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菜市场政治学:如何看懂高雄市的债务问题

楼主: pujipuji (噗叽)   2018-11-17 15:48:41
高雄市的债务问题,许多人都很关注,但一直缺乏有系统的讨论
菜市场政治学刊出一篇文章,谈高雄债务的问题,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
如何看懂高雄市的债务问题?
https://whogovernstw.org/2018/11/17/weijieliao1/
◎廖唯杰/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校区公共行政学院博士生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逐渐受到各界重视。例如苗栗县的债务超过债限甚多,
县库曾一度于2015年发不出公务人员薪水,引发轩然大波[1];高雄市的债务居全台
之冠,近期成为选战的攻防焦点。网络名人馆长陈之汉抨击高雄高达3,000亿元的债
务,恐带来超过60亿元的年利息;高雄市新闻局长张家兴则表示:“陈菊市长任内举
债1,000亿元,还债1,200亿元,还的还比借的多。[2]”到底谁对谁错?高雄复杂的
债务问题应该如何剖析?笔者将一一检视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争点。
举债是否必然是件坏事?
举债是正当的融资调度工具,可在短时间内筹措资金,弥补收支差短,并支应大型公
共建设开支及其他政府开销。这些资金有机会带来乘数效果、活络经济,许多公共建
设也能对后代有所助益,因此,适度的举债无可厚非 (张秀莲,2000)。
然而,美国学界对于财政健全(fiscal health)的研究多将过高的债务视为政府出现
财政困难(fiscal distress)或破产的前兆 (Brown, 1993; Kloha, Weissert,
& Kleine, 2005; Maher & Nollenberger, 2009)。在美国,过高的债务也会
造成政府的信用评等降级,这会使得将来的借贷更加困难或需负担更高的利率。再者
,举债每年必须要还本付息,高雄市2007年至2017年的债务付息及事务支出总计
218.12亿元,每年自12.8亿元至41.92亿元不等,占各年岁出的1.05%至5.19%
(见图一),虽不及馆长所说的60亿元,但仍是笔不小的支出。若能有效减少债务,省
下的利息支出就能运用在其他政事上。
图一、高雄市历年债务付息支出及占岁出比例
https://i.imgur.com/xKxEnvi.jpg
高雄债务的现况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106年度各级政府公共债务概况表》[3],截至2017年底为止,
高雄市的一年以上债务为2,416.07亿元,未满一年债务则为71.38亿元,公共债务
法规范之债务合计2,487.45亿元,另外尚有302.94亿元的自偿性债务。债务数额
较第二高的台北市(1,916.2亿元)、第三高的新北市(1,357.31亿元)高出不少。
高雄市历年债务如图二所示。1998年底,吴敦义卸任、谢长廷上任之际,高雄市的
债务为482.45亿元,然而,笔者手边资料有限,无法确认此债务是否全数在吴敦义
任期内举借;2006年底,陈菊上任时,高雄市的债务为1,197.79亿元,如前所述,
2017年底的债务则为2,487.45亿元,2006年底至2017年底,高雄市的债务增加
1,289.66亿元,但当中包含县市合并后接收原高雄县的债务264.2亿元,若扣除原
高雄县的债务,陈菊三个任期内总计债务净增加1,025.46亿元。
根据监察院审计部历年公布的《高雄市地方总决算审核报告》当中之收支简明比较分
析表[4],2007年至2017年间,高雄市政府总计偿还653.39亿元的债务、举借
1,621.89亿元的债务,净增加的债务约1,000亿元,并未见到如高雄市政府所言还
债比举债多的情形。
图二、高雄市历年债务未偿余额
https://i.imgur.com/NmoUX3D.jpg
为什么会出现举新债还旧债的情形?
高雄市政府还了逾600亿元的债,却新举了1,600多亿元的债,之所以会有如此举新
债还旧债的情形,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部分公债或赊借期满,但仍未有足够资金偿还,
所以透过举新债的方式把已经到期的债务清偿。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借贷的利率降低,
所以将利率较高的债务清偿,再行举借利率较低的债务,以减少利息支出。举新债还
旧债是常见且正当的财政手段,但此举所偿还的债务往往不是真的偿还,仅是延缓偿
债的义务,并不适合当作政绩宣传。
债限怎么看?
高雄市的债务虽居各县市之冠,但最高只在2013年达到债限的83.22%,近年来也大
多控制在债限的八成上下,并未超出债限,也还未达到《公共债务法》第六条的警戒
标准(债务达到债限的九成)。以2017年为例,高雄市一年以上债务为2,416.07亿元
,债务上限则为3,052.11亿元,债务仅占债限79.16%。
到底债限是怎么计算的?所有地方政府的未满一年债务,皆不得超过其岁出预算的30%
。一年以上债务,直辖市则和其他县市适用不同计算标准。在2013年公共债务法修正
、2014年施行之前,台北市的债限为前三年名目GDP平均数的3.6%,高雄则为1.8%,
其余县市则为各自岁出预算之45%;2014年后,直辖市仍用前三年名目GDP之平均数作
为计算基准,而其余县市则提高为各自岁出预算的50%。县市以岁出预算作为债限的计
算标准,因此过去曾出现过有的县市为了提高债限而虚列预算的情形。直辖市有较大的
预算规模及较多人口,故享有较高的债限,且债限随名目GDP浮动,只要国家经济稳定
成长,债限便有机会逐年提高。
2017年底,苗栗县、宜兰县一年以上债务及未满一年债务均超出债限,新竹县一年以上
债务则逾债限的九成,达到警戒标准。
县市合并是否对高雄财政不利?
