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偷走基隆西岸,那些与基隆港有关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20-03-26 22:55:44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bit.ly/39bpS3C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终于发了第二篇基隆文,上一次是谈七堵的明德山庄保存
最后也在做基隆韦昌岭的研究,如果有住在韦昌岭附近,对那军营有一些记忆的朋友
或是曾经在韦昌岭当过兵,甚至去马祖前待过韦昌岭的都欢迎私讯我
因为这个计画是要出本韦昌岭的书,也是关于基隆军事地景的故事,麻烦大家了
不过在这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基隆港西岸有什么有故事的地方吧
[地方 #仙洞隧道、高远新村、仙洞聚落] 偷走基隆西岸,那些与基隆港关系颇深的故事 #中山区 / 基隆市
基隆的故事与基隆港有关,大家比较不熟悉的港西更是。刘铭传其实在清末就有基隆筑港计蘳,也对基隆投注许多心力,像修筑砲台、重整煤矿、铁路直通基隆等,但最后仅进行了基隆火车站前局部的海岸填筑工程。日本殖民台湾后,为了连结殖民地与母国,选择具天然港口且区位靠近日本的基隆,开始进行全台第一个现代化港口计划,而基隆也因筑港工程,摇身一变为一港口都市。
基隆西岸有些地方都与基隆港的开埠有关,那就和贼来偷走它们的故事吧:
在基隆进行田野时,也会顺道偷走其他的故事,希望基隆的图像可以更丰富,以前看基隆还是着重在市区那一块。不过光是港东和港西就有截然不同的面貌,港东应该是比较多游人会走的地方,像是庙口夜市、中正公园,甚至再往和平岛公园 Heping Island Park、星滨山-正滨港町艺术共创走。
港西相对来说比较少知名景点,或许是过去的临港线铁路使其封闭,又或是基隆港一长串的货柜码头与海军营区让它难以亲近,倒是这里因多山的地势开了不少隧道,也算一大特色。地方贼现在封面便是那条,大正六年(1917年)因临港线铁路而辟建的仙洞隧道。在民国九十三年(2004年)功成身退后,被纳入历史建筑保护。
仙洞隧道所在位置满特殊的,面对的是牛稠河,然后又有五条通往基隆不同方向的马路,包括中山三路、复旦路、光华路、中华路以及通仁街。而这个四通八达却有点混乱的地区,旧称“流笼头”。过去内木山煤矿挖掘出的煤炭,会利用高架缆车送至中华路口,而有此名。在隧道前面我们也遇见一位卖二手衣物的阿伯,听他说了年少猖狂的青春故事,也顺道买了一件裤子。
在西侧防空洞所在的球仔山上,有一座被列为文化资产的纪念碑“基隆筑港殉职者纪念碑”。这纪念碑约建于昭和五年(1930年),纪念碑面海,用来纪念那些因兴筑基隆港而殉职的工程人员。
前面有说到,日本殖民台湾后,便开始进行筑港计划。首先要展开筑港调查,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成立基隆筑港调查会,那时主导权在军方,并设计了以军用为主的港口。而后在儿玉源太郎时期,民政长官后籐新平主导了基隆港的进行,将筑港事务回归至民政部土木科,并改采军商港渔合一的筑港政策。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成立临时台湾筑港局,才正式开启基隆港的筑港工程。学者大致将筑港过程分成四期,每一期的兴建目的可能因世界局势而有所调整。
也因基隆港的兴建与殖民母国关系日渐加深,它所负责的机关也从临时台湾基隆筑港局,到日本战败结束前的基隆港务局。在这之中,尤以第二次追加工程(大概是1924到1928年)辟建西十六码头工程时,死伤人员特别多,才筑碑纪念殉职人员。从山下的参道爬上来,上面包含着纪念碑是一个纪念广场。纪念碑样式满有趣的,很像一座飞弹。这座纪念碑的基座挺大气,四周用大船船锚的造型围住,还有不同形状的花纹。
基隆港兴筑的过程横跨四十年,那些来台从事工程的技师和工作人员,多居住在当时的仙洞町和昭和町,昭和五年(1930)左右,在这两个地区兴建了一批筑港职人的宿舍。看过去的昭和町官舍示意图,宿舍群是顺着山坡分成三排。台大城乡所曾于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时委托进行《基隆历史建筑调查计划》,报告中将基隆筑港出张所昭和町官舍列为文资
报告中指出,昭和町官舍是基隆少数规模较为完整的日式建筑聚落,应妥善保存活用。不过文化局最后只在民国九十五年(2006年)将座落在宿舍群最高点的港务局局长官舍列为历史建筑而已。其他员工宿舍则任其残破,甚至在一百零三年(2014年)一场大火将第二排宿舍烧毁,仅留下部分的屋架。目前通往其他宿舍的入口被铁皮关住,也无法进去看看现况。
民国一百零五年(2016年)有建商想在宿舍群最前面兴建海景第一排的建案,保存团体担心宿舍群可能因房地产开发而不见,便展开抢救运动。所幸最后是没拆成功,而基隆市政府也预计将港务局长官舍进行修复,串联基隆西岸的文化观光廊带。可惜贼上个月到那时,局长官舍依旧破烂,没有任何的动静。
