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台湾美食为什么那么“Q”?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8-10-23 22:45:23
用来表达嚼劲“Q”的语源来自台语“khiu7”我想没什么问题,不过文章
内提到的部落格文章,还有讨论其他不同的“Q”字用法,例如:阿Q正传
、你很Q啊、QQ……等。虽然是 2010 年的旧文,但还是值得一读。
Is Q a Chinese Character?
http://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2252
——————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1022/taiwan-food-q-texture/zh-hant/
台湾美食为什么那么“Q”?
AMY QIN
2018年10月22日
https://i.imgur.com/1dsbeIJ.jpg
台北乐华夜市上的凉圆。这种小吃有着备受推崇的Q口感。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湾新北市——随着夜幕降临乐华夜市,灯光亮起,饥肠辘辘的客人们三三两两来到
这里,急于吃到让这个岛屿享有亚洲最佳美食之城的当地美食。
整齐码成小山的饱满鱼丸。一碗碗淋著略带甜味糖浆的凉圆。刚从铁板上下来,咝咝
作响的蚵仔煎。还滴著热油的炸地瓜球。
随便尝一口这些小吃,你都会发现它们有着一种别具一格的口感。但你该如何形容那
种经过精心调配,令当地厨师和食客们趋之若鹜的“口感”呢?
滑溜?有嚼劲?黏糊?这些可算不上是美食界最好听的形容。
幸运的是,台湾人有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口感。其实,也不是词语,而是个字母——就
连不讲中文的人也能说出它。
那就是“Q”。
“很难解释Q到底是什么意思,”人气连锁茶饮品牌、号称台湾珍珠奶茶发明者的春水
堂的经理刘叶玲(音)说。“基本上,它是弹牙、软糯的意思。”
“Q”的口感之于台湾人,就等于“umami”(鲜)之于日本人,“al dente”(有嚼
劲)之于意大利人——备受珍视,也必不可少。在台湾各地,可以在店铺招牌和便利
店、广告的食物包装中的一堆中国字里瞥见“Q”这个字母。
https://i.imgur.com/9pNRR1A.jpg
寒天Q棒、凉圆、芝麻味麻糬。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甜食和非甜食中都能找到这种口感,并且它往往被用来形容如面条、珍珠和鱼丸等
某种带有淀粉的食物。如果某种食物特别有嚼劲,或是特别“Q”,就会被说“QQ”。
“Q”和“QQ”可以互换。
“根据珍珠有多Q,你能分辨出珍珠奶茶好不好”,刘叶玲说,“如果口感完美,那会
让人很满足。”
米其林星级主厨、台北RAW餐厅主人江振诚表示,他最近在自己的餐馆里探索这种口感
,他的餐厅只使用来自台湾本土的原材料。
他正在为自己餐厅的新菜单尝试的一道菜有小龙虾、烧洋葱汁和一颗颗烹制到完美Q弹
的白色珍珠。
https://i.imgur.com/gSoh5Iz.jpg
台北夜市上。 BILLY H.C. KWO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有点像是‘al dente’,但又不完全一样,”江振诚说。“它有嚼劲,但还多了一
种带有弹牙的元素。”
“Q”在台湾如此常用,以至于香港和海峡对岸大陆的许多人也开始使用这个说法。
在亚洲其他地方,人们对这种口感也毫不陌生,虽然可能不会用“Q”来形容。比如韩
国炒年糕和日本麻糬也可以用“Q”形容。在西式菜肴中,这种口感就不那么常见了,
尽管你可以形容小熊软糖和某些意大利面“Q”。
“Q”这个说法的来源不得而知。有人说它源于闽南话里的“k’iu”。如果对上了年
纪的台湾人说“Q”,他/她很可能会知道这个说法。但没人能明白解释这个英语字母
表里的第17个字母是如何、何时成为了形容珍珠和软糖口感的简称的。
随着近年来,珍珠奶茶店和其他亚洲小吃店在美国迅速遍地开花,人们已经对这种一
度令人觉得“奇异”口感有了更广泛的喜爱,即便是形容这种口感的说法还没能流行
起来。
https://i.imgur.com/V2tTFY1.jpg
酥炸牛奶、地瓜球和蒟蒻。 BILLY H.C. KWOK FOR NYT; ASHLEY PON FOR NYT; BILLY
H.C. KWOK FOR NYT
“我的大多数美国朋友都喜欢珍珠奶茶,”提供台北市美食游的Taipei Eats的共同创
始人蒂娜·方(Tina Fong)说。“但当美食里有Q的口感时,对他们来说还是有点奇怪。
取决于个人。”
在中文里,“Q”这个字母令人惊讶地适用于各种情况,不仅限于用来形容事物。比如
,中国和台湾的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鲁迅所写的中国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里的主
角“阿Q”。
《阿Q正传》于1920年代初出版后,阿Q成为了中国文化落后的象征。尽管讲述这个故
事的人坦诚并不知道阿Q这个名字的由来,但一些学者表示,鲁迅之所以选择“Q”,
可能是因为它与是“辫子”的英文同音,当时中国男子被迫留头发编辫子,以显示对
统治的清朝的服从。
一些人则将鲁迅的“Q”解读为一个带着辫子的脑袋。
https://i.imgur.com/R9IAItt.jpg
台北春水堂珍珠粉圆(左)和珍珠奶茶(中)和林东芳牛肉面店的牛肉面。 ASHLEY P
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文里对“Q”也有许多其他用法。比如,它可被用于英文“cute”(可爱)的缩写,
或是可用于指一度流行的腾讯消息服务QQ,或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的微型轿车。
“无论Q是否被视为中文字,它肯定已经成了中文书写系统的一部分,”宾夕法尼亚大
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中文教授梅维恒(Victor Mair)曾在一篇部落格文章
中写道。
在台湾人中,对Q这个口感的喜爱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近日在乐华夜市一个炎热的
夏日夜晚,人群在像是嘉年华一般的人行道上漫步,道路两边都有着兜售帽子、手机
壳,当然还有美味小吃。
一小群人欢闹著慢慢走向一个写着“寒天Q棒”霓虹招牌的小摊。当被问到为何Q的口
感如此吸引台湾人时,小摊老板卢卫晨(音)满面笑容地将一支红色胶状冰棒递给一
个开心的小孩。
“很简单,”她说。“你吃的时候心情就很好。”
——————
欢迎在Twitter上关注本文作者Amy Qin @amyyqin。
Karoline Kan自北京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翻译:安妮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8年10月4日。
本文英文版:https://nyti.ms/2AopT5S
作者: jksen (Sen)   2018-10-24 23:14:00
推有趣
作者: aclahm (aclahm)   2018-10-25 18:50:00
帮Q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