2010年,县市合并前,高雄市的债务为1,637.52亿元、人口为152.8万人,债务除
以人口数得出的人均债务(debt per capita)为10.7万元,高雄县的债务则为
264.2亿元,人口为124.4万人,人均债务2.12万元。2011年县市合并后,高雄市
的债务为2,032.31亿元,人口为277.4万人,人均债务为7.33万元。
县市合并后,高雄市吸收了高雄县两百多亿元的债务,但债限并没有立即调整,而是
等到2014年公共债务法修正施行后才上调,致使高雄2011年债务占债限比例从66%
攀升至78%。但以人均债务来看(如图三),县市合并前,高雄县的人均债务远低于高
雄市,故合并之后,高雄市的人均债务得以大幅度下降。此外,县市合并也同时并入
了而原高雄县的税基、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及补助款。县市合并对高雄财政的影响,必
须有更通盘的讨论。
图三、高雄县市合并前后人均负债趋势图
https://i.imgur.com/A9W1h1W.jpg
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及补助款是否亏待高雄?
高雄市政府在新闻稿中指出,县市合并初期,马英九总统承诺补助不会少,却跳票,
才造成高雄高额举债。笔者实际检验高雄历年所分配到的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及补助款
,来讨论此问题。
在讨论之前,必须先厘清什么是中央统筹分配税款跟补助款?中央统筹分配税款是指
由中央统一收取、统一分配给地方的税款,算在地方政府的税课收入;补助款分为一
般性补助款、计画型补助款及专案补助款,算在地方政府的补助及协助收入。简言之
,中央统筹分配税款是地方自己的钱,但由中央收取并分配;补助款则是中央的钱,
由中央补助给地方。
笔者先检视县市合并前后各两个年度(2009-2012)的中央统筹分配税款及补助款。中
央统筹分配税款的部分,县市合并前,高雄县市合计在2009、2010年各分得162.99
、181.82亿元,占所有县市的11.15%、11.34%;县市合并后,高雄市在2011、12
年各分得228.25、234.41亿元,占所有县市的12.75%、12.81%。补助款部分,县
市合并前,高雄县市合计在2009、2010年各分得463.03、422.72亿元,占所有县市
的14.45%、12.76%;县市合并后,高雄市在2011、2012年各分得430.61、312.03
亿元,占所有县市的11.66%、9.76%。县市合并前后,高雄县市分得的中央统筹分配
税款微幅成长,补助款则微幅减少。
以长期趋势来看(如图四),陈水扁总统任内,高雄县市分得的中央统筹分配税款确实较
高(约占所有县市的16%左右),而马总统及蔡英文总统任内,则约12%上下;补助款的
变异幅度则较大,在陈总统任内,高雄县市分得的补助款占所有县市的7%到20%不等,
马总统任内,占9%到14.5%不等,近六年则多为9%上下。
图四、高雄市统筹分配税款及补助款占全台比例
https://i.imgur.com/JsYjU1v.jpg
小结
举债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高额的债务可能会被视为财政困难的警讯,政府每年也
必须负担还本及付息的支出。以高雄的例子来看,虽然一年以上债务未达债限,但每
年逾10亿元的利息支出仍不是个小数目,往后若能像2017年度一样尝试减债,未尝
不是件好事。
其次,从审计部历年的《高雄市地方总决算审核报告》中可看出,高雄市近十余年来
除了2017年之外,其余年份都是入不敷出,若高雄市能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将举债
专用于大型公共建设,而非用于弭平收支差短,高雄的财政会更加稳健,也更能确保
其财政永续(fiscal sustainability)。
再者,若能确保债务资讯公开透明、民众及媒体对债务关心,县市政府举债时就会更
加小心谨慎。各县市政府在举债建设之前,也务必做好详实的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及偿债能力分析(debt affordability analysis)
,并拟定详细的偿债计画,才不会拖垮地方财政,遭致债留子孙的骂名。
※谢辞:笔者特别感谢卡内基美隆大学资讯系统与公共政策博士生David Wang提供宝
贵建议及协助绘制图四。
参考文献
张秀莲,2000,〈政府适度举债无可厚非〉,《经济前瞻》,72:26-30。
Brown, K. W. (1993). Ten-Point Test of Financial Condition: Toward
an Easy-to-Use Assessment Tool for Small Cities.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 9 (6), 21-26.
Kloha, P., Weissert, C. S., and Kleine, R. (2005).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Composite Model to Predict Local Fiscal Distre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 (3), 313-323.
Maher, C., and Nollenberger, K. (2009). Revisiting Ken Brown’s
10-Point Test.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 25 (5), 61-66.
注释
1.唐佩君,2015,〈苗县发不出薪水 徐耀昌:前朝玩太过分〉,中央社网页。
2.葛祐豪,2018,〈高市府回批馆长:请网红不要以讹传讹〉,自由时报网页。
3.财政部国库署最新各级政府债务资讯
4.审计部总决算审核报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