好
到最后我想大家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没有达成 有没有尝试过吧
谢谢aloha大的分享
身为一个刚上岸的人真是心有戚戚焉
以下是一个宅宅工程师试图在北美找到MBA实习的心得
我先自我介绍
如同前面推文所说的
我运气很好的拿到了A社的北美暑期实习
我是去年下半年入学的MBA学生
另外我既不牛 英文也就是一般的好
1) 没身分
2) 来读书前这辈子没有在国外连续待超过六周过
3) 做的产业应该大家也没什么兴趣 (某国际电梯大厂的台湾分公司工程师)
上面三点总结
导致我整个on-campus recruiting season只有拿到四个面试邀请
同时另外在学校的open list上标到了4个面试机会 [我一共丢了14家公司20个位置]
但就跟我申请学校时一样 (当时只只拿到一家top 15面但是就被录取了)
运气很好的在很少的机会中挤出了两个fianl round (1个A社1个北美consulting)
最终拿到 offer
回到 mba 找工作的机制
我非常同意 ntuhsu 大讲的六点:
1.美国经济环境
经济好会比较愿意 sponsor 国际学生
2.相关工作经验
我个人认为对公司来说这个比有没有身分重要很多
我在学校看到的状况是, 公司如果不sponsor他一开始就会讲明
要你不要浪费时间
如果他愿意 sponsor
背景有相关其实他们都愿意至少给面试的
我的背景不突出(没在国外长期工作/做一个不火红的产业/公司大但是知名度低)
面试自然就少
3.学校排名
4.学校地理位址
我觉得可以加上一点学校是哪些公司的core school + 校友网络
敝校虽然乡下
但至少IB/MBB+四大advisory+各种consulting/google/Amzn/MSFT/...都愿意飞过来招生
***on campus interview 多会大幅提升你找到工作的机率
off campus 真的很难又很辛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版友会说 MBA 要找工作
不是要进 top 20 (15....10)
不然就是要找一个名声卓著 (像MSU的SCM) 的program
因为
1) on campus interview多
2) 校友多 (容易network)
3) 学校相关资源多, 想做相关领域的同学多, 较容易提升水准
比方说敝校最近几年很得consulting firms喜爱 (觉得我们刻苦耐劳orz)
有 top 15 programs 最好的 casebook 之一
每年都稳定的有30个左右或以上的毕业生拿到 MBB offer
应届毕业生有30-40%都在consulting
在这样的环境下, 要提升水准自然容易
我非常建议如果有兴趣要申请MBA转换跑道或换公司的朋友
一定要看从这间学校招最多人的公司是哪几间 (可能比就业%还重要)
对这方面有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networking/口才
这一项可以概扩成"文化"
毕竟MBA/商业相关的职缺很多都是要与人互动的
我想这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想找北美工作最好要念2年的原因
除了中间有机会找个intern比较好转换跑道
最重要的是培养networking skill和口才都是要时间的
而这两点和英文好不好虽然有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办法在这个在这个文化context下和人互动
毕竟他们是要付大笔(?)钞票给你的
正式的business英文大家都会讲
但是如果今天是讨论八卦/影剧消息/运动/政治/人生哲学...
你有办法用英文说出接近中文的内容深度吗?
我觉得中国/台湾同学满多是败在这点
大家英文都很好
但才来没几个月就要融入这个文化哪里有那么容易
我英文只是普通好
托福勉强破百(敝校国际学生平均是110...)
讲话也是明显的亚洲口音 (有听过我讲就知道)
但是我运气好的是
1) 在台湾因缘际会找到固定会 hangout 的美国朋友, 常常会讨论上面话题
2) 我是不务正业的人, 有的没的英文杂志和报纸看很多
3) 有好心学长在我就读前提醒我多花时间参加美国人的社交场合(就算听不懂梗),
上课和美国人坐,
约美国人吃午饭等...
我厚脸皮的照做了, 而这对我 recruiting season 有很大帮助, 因为
1) 很多非正式场合可以观察他们都讨论什么, 怎么互动
2) 熟了以后可以约他们练面试, 对非母语的我帮助很大
3) 有一些本地的 recruiting 情报
一定会有人摆明不鸟外国人, 但反正商学院300个美国人, 大不了换下一个
台湾同学的质是很优秀的, 这点可以搞定要在北美拿offer其实没那么难
某台湾同学大学毕业后到米国唸CS + 在这边工作几年后念 MBA 转换跑道
也拿到纽约 Citi IB的工作
6.运气
我面试都是美国白人不是阿三...也许是种运气
anyways it matters A LOT
我觉得aloha大背景挺好的
准备的也认真
不然也没那么多面试
比较可惜的
1) 早点找到 Career services 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终究他们还是比较知道要怎么在美国找工作
我们的CS是说国际学生和CS合作的时数应该要是本地学生的三倍
而且一直要求(警告)我们要follow他们的步骤来度过recruiting season
毕竟他们看过太多国际学生觉得靠自己就好但失败的例子了
2)一年 Program 时间太短
我常听到说法的是
想要利用MBA转换跑道有三个向量:
产业/function/location
一次最多动两个 (毕竟公司也不想冒险付个100K给没经验的人)
既然大家想在美国工作
那产业和function就要选一个
有个intern至少可以帮你证明一下你的实力
另外就是我上面讲的文化因素, 需要时间慢慢学习
3) 我不太建议海投,
我看到的胜利组例子几乎都是选定几家core company然后花很多时间研究+networking
听起来很冒险但是真的有效
特别是原PO面试拿那么多
