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杂志 385期
修行从身入手,进而参究心,人们往往会执著“身体是我”,
心也因身体的影响而产生烦恼,憨山大师提点我们,
修行首先要从观入门,观身心无常、观心无相。
文/圣严法师 中译/法鼓山国际编译组
憨山德清生于1546年,殁于1623年,为明末佛教四大师之一。
他在七岁时,心中便兴起了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惑。九岁时入寺庙学习经论,直
到十九岁才出家、受戒。他最初立志学禅,因没有成果而转修念佛法门,对修行有了较深
的体会。之后,他再重新修行禅法,终于获得了成就。
从教入禅,融合诸宗
憨山大师在听讲《华严玄谭》时,体会到法界圆融无尽的深意,
至微小之物能含藏整个宇宙。
然后在阅读僧肇撰的〈物不迁论〉时开悟,并作了一首诗偈:
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妙峰禅师(1539~1612年)问他见到了什么,憨山答道:
“昨天晚上,我看到两头泥牛在河中相斗,结果溶化了,现在已经不见踪影。”
夜来见河中两泥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又有一天早上,憨山大师吃完早斋正在经行,忽然进入定境,见到一片光明,就好像大圆
镜一般,山河大地、一切万物,全都映现其中。然后他突然出定,感觉身心一片清净明朗
,体会到无一物可得,于是又作了一首诗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憨山大师四处云游多年,在当时几位高僧座下参学,并长时间独自隐居在僻静的山中。他
也积极从事多项慈善救济活动,并弘扬佛法,讲述了各种经典。此外,他也是学者和作家
者,留下许多著作,涵盖了佛教各种不同的面相。
憨山大师就是如此,一方面以禅修与研教来开发智慧,一方面以慈悲行来广修功德,树立
了菩萨行的典范。大师并顺应当时的风气,对佛教各宗派不严加区分,而是兼容并蓄、融
合诸宗,甚至将儒家的思想元素融入了佛教。
然而,憨山大师的特色是将禅宗简朴严峻的实修,与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无尽圆
融的广大教理融合为一。而他的不坏肉身,直至今日还留存于中国大陆六祖惠能的广东南
华寺里。
憨山大师写了许多有关修行方法的诗偈,〈观心铭〉是其中一篇。这篇非常简短的“铭”
,或是说偈颂,所提到的修行方法都离不开身和心;除了身和心之外,也没有其他东西可
以当作修行的工具。其实,这首诗偈主要谈的是心的作用,不过,因为一般人的心是非常
容易受到身体的影响,自然要从身体讲起。
认清四大假合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憨山大师这首诗是要教我们,观身不是身,身体并非实有。“相”这个中文字,意思是“
形相”或“特色”。在佛教的解释中,“相”是指物质世界,即五蕴的第一个色蕴,蕴集
了种种现象,包括身体在内。这些蕴或说“聚”,和合而造成了存在的假相。
色蕴是指物质的部分,其他四蕴──受、想、行、识,则是指心理部分;能够五蕴观得彻
底的人,可说已经开悟了。此外,根据佛教的分析,身体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
的;当然,以现代术语来说,应该称为“化学元素”,不过我们还是沿用原本的用词好了
!