对了,在日式宿舍群旁边还有两栋废弃的公寓。国民党政府来台后,宿舍群改称为“高远新村”,可能基隆西岸球子山对政府来说又高又远吧!民国六十九年(1980年)新盖的公寓,提供给那些因基隆港工程而离乡的仙洞居民,以及那些从事基隆港工程的师傅。不过现在这两栋公寓也是废弃在那,门窗几乎都被拆光光了,如果晚上来应该满可怕的。
从高远新村骑到和平社区,原本想一窥球子山灯塔,结果旁边废弃营区的入口已经被锁起来,不能像之前的游客偷偷进去,只希望基隆市政府可以赶快进行西岸观光景点的串连。骑下山会经过一座大庙“圣安宫”,主祀大甲镇澜宫的开基六妈。战后的基隆有许多公共设施开发,像基隆港扩建、道路等,有不少原居于台中大甲的工人,北上基隆从事苦力工作,并居住在仙洞地区。
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基隆当时正在兴建麦克阿瑟公路,也是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施工时,总会有原本要炸山洞的火药,击中码头的失误发生,时常有人伤亡。后来这些大甲乡亲便回镇澜宫祈求大甲妈保佑,后来也将开基六妈分灵至圣安宫,这也是镇澜宫第一尊分灵妈祖。六妈在圣安宫安座后,也被称为基隆妈,或者是港口妈。觉得基隆仙洞这里有这么特殊的城乡移民还满有趣的
仙洞范围挺大的,包括白米瓮、火号澳、澳仔底、仙洞、仙洞后球仔及土窟仔,这些地方在清朝时期就有渔民居住。不过在日本政府实行基隆港筑港计划后,首先开筑的十四到十八号码头,先让球仔及土窟仔两个小渔村消失,而后则是仙洞地区。仙洞虽然早已不是小渔村,但从老街上有百年历史的“三府王爷庙”,还能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以渔获维生的小庄头,三府王爷分灵自和平岛的社灵庙。
游人来基隆西岸,大部分都是来看仙洞岩,不过山洞旁边的仙洞老街,也有它久远即不断变迁的历史,也可以顺道去走一走。清代渔村生活虽然因基隆港的辟建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日本官舍,像在现在的仙洞国小旁便设有筑港出张所、仙洞町官舍、所长技师官舍、官舍俱乐部、火号修理工场、海港检疫所等港口基础设施。仙洞国小也是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大正初年(1912年)就成立,后来改名为基隆仙洞第三寻常小学。
二战后,港务局接手宿舍群,换成码头工人在此聚居。一直到六零年代,被俗称为港口司令部汽车修理厂附近,还有一大片职工宿舍群在那。不过在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基隆港扩港计划,在仙洞火号澳辟建了基隆港的货柜中心,将原本的宿舍用地拆迁为货柜场和货柜码头,要找日式宿舍也只能到昭和町去了。甚至,不少居民就此搬出了仙洞。
仙洞山上聚落满有水湳洞的感觉,缓缓上升的阶梯,两旁都是正待修复的老屋,却有时空停格感,好像随时就会有码头工人上工。在这条街上,还有一座去年才被列为历史建筑的“仁安街港务局宿舍”,不过贼贼去时正在修复中。这是由从事土水行业的屋主谢金术设计的住宅,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兴建,内有木造屋架、外墙是砖造与RC混合构,外观则有洗石子装饰和泥塑,上面写着金花玉树,代表了仙洞那时繁盛的景况。
在仙洞国小旁边也有一座兴建于民国四十三年(1954年)的“陈医院”(照片中后面那栋)。两层楼的砖石建筑,在当年可是仙洞地区的地标,也是守护仙洞人健康之地。也因为前面提到基隆港扩建、仙洞迁村等大时代背景,不仅医生家族搬离仙洞,房子也长期闲置。看之前的照片,屋前有铁皮围住,屋顶上长的两棵大树也不见了。
作者: deathsoma (DS)   2020-03-27 00:37:00
旧时荣光照耀着基隆港的辉煌历史;因码头工作熙来攘往的街道、如雨后春笋林立的卡拉OK小吃店,都已随着国际港地位不再,渐渐只在那个年代最意气风发的码头师傅的脑海里隽永。
作者: lasthope5566 (5566最后希望)   2020-03-27 11:56:00
有去过~~都没仔细探究背后的历史故事!!谢谢大大,真的很酷~
作者: zsping (imQ)   2020-03-27 13:30:00
原来那边有大甲的乡亲,难怪我以前刚嫁到基隆时,我一说我家住大甲,别人都会说你要不要去西岸看看,搞不好有亲戚在那.....XD
作者: st06208815 (基隆最帅的男人)   2020-03-27 14:27:00
韦昌岭等船就是电影欣赏www
作者: hosinotamago (阿兜)   2020-03-28 03:1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