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超越东西方--奥地利汉学家雷立柏访谈录

楼主: Tiunn (guesswho)   2014-01-06 23:18:37
※ 引述《Tiunn (guesswho)》之铭言:
: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whzh/txt/2007-02/08/content_55239.htm
西方文化的“三个代表”
雷立柏先后学习过多种语言。他的母语是德语,他的英语和汉语也几乎达到了母语水平,
这三种语言他可以相互翻译或者写作。他可以流畅地阅读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在
法语、西班牙语方面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此外,他还学过一点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甚
至蒙古语的字母。他掌握语言的数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历史学家陈寅恪。
自2004年2月开始,雷立柏在人民大学教西方古典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他发现在中
国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很少,并且缺乏资料和教科书,好在中国学者刘小枫最近出版了《古
希腊语文教程》。雷立柏认为刘老师的教材真是一个突破,但他自己也曾编了一个适合初
学者的教材。拉丁语的工具书在中国也没有,出版社于是建议这位雷先生自己编一个。
“我的妈呀,工作太多了嘛。但是总得有人搞。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奥地利人自豪
地对记者说。
拉丁语涉及到法学、历史学、古典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拉丁语
术语,这些学科很难做起来。现在中国很多人做翻译,都是把这些术语从英语或者法语译
成汉语。雷立柏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雷老师,伦理道德是什么
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词典把它说成是意识形态?我当时就楞了。其实这个词的词根是希腊
语的ethos ,拉丁语是mores,意思是习惯。于是我就告诉我的学生:伦理道德不是只做
一次伟大的行动,而是习惯性地每天都要做一个好人,每天都要好好学习呀!”
他接着说:“在西方,有许多学校和学者对《圣经》的历史背景和各个学科的关系进行系
统的研究,这样才能给出一些很健康的经文。但是这门学问在中国长期被忽视。在中国宗
教界之外很少有人对基督教进行研究。就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研究宗教的人也
很少,别的学校就更不用提了。其实有许多人对此很感兴趣。人大应该建立一个宗教学系
或者神学系。”雷立柏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
朝末期有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互动是非常漂亮的题目,譬如
圣经术语的翻译等等。”
让雷立柏高兴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人对西方古典语言感兴趣了,这给了他很大的发挥自
己专长的空间。在中国人民大学,有将近50名学生选修希腊语课程并参加考试,听他的希
伯来语课的学生有五六个人。“因为希伯来语比希腊语更难。但是我这五六个学生都非常
用功,我很佩服他们。中国有前途啊,可能也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就是学习,一定要
学习。”他激动地说。
雷立柏最佩服的学者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神学家哲罗姆(St. Jerome 347-420)。“因为虽
然他的母语是拉丁语,但是他有理想,努力学会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掌握了三种语言,
并且把《圣经》译成拉丁语,即vulgata (《通行本》)。我要模仿他。我在大学里推广的
就是这三种语言,它们是西方文化的三个代表。无论你学宗教、法律还是哲学,只要你掌
握这三种语言,你就会对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采访接近尾声,当记者问这位奥地利学者有什么业余爱好和个人发展规划时,他笑着回答
:“我现在非常忙,业余爱好就是骑自行车。我现在追求的方向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基督
教,多编一些语言方面的教科书。 当然,我希望圣经学将来能够在中国扎根。”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whzh/txt/2007-02/08/content_55239_4.ht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