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ondark (分析与解说)》之铭言:
: 参考前文得到的反馈,
: 以下不会涉及原作的剧情内容,并将理论性的论述减到最低,
: 纯粹对前文评论里一些可能有问题的论点做讨论,
: 这些论点不涉及特定作品,是可以用在所有小说作品的通论,
: 所以不用害怕剧情泄漏。
: bm提到:
: “一般来说,对同一件事情用了越多描述来陈述时,可读年龄层会比较低。
: 譬如关于情感的对白,如果只用海明威式的电报式对白,那么其中有多少韵味,就很考验
: 读者的人生体验、和对文字、字词的理解程度,相对的,如果在对话框外用了相当大量的
: 描述补述对白的细节,就等于把话都讲开了,能读懂的读者群也会增加。相对的,这也可
: 以说是文字不洗练。”
: 对于上面的那段话,最有趣的当属[可读年龄层会比较低]这点。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似
: 乎是[浅显易懂],然后又批评原作描述太多细节,而造成能读懂内容的读者增加,因为看
: 懂的读者变多,所以代表原作者文字不洗练。看起来这段评论的问题点不只一点,我们只
: 好分别列出,依序讨论。
: 首先,洗练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字有资格被称作洗练?这可谓大哉问,并不好回答,
: 本文将在后面试着讨论这个问题,读者在此可先将[洗练]当作一种对文字[型式]的赞美,
: 更通俗的说法叫[文学性]。因为本文不想探讨太多有关文学批评的学理,读者们只要记得
: 这种[文学性]是西方某种学派的说法,专门针对文字表达的型式,属于西方文学批评的范
: 围。而无关于文字的意义,也就是不属于西方文学理论的范围。简单说,只论文字型式,
: 不论文字意义。
: 再来,根据bm的说法,详述的文字可以让更多人理解,而如果文字型式能让更多的读者
: 理解,那代表文学性不佳,文字不够洗练。老实说,我很惊讶这种直观来看就漏洞百出的
: 论点会出现。目前这段有两个问题,必须分开论述。
: 第一, 详细补述细节的文字不一定更好理解,有时候文字的堆砌是故意要模糊化,比如
: 在[包法利夫人]里,夏尔那顶莫名其妙的帽子,堆砌一堆现实不可能融合的特征和过于详
: 细的描述,读者要将这些细节拼凑成可以理解的外型根本不可能。这是作者为了达成模糊
: 化而使用详述的一例。总之,详述的用法不只bm讲的那一种,用法其实很宽广。
: 第二, 浅显易懂的详细文字不代表是没有文学性的不洗练文字。比如白先勇的[台北人]
: ,这部作品完全违反了bm在评论最后给的建议,在对白之间嵌入了又长又浅白的补叙,但
: 你敢说[台北人]文字不洗练,或没有文学性?我并不特别青睐白氏的作品,但我无法说他
: 的文字不洗练。此外,也没有bm批评这类写法会造成流畅性不足的问题,无论喜不喜欢内
: 容,不可否认[台北人]十分流畅好读。
: 第三, 顺带一提,我搜寻了一下其他人对蔚蓝之遮的心得,给予好评的读者中不少人都
: 提到此书流畅性优秀,但前文bm持相反的意见,诚心建议附上实例会有更好的说服力。
: 不好意思,
: 时间太晚了,剩下之后再回吧。
打太多了,干脆就用回文好了(抹脸
我想先提到,感悟力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可能是源自于天生、或是阅历足够(这类大多是年龄层较高的读者)
抑或是阅读大量作品的一种累积,原因不一而足。
但总之今天bm大会有“对一件事用越多描述陈述,可读年龄层会比较低”这种言论,
可能就是该作品的内容光是动作、对白与当下的情境,
就足够让感悟力比较高的读者(例如bm大)理解其内涵,
然而该作品却使用旁白填补了大量细节,把所有东西都说开了。
这些内容对感悟力较高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不需要这些补述他们就能自行明白,
并领略其中意涵的,就这面向而言,该作品的补述或许不能算是多余,
但它确实是让某些读者对其必要性感到怀疑,是以才会出现“赘述”这种言论。
而原po却以包法利夫人、台北人和战斗司书(不是轻不轻小说的问题啊,
您再多举这个例子,也跟我说的重点没有任何关系呀囧)作为例子,
向bm大表述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套用“越多描述、可读年龄层越低”的想法,
试图表达您认为只要作者功力足够,叙述多也可以不是赘述,
依然能够带出更多的资讯这种言论,我能够理解您的意思,
但bm大一开始的重点似乎就是因为作者功力问题,这些叙述让他觉得是非必要的,
您提出的这些论点虽不是无的放矢,但关注点从一开始好像就跟大家分歧出一种
微妙的差异(?),导致这串讨论下来,您跟其他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如果您今天真的去看该作品,并认为那些叙述确实都是有其必要的,
以此论点跟bm大讨论,或许这样的讨论内容还比较有意义吧(囧
虽然有点失礼,不过总觉得您的重点好像走钟了,
如果上述言论有冒犯之处,还请原po不要放在心上(囧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