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目好火热,那我继续聊另一个许多人似乎没注意到的部分,
就是这一场餐厅之战跟一般电视厨艺竞赛不太一样。它比的是美
食餐厅广场。
一般的电视厨艺竞赛节目,以我比较常看的《主厨当道》(Master
Chef)系列为例,通常到了餐厅之战(restaurant war)的环节是
这样的:
厨师分成两队,一队四人。每一队要出三道菜组成的套餐,包含一
道前菜、主菜跟甜点。其中一位厨师负责外场招呼客人。
客人(与评审)吃完两边的套餐之后,给予评分,投票给喜欢的前菜
、主菜、甜点,以及总体来说较喜欢哪一家餐厅。(通常胜者全员晋级,
败者则进入败部复活赛)
《黑白大厨》这一次比的是美食广场(food court),也就是类似百货
公司的餐饮地下街。客人用平板电脑随兴点餐,因此客人用餐时,菜与
菜之间不会有前后关系,也不讲究菜色的主题连贯性。可以看到很多家
餐厅沿着这个思路,都是推出三道主菜或主食。(只有港式点心比较不
像主菜)
因此虽说是餐厅之战,但其实点餐方式还更像个人赛。
那么有趣的是,在这种“多 vs. 多”、12 道菜大乱斗的环境中,要
怎么决定胜负呢?比营业额很多人觉得不合理 ; 那么比利润、盘数、
总人客数、顾客印象?这其实同样没有完美的解法。不论用什么方式
判定,都一定会有优化到让人觉得是取巧的方法。
我猜测找 20 位吃播主来当评审,是因为:
(1) 他们比较“庶民”,本来就常评鉴美食街、大众名店。(传统的
餐厅之战通常会找社交名流、影视明星、专业厨师与食评来试吃。)
(2) 他们吃得多。每个人可以吃好几道菜,能对照同一人吃不同菜色
的反应。
(3) 他们吃得多。吃一道菜喜欢可以再点,能比较谁的“回头客”较多。
(4) 他们自带扩散效应。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找一群大胃王,给予几近无限的预算,根本不像
现实状况。这是事实。但反过来说,若是找 100 位“一般人”,每人
给予有限预算来吃,会发生什么事?可能每一个人只吃一到两盘就结
束。最终结果取决于菜的取名、照片,以及金额?成绩可能会更悬殊,
部分菜色甚至完全没有人点。
在自由选择(美食街)的状况下,我认为制作团队想要比的是“如果
一个人可以全部都吃,她最后会选择重复吃哪一道菜?”而不是“如
果一个人只能吃一两道菜,她会吃什么?”于是发展出本次的赛制。
写这些倒不是说我认为这场比赛公平(这不存在)。而是我比较有兴
趣探讨机制的设计、执行,以及导致结果偏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