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要教出乐观的孩子不是一件难事!

楼主: s10235009 (钙钙)   2017-05-11 22:57:25
要教出乐观的孩子不是一件难事!
http://toments.com/60873/
《如何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那天我在公交车站,听到两个中学生在聊天。
一个说:“最近好烦啊,成绩上不去,我妈天天批评我。”一个说:“我更郁闷,我爸和
我妈天天吵架,我天天担心他们真的会离婚,都没心思学习。”……
我在旁边,听到汗颜。听起来,不是孩子们不懂事,而是太过懂事。他们烦恼的、关注的
,不是自己这个年龄该有的快乐,而是父母的喜乐。
我们常说,对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快乐、幸福。是啊,在我们看来,快乐和幸福
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快乐就是最简单的幸福。可是,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却经常做出一些
剥夺孩子快乐的事情来。而缺乏快乐的孩子,很难以充足的心理能量,进行探索、创造,
真正享受自己的生活。
怎么给孩子快乐呢?
▌从小给孩子足够的爱
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从小给孩子足够的爱。尤其是3岁以前,父母
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非常重要。
它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小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让他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
对未来的坎坷和挫折。
试想想,如果父母从小不在孩子身边,或者在孩子身边却不能真正陪伴/爱孩子,那么孩
子从小感受到的可能是冷漠、无助和不被爱,当他们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一系列问
题就自然出现了。如前不久“一个留守儿童家庭4个孩子集体自杀”的新闻,就足以给我
们警示。
而一个从小得不到爱的孩子,又要去哪里学会爱?一个经常被父母殴打的孩子,他学到的
也将是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个从小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成为父母后,经常会出现两个
极端:可能成为冷漠的父母的翻版,或者无原则地骄纵孩子,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
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从小给孩子足够的爱。
▌和睦幸福的家庭关系
心理学家对家庭问题的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通常是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
因为孩子成长中需要得到的基本安全感,来自父母关系的稳定性。只有在确定这份安全有
所保障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更多的能量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对抗、逃
避、麻木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爱的滋养。而且他很容易将父母的不和睦归因于
自己不够好,造成自我价值感缺失,从而很难变得快乐,甚至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有人说,家庭不和睦,父母整天吵架,带给孩子的伤害,甚至比“打孩子”更大。所以,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心理阳光的人,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
你可能要问,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快乐啊?其实,相比起整天剑拔弩张的夫妻关系,
一个温和有爱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小。
以上两点,是孩子快乐的基础。除此之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非常重要。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毓谔Q格曼指出:
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儿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
助感的经历。
所以,你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你可以改变自身的悲观,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
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经历,你也可以直接教导孩子习得乐观的技巧。
培养一个乐观的孩子必须具备3个要素:掌控感、正面积极的情绪、解释风格。
培养乐观孩子的三要素:掌控感、正面积极的情绪、解释风格。
▌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掌控感
塞利格曼说:“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
掌控感和无力感是相对的。当我们做好了一件事情,就会增加掌控感。相反,如果多次尝
试都失败了,就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无力感,或者说是习得性无助。可以说,掌控感是一种
很好的感觉,它带给我们一种对自我的认可和满意。
所以,让孩子从小体验到更多的掌控行为,对于孩子养成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其实,我
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当孩子想要探索的时候,做好“保护性撞墙”的工作就好了。
比如,当孩子学习站立的时候,那就给孩子提供凳子和墙就好了,而不是一直牵着孩子的
手扶他走;当孩子开始走路了,我们将家具贴上安全护角就好了,而不是告诉他,这里不
许碰,那里不许走;当孩子尝试爬高的时候,我们站在不远处看着,随时准备伸出双手保
护孩子的安全就可以了,而不是把他抱下来,阻止他的这次探险……
因为,孩子要经历掌控感,必须先经历失败、心情抑郁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对大多
数孩子来说,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的成功通常没有什么价值。越是阻碍他的探索,
越是容易让他体验不到掌控感,反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对孩子的赞赏应该具体、有条件
“无条件的全面赞赏”就是不管孩子做得好坏,统统表扬、称赞。
看起来,孩子会因为这些无条件的表扬和称赞变得自信和乐观。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满意
,而当孩子感觉满意的时候就更愿意去探索世界,可能产生更多的掌控感。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如果孩子无论做什么,做得好或不好,都能从父母那儿得到奖赏,
那么他就很难分辨出到底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一般,而哪些行为又不好。当孩子确
实做得好时,他也很难了解其意义,从而削弱了孩子的掌控感。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赞赏应该是有条件的。只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才给予赞赏,而不是
泛泛的没有原则地给予赞赏。比如,我们不要随便开口泛泛表扬孩子“你真棒”,而是要
具体地指出孩子好在哪里——“你今天吃饭很认真,而且吃饭时没有掉饭”“你刚才自己
独立读完了一本书”等等。
同样,当孩子的行为不当时,我们是可以批评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
只批评孩子的行为,而不能批评孩子的品格。
TIP: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VS无条件全面赞赏
我们说,情绪没有好坏,对于孩子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我们都要无条件接纳。但是行
为有好坏,所以,对于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有条件给予赞赏。
▶关于赞赏,在《无条件接纳孩子,有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这篇文章中也有比较详细的
说明。
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
▌用乐观的解释影响孩子
塞利格曼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乐观的基础不在于励志词句或是胜利的想象——尽管它
们对于乐观也有一定的作用——而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也就是个人的“解释风格”。
重要的是,解释风格从孩提时期开始发展,如果不去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
解释风格与归因方式有关。通常情况下,悲观的孩子会将坏事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看成是
永久性的、普遍性的、自身原因导致的,而将好事看成是偶然的、特定的、外界因素导致
的;而乐观的孩子则相反,他们会将引发坏事的原因理解为暂时的、特定的、多为外界因
素引起的,而好事发生则是永久的、普遍的、自身原因(能力)导致的。
悲观
“我是世界上最没有人爱的孩子。”
“豆豆讨厌我,他再也不会和我一起玩了。”
“爸爸这个周末陪我,是因为他最近心情好。”
“我被选为组长,完全是因为运气好。”
乐观
“我很可爱,所有见过我的人都喜欢我。”
“豆豆今天生我的气,放学后不肯跟我玩。”
“爸爸最喜欢和我一起玩了。”
“我被选为组长,是因为我努力准备了(or其他小孩都喜欢我)。”
孩子的解释风格,往往受到父母平时和孩子的说话方式的影响。比如平时批评孩子,一定
要注意就事论事,而切忌批评孩子的品格。因为事情是暂时的,而品格相对是永久的、不
易改变的。
如,“你一直是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昨天却因为玩游戏而忘记做作业了,这件事令我很生
气。”这就是个培养乐观小孩的解释风格。如果说“你总是那么贪玩,昨天居然贪玩到忘
记做作业了,你看隔壁家的姐姐每天回家都认真做作业,你为什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这样就等于随意给孩子的品格贴了坏标签,并批评了孩子的品格。这句话给孩子的信息就
是:我是个不听话的贪玩的孩子,妈妈不喜欢我,我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可爱的孩子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