更应该避免海投以提高面试表现的品质
结论:
拿不到offer的状况
我个人目前的观察
主要还是
背景/过去工作经验 >>= 面试时表现的fit/沟通能力/思考能力 >>>>>>>>>>> 身分
(他们如果在意的话通常连面试都不会给)
前面两项做的好, 我看到的例子大部分拿offer是没问题的 (就算没身分也是)
我知道的例子
土生土长台湾人
一路在台湾念完大学/研究所当完兵到美国念MBA
光是敝校这种 top 15 后半的学校
过去三年进入北美顶尖consulting的就最少有4个人
进了Citi (NY) 或是其他 fortune 500 的也一直都有
别的更好学校的朋友
进苹果供应链领一堆stock option的, 去 MSFT/google 当PM的也都有
这过程一定不简单 (毕竟国际学生可以竞争的北美职缺本来就少)
但是机会也不是0
主要还是 1) 学校够好 2)工作经验教育背景相关+给力(之前就在好公司)
3)面试时看起来有办法在美国的办公室中生存 + 结构性的思考
身分说实在是次要问题
看studyabroad或这边的文章其实可以看到很多 ego XD
找的到的人就会一直要人家勇敢追梦, 跟我一样认真努力定有所成
找不到的人就会想尽办法证明找到的人有在国外念大学有身分,
我找不到都是外在因素的问题
但我认为
生涯是累积的
很多时候都是过去几年的生涯中的累积, 学习, 经验, 对自己的认识
+ 商学院的各种经验
决定了我们的生涯的下一步或开启了下一个机会
重要的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然后我们有没有针对这个目标去做累积
很难用单一的 "有没有认真" "够不够强" "有没有身分" "有没有在国外念过书"
这些因素去概括为什么拿的到/拿不到工作
对我经验细节有兴趣的商学院同学欢迎站内信
希望也可以跟阿三一样在美国建立我们的人脉网络
作者: chieher ("Be all you can be")   2014-02-12 07:50:00
推这篇,更大推最后一段。台湾学生的人际网络比起印度真是太薄弱了。
作者: marscake   2014-02-12 08:04:00
最后这段说得真是太好了 大推
作者: iamlilt (lilT)   2014-02-12 08:11:00
只能推 跟我体验的一样~
作者: Walgreens   2014-02-12 08:13:00
push
作者: ms6163   2014-02-12 08:34:00
中肯
作者: aloha2 (我只是个阿宅-.-")   2014-02-12 08:40:00
中肯啊....
作者: miluco (I'm feeling lucky)   2014-02-12 09:20:00
我可以跟你说,景气真的很重要,msu向来都是企业人脉很广我在hp,whirpol,ge的朋友当到主管后有好几个都去msu
作者: iamlilt (lilT)   2014-02-12 09:22:00
whirlpool 跟 GE 超多 MSU 的毕业生 XDD
作者: miluco (I'm feeling lucky)   2014-02-12 09:22:00
念mba,如果时空转换到2008-10,我想不要说offer,连intern都很困难.但推阿三的人脉网络,台湾人要帮台湾人 :)前面几篇说的20%GG,如果是2008-10,我看应该是50%以上我家社区就有两个top 10 MBA美国人在这段期间在家找工作所以景气好,工作多,要感恩,景气不好,工作少,打包回家的不见得是弱者,有身分的美国人都找不到了何况是国际学生
作者: laidon (è³´è‘£)   2014-02-12 09:33:00
大推这篇观念,我在LA地区,真的不少无论中国还是台湾人,虽然人在美国,心都还在祖国,不少甚至连和ABC Handout都懒要这些人用英文聊八挂是非,的确有困难
作者: merquise (大金至锋)   2014-02-12 09:48:00
@m大 感谢你的意见, 可能我运气比较好刚好没经过那一段但你说的确实没错, 毕竟景气好才有工作机会另外有一些学长姊跟我说金融危机后公司雇用MBA的要求
作者: akb49 (永和藤木直人)   2014-02-12 09:51:00
中肯给推。不过好像从一开始好像就没有人说没拿到offer“只是”因为没身份。有某楼自己札稻草人战得很开心
作者: merquise (大金至锋)   2014-02-12 09:52:00
其实提高满多的, 职缺应该是没机会回到之前的水准了orz
作者: akb49 (永和藤木直人)   2014-02-12 09:52:00
但不可否认身份虽然没有强到开外挂 但至少是个factor
作者: merquise (大金至锋)   2014-02-12 10:16:00
的确是个factor, 不过我也有同学虽然有身分但是背景经验不够结果找的很辛苦的
作者: akb49 (永和藤木直人)   2014-02-12 10:22:00
坦白说我觉得那种 我同学有身份但找得很辛苦 或是我同学没身份但拿一堆 offer 的故事 没什么统计上的意义要也是同样条件一个人 或极为相似两个人 一个有一个没有拿来比才有意义
作者: merquise (大金至锋)   2014-02-12 10:26:00
其实就是我倒数第二段讲的, 是很多东西的累积, 很难用单一因素去解释
作者: lyndilyndi   2014-02-12 11:03:00
推!
作者: grtfor (哦啦啦)   2014-02-12 14:20:00
推~然后大推最后一段
作者: KK56 (KK770)   2014-02-12 15:08:00
推~胳臂向内弯啊!!!
作者: zoiiani (hey~ya)   2014-02-13 11:17:00
作者: UYC (静心)   2014-02-14 10:07:00
说得好;尤其是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
作者: stone40licks (Jeff)   2014-02-16 22:59:00
push push~~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