如果把这些物质成分拆解开来,我们的身体就不存在了。那么四大为什么会结合呢?这是
因为过去的业力。既然身体是过去业力所造成的结果或映现,那就像镜里的影像或水中的
月影一样,并不是真实的。
如果心不造业,四大就不会积聚、结合而形成身体。如果我们把过去心造业所产生的身体
,当作是真实的,那就像是把水中的月亮或镜里的影像,看成真实的一样。而且这个身体
不断在变化著,并没有一个真正固定不变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体证到身体虚幻的本质,心就会安定下来,烦恼也会消除。为什么呢?因为我
们所有和贪、瞋、痴有关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这个身体,认为“身体是我”,因此想要保
护它,为它追求利益,所以产生了财、色、名、食、睡等五欲。
要消除烦恼,首先要打破对身体的执著,然后再破除“身体是真实存在”的知见。但要破
除这种经中称之为“萨迦耶见”的知见并不容易,就好像是要铲除一座山一样地困难。因
此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一旦能观身体是虚幻不实的,就可以开始来参究我们的心了。
心如太虚空圆满
修行要从“观心无相”着手。一般来说,心有各种状态或特征,例如贪婪、怨恨、愚痴、
憍慢、怀疑、嫉妒、自私等,全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才产生。也许有人认为:“死了就没有
烦恼,因为不再有身体了。”可是你死后还会有身体,所以还是会有烦恼。因为当这个身
体消失时,另一个新的身体又会开始;有身体就会有烦恼。
如果心有定相,就无法改变,那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修行就没有意义了。
但心不是这样,总是不断在变化。凡夫心和圣人心并没有不同,只是凡夫表现出来的是烦
恼,而圣人表现出来的是智慧。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圆同太虚,具含众妙。
心中一个念头都没有时,是极为明朗清净的,但并不是一片空白。空白虚无的心不是真正
的无相,因为空白本身就是一种相。无念的意思就是无相。在这种状况下,心是不动的,
但又清清楚楚地觉知一切。
虽然智慧如虚空,但是有作用。有什么作用呢?虽然智慧本身不动,却能反映、照亮一切
。就像月亮一样,能反映在任何有水的地方。虽然反映出的月影都不一样,但月亮本身是
相同的,持续不断在照耀。它不会说“我在照耀”,而只是照耀着。
“圆同太虚”,我们的心像太虚空般圆满,因为所谓“太虚空”是无限的,我们的任何一
个现象没有不在太虚空里;在太虚空里,因为是无限,所以自己没有感觉到动或不动,可
是太虚空里所有一切的现象产生或不动,并没有因为太虚空不动而也不动了,那些现象的
东西照样在动。
因此,我们的心如果像太虚空的话,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接触到的任何现象,可是
这些现象并不会影响到心的清净或普照的功能,这就是“具含众妙,圆同太虚”,也就是
智慧心,是佛菩萨的心,也是救度众生的能力。
修行总归一心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
修行就是修心。如果观心能够得力,内心的一切功德妙用便可任运自如。不过,只要有一
个念头生起,一切就会晦暗下来。
如果在修行中,你觉得自己的心无限地扩展,这种感觉刚好就显露出你目前的境界。如果
你突然觉得:“呀,我已经见到广大无边的虚空,我解脱了!”实际上你还在有限的境界
当中。只有“不出不入”才是真的广大无边。既然广大无边,就没有边界,所以也无法找
到“入口”;想要出去,就表示心中还想像著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也不能有“出去”
。这就是极大等同于极小的意思。
譬如太虚大师,在他第一次的悟境中,见到了光音无限,感觉自己处在一个非常深远的境
界里。但这依然不是“太虚”,因为还是有形有相。可是在第二次的经验中,就感觉没有
什么可以说明或描述的了。如果还有什么可以描述的,那就不是无相了。
百千方便,总归一窍。
“方便”,是种种帮助自己和别人解脱的方法,是修行带来的丰硕产物;而解脱就是从愚
痴转成智慧的意思。“窍”的字面意思是洞或穴,在这里是解释为“心”,但并非指一个
心或一个念头,而是一个无限的本身,也就是智慧。
在中国的神话里,宇宙最初只是一片混沌,后来出现一位神祇,用锤子把它敲破了一个洞
,因此分出了天和地、日和月等。“窍”也有智慧的意思;如果要说它是“心”,就必须
说“清净心”。
不随妄想起舞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和“窍”一样,这篇诗偈有好几个字是源自儒、道思想,其中两个便是“形”和“气”。
形和气,是形质与能量的意思,在这里解释为“物质的存在”。
有句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理气)。”最接近“气”的解释
,就是生命能量,它驱动整个宇宙;有气的地方就有形质。
虽然气是无形的,但我们却可以看到它的效能;就像看到树枝在摇动就知道有风一样。
“形气”包括所有的形质与能量,可见与不可见的东西;只要是有形质与能量,就有障碍
。所以,请大家不要依赖任何“物质的存在(形气)”来降伏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