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高雄市民首先还是很乐见终于看到轻轨复工
家就在沿线上,从铁路地下化一步步看到轻轨的雏形
再到延期待定,最后终于复工
其实我根本不在乎路线怎么改
因为我相信专业的运管人员与科学
所以就算要改也没关系,只要赶快能追上一点点北部公共运输的车尾灯就好。
而今天看到这个结果还是有几点可以讨论的点想提出来
1. 优化是否代表当初规划不周?
今天的这个规划是“优化后”路型
根据报导也大概有七成民众支持
但换个角度想是否当初的版本就有未竟之处?
因为只是个身为粗浅了解的民众
不知道这次优化的地方是否都有改正掉那些
“民众反映且有理的(一些贪婪言论我们就忽略吧)问题”
而当初为何这些问题没有被想到?
那这些经验是否会成为未来规划高雄公共运输的养分?
2. 延宕的时间成本值得吗?
延续上个话题
即使这次优化后的规划已复工
但花费的时间成本就是已经花了
如果每次的规划,包含现在的黄线、未来的路网等等
都要承担这样的时间成本
高雄根本赶不上别人
不要说韩导多拖两年
他或许错在无法做决定、被民粹绑架、心不在高雄
但这背后当初的规划不周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也因此才有这次的“优化后路型”产生不是吗?
3. 这次的优化后路型结果源起自何处呢?
从表面来看
这次的积极复工、交通模拟好像都是迈迈上任后做的
但我比较想思考的是
过去韩导开的几百场公听会到底有没有实质帮助?
亦或是这些模拟都是有在默默进行
只是刚好到迈手上开枝散叶而已?
要讨论这个不是要洗白韩或捧迈
回归到最纯粹的希望高雄进步的角度
假设这些模拟、优化都是当初韩导就有在执行
刚好到迈迈手上资讯成熟完备了刚好复工
那我会觉得这些时间成本是值得的
毕竟没有任何一滴时间被浪费
但如果这些科学化的模拟规划是可以在
短短三个月内的时间从执行到复工
那你各位真的是被白白浪费了两年啊
总之无论如何还是很开心
以后可以搭车去好市多了
虽然已经又是两三年后的事了
这就是时间成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