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位公众人物因为在美丽岛站
拍了一张照片引起了很多意见
的确造成这样别人这样的印像也是因为高雄现在捷运两条线
当初的规划过度乐观和过度的建设导致人流不足营运成本过高
所以人潮看起来就是稀稀疏疏然后因为范围空间太大电费太高
变成冷气不开灯也不开造成别人对高雄捷运的印像逐渐变得不好
但是我认为这些其实都是历史包袱当初规划高雄捷运的时候
台湾也只有台北有捷运能够参考得不多
当初其实就是台北怎么盖高雄就怎么盖
的确是少了把总人口因素算进去这的确是当初政府的疏失
现在高雄黄线喊出的目标是完成之后总运量50万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数字不可能也觉得是天方夜谭
可是在我眼中我觉得这并不一定是天方夜谭
以我住过8年的温哥华来讲大温哥华地区2016年人口统计245万
在加拿大每1000人有662台汽车比台湾平均 330多了一倍
温哥华地区只有中运量的捷运系统,总共三条线79公里的路线+2条brt
运量却有45万人/天,相反高雄有270万人口
两条算是中运量的捷运可是使用率只有18万人/天
足足比人家少了一半多一点
这其实有点颠覆大家的印象高雄公共交通使用率的意愿
竟然比印像中大家都在开车的西方国家城市还要低这么多
可是高雄人真的都不搭捷运吗我是否认的
说真的上下班时间甚至是深夜捷运站还是会有人在搭车
就像今天很难得晚上11点45分在美丽岛站等往大寮方向的列车
随便拍了一下月台
http://i.imgur.com/7jzUIlr.jpg
http://i.imgur.com/prtKi7T.jpg
这是收班的倒数第三班车,
我随便数了一下两边等车的人数还有大约七八十个人,
看起来很多都是刚下班疲惫不堪的上班族
捷运的优势就在这里显现
就算很晚下班还是有安全回家的交通工具
想看看如果下班这么晚还要骑或开半个小时车回家
确是增加一个风险
所以无论如何我认为捷运都是值得投资
只是投资的方法兴建的方法跟营运的方法的确是要做出一个符合
高雄现在人口的方式
高雄第一次盖捷运欢天喜地,搞了一堆艺术车站站体有多大弄多大
从来没想过营运之后每一颗灯泡每一个地砖的损毁都是一种成本
然后只会说学习欧洲国家学习北欧人文气息,
可是我们收入就北欧的四分之一是要怎么学XD
要学不如学学温哥华如何简单的把捷运盖起来
http://i.imgur.com/XCH6GS8.jpg
这就是温哥华捷运的列车还有月台看起来其实就是非常简单
车厢简简单单的两节可是一样作为中型城市
高雄跟温哥华的确都是负担不起大型捷运系统的维护成本
过多的建设代表更多的维护成本
http://i.imgur.com/RMsX7O0.jpg
同样一个月台人家就可以很简单的呈现小小两节的空间至少灯都可以打开XDD
没钱开冷气至少不要装全封闭月台门让大家闷在里面
其实很多这些东西在建设的时候就可以考虑
以前我看温哥华捷运也是觉得好简陋,
8年前第一次搭高雄捷运觉得好漂亮,可是5年后大家就见真章了XD
另外高架化地下化也是影响成本的很大原因
温哥华的捷运系统除了进入人口密集地方之外
基本上高架化为主至少不会有什么地下化隧道穿过农地
这种荒谬的事情发生
其实就算年东京香港新加坡这种大城市
只要稍微有空间还是会用高架桥
所以也不用觉得高架桥高架化就二等公民
另外就是高架车站也是可以设计得很有艺术感
不一定像红线那种笨重的感觉
大家可以注意玻璃围墙几乎都是完全密封或者是
有一定的高度,因为温哥华也是很会下雨的城市所以人家在设计的时候
就有考量到这一点有时候美观设计同时也是可以实用
http://i.imgur.com/SnACqjy.jpg
现在高雄捷运黄线在规划当中路线大方向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
可是我认为费用的确是有点过高
是不是可以减少站体的面积?
是不是可以减少出口的数目?
是不是哪一段式可以高架化来减低成本呢?
我相信任何建设都不是坏事可是错误的建设事在人为
捷运可以减轻交通负担在台湾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就是减少大家骑车的风险
毕竟台湾大部分家庭就是只有一台车
停车位也非常不够,在没有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机车成为为大部份人代步的工具
无形中让大部分的人都部露在高风险之中
如果今天交通真的很方便说真的谁想骑车?
今天我想跟反对在高雄盖捷运的人讲
高雄的人口绝对可以撑得起三条捷运加轻轨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盖什么样规模的捷运
当政府又出来说要搞什么艺术捷运的时候
清楚让他们知道我们的GDP只有北欧4分之一XD
拜托简简单单安安全全把捷运盖出来就好
回到根本捷运只是一个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而已
而现在高雄缺的就是可以到家的捷运站
如果你是捷运反对者其实可以
找个时间亲自来体验一下高雄捷运
再怎么惨也不可能是报纸上面写的那些东西
亲身体验可以打破很多流言。
*温哥华skytrain 照片取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