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长