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戒律精神?

楼主: a876352000   2023-08-18 18:36:38
净空老法师|师父说|什么是戒律精神?
法语:
持戒的意义就是守法、守规矩。佛在经里面教我们要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教我
们不可以做的,一定要避免,这就是持戒。戒是广义的,不是侷限在戒律条文当中,要懂
得戒律精神之所在。佛在一切经中的教诲,字字句句都是戒。以及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
、道德观念等等,都在戒律之中。
节录:
学佛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就是持戒,持戒的意义就是守法、守规矩,这就是持戒。佛在经里
面教给我们,教我们要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避
免,不敢造作,这就是持戒。戒定慧三学戒是广义的,不是侷限在戒律条文当中,你要懂
得戒律精神之所在。条文很有限,条文哪里能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条文里头没
说,戒律的精神包括就圆满了。所以佛在一切经里面的教诲都是戒,句句都是戒,字字都
是戒。
大乘无量寿经(第35集) 1998/12/12
离开佛法,我们生活在世间,生活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国家的宪法,国家的法律,那
也是戒条,也要遵守,不可以违犯。这个地区大众在一起生活,也有许多的公约规则,乃
至于没有文字记载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所谓是“入境随俗”,到哪一个地区,遵守这
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遵守这个地区的法律规章,我们才能跟这个地区的人相处,才能跟大
家和睦共处,这都在戒律之中。
大乘无量寿经(第35集) 1998/12/12
佛给我们讲的戒法是很多,但是我们要抓到它的精神,这个很重要。因为戒律简单的说,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规范,规范我们的思想、言行,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共同标准,因此
人人都应当遵守。佛制定的戒律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论戒条再多,都
超越不了这个范围。因戒这才能得定,因定才能开智慧,佛法教学终极的目的是智慧。所
以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唯有智慧开了,这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智慧是解决
不了问题的,哪些问题呢?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问题。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第2集) 1992/6
人生是个人一生的生活,乃至于自己过去、现在、未来,这些问题是属于自己本身的。除
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
物,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做到非常的圆满。佛教说穿了不外乎教给我们这些,所以它这个
教育非常的实用,而是不能不学的。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讲的断恶修善
,善恶以什么为标准?古今的标准不一样,中外的标准不相同。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第2集) 1992/6
佛法善恶的标准,有个绝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就是真如本性;与性德相应的这是善,与
性德相违背的这叫恶,这是绝对的标准。可是在事上讲,那就叫相对的标准。相对的标准
,譬如讲不杀生,人天乘有人天乘的说 法,声闻、缘觉有声闻、缘觉的讲法,不一样,
菩萨有菩萨的说法。同样是不杀生这一条,里面的范围、境界、理论统统都不一样,都不
相同,这个我们要知道的。可是它绝对不会违背它的原则,就是与法性相应,这点要知道

弥陀大愿利生说(第3集) 1991/6
心地清净、心地一尘不染,戒行就具足了。戒律的功能一般讲有三条,第一是消除一切恶
业,这就是讲不好的行为,譬如像杀生、偷盗这些行为,戒律精神能够消除它。第二,能
够灭除烦恼,烦恼是指我们内心的习气,能断烦恼。第三,能帮助我们证得无为的涅槃果
报。它有这三种功德,所以戒律有清凉的意思。
妙法莲华经(第9集) 1987
佛教我们“以戒为师”,佛的教诫就是老师,所以我们每天读经。为什么天天读经?天天
听老师的教训。早课接受老师的教导,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老师的教
诲。晚课是反省、忏悔,今天这一天,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把老师教诫的真正做到
;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晚课是做这个功夫,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
、言语、行为,都要依照佛陀教诲为标准,早晚课用意在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集) 1998/5/20
世尊对我们一切的教诫,我们要遵守。教诫都在经论里头,你只要学一个法门,学《无量
寿经》。《无量寿经》佛陀的教诫,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句句都是;要是从戒
律事相上来讲,《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的是五戒十善,是
广义的、是大乘的,这就行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53集) 2002/9/20
不杀生戒,看到不如意的,心里面恨他,想杀害他,一想我持不杀生戒,我应当原谅他、
应当宽恕他,不与他计较,消除你的恶念、消除你的恶行。我持不偷盗戒,见到这个东西
我是很需要、很喜欢的,但是我持不偷盗戒,人家没有给我,我不能要他的,不能够顺手
牵羊。所以它的功德是灭我们恶念,断除我们恶行的,诸位要懂这个意思。
妙法莲华经(第9集) 1987
而不是说那个戒条天天念念,半月、半月诵个戒,我这是戒行都没有缺,不是这么回事情
,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金刚经》告诉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
句话不是把所有戒律全都包括在里头?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不取于相,心地如如不动
,你的戒律怎么不圆满?早就圆满。
妙法莲华经(第9集) 1987
佛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持戒、守法,这个人的身心安定,没有恐布,是真正在社会上守
法之人。安之后才能够得定,所以修行为什么这样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
制裁,他要受良心责备,他心不安,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
,这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地。
认识佛教(第3集) 1991/1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