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创业者,同时也打算申请今年的MBA,
在这边提供一点个人想法给这位学弟参考(我114的)
讲之前提供一点背景资料给学弟理解,敝人也是做科技创业,
公司去年得了经济部颁发的新创事业奖,身为共同创办人,主要工作是品牌行销,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在超过35个国家建立品牌及销售通路,另外将某一类产品在该领域推到
全球市占率第一,如果你的公司也做到一定规模的话,应该也会面临到我的处境。
所谓的处境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多数没创业过的人都会把创业家幻想成要嘛
大富大贵,要嘛穷困潦倒的角色,很可惜这并非事实。坦白说,只要认真思考公司方向,
努力控制风险,公司要做到倒掉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可以冲破成本门槛,到
达获利的区块;然而,所谓的获利区块也是有大有小,在台湾可运用的资源及规模下,
大多数新创公司在成长到营收数千万至数亿之间的时候会遇上瓶颈,也就是成为台湾
众多中小企业之一,至于能不能跃升为营收数十亿乃至百亿的公司,很多时候是需要
看机运。所以,个人认为所谓创业成功可以请管理人来管理公司云云,有点大看了
台湾企业规模的实际数据,基本上这类型中小企业的金流还是抓得很紧,老板所有事
都事必躬亲(例如我们几个创办人现在还是轮流倒办公室垃圾)以节省非必要开支,
实在不太可能砸下三四百万来请Tier 1的高阶经理人。
既然无法请高阶经理人,大多数事项还是需要经营者亲自做决策的。创业者
和一般上班族最大的不同是决策的频率,还有在决策背后所存在的压力,在创业的
第一年,平均下来大概每0.5~1小时要做一次决策,而且许多决策是一旦做错会造成
公司庞大损失,进一步导致个人失业的XD 那么你说这么高的决策频率,这些创业
者是用什么做为思考判断的基础呢? 答案是没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想当然耳的
就上了,也因为如此,如今每每回想当初的各项决策,都为自己的鲁莽吓出一身冷汗,
当然也有做错决策让公司赔钱的时候;午夜梦回之际,总忍不住会想,当年如果某个
决策brabra,现在或许就可以brabra。于是在事业达到一个规模,开始清闲后,你会开
始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系统性的做决策思考,增加决策的正确性。
当然除了念MBA外,还有许多办法,例如版友提出的多去上课或是多和前辈学习等等,
但就我个人来说,这两个方法并没什么显著性的效果。举例来说,台湾许多的管理
课程或是企业论坛,根本沦为打高空或是吹牛大会,我还去过某个协会办的行销讲座,
屁股都还没坐热就决定起身回公司处理事情,因为请来的讲师行销资历甚至比我
还差,讲的东西也很粗浅。至于和产业前辈学习这点,如果你有认识国外的前辈,
可以试着聊聊,有时会得到很有价值的意见,但如果是找国内的前辈,我猜多数
时候会让你大失所望,尤其是4,5年级这一代人,因为时代的潮流让他们成功的太快,
很多时候是没有什么管理思维的。举例来说,有两位年过60身家数十亿的
老板都曾经对我说过"管理哪有什么好学的,我告诉你啦,管理就是一层压一层,
只要给下面的人压力,他们自然会把事情办好",就我所知他们的想法并不是个案;
另外当初决定在中国做品牌的时候,也有许多同行前辈不停唱衰,他们主张中国市场
太难做,所以应该用倒货的方式,在短时间之内能赚多少就赚多少,然后赚饱了就跑,
反正最后一定会被中国人抄袭。幸好天生反骨的我很坚持以正规方式继续在中国耕耘品
牌,目前我们有两样产品在中国的市占率分别为第一和第四,中国人一直没有抄袭我们
的产品,反而是有些台湾公司眼红于我们的成功,开始抄袭我们的产品倾销中国,打算
再把市场炒烂0rz。
总而言之,我觉得就算你的公司做得不错,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还是可以考虑去念
MBA,(1)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就算你离开执行单位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2)公司
获利不会饿死人,但也不到快撑死的地步,但你还想再寻求突破或是另起一个更大的炉灶
。至少对于我来说,虽然创造一个几千万乃至几亿的事业不难,但念MBA的目的,
是希望让自己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且受到挑选过的菁英的刺激,一起借由case study来审视
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否有思考上的盲点,或是否有长期待在台湾导致视野太过狭小的问题
,若能因为这样的训练而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能力到可以建立起数千亿甚至上兆的事业,我
想是绝对值得的;此外,创业家往往是因为对现状不满而想要创业,所以创业成功后又对
自身能力有所不满而想要再进修,这是很正常的事。在现有框架上寻求突破及改进,才是
一个创业者所着重的,只要搞清楚自己的初衷,不是单纯想念个国外硕士就好。
不过在走到这一步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先把手上的公司搞好,创业一开始真的很辛苦,
但是做起来以后真的很轻松,后期在公司真的有种躺在位子上订单就会自己滚进来的
感觉XD,这样对你之后准备申请文件或是考GMAT什么也蛮方便的。
以上是一点个人想法,欢迎他人指正,另外学弟有什么创业上的问题也欢迎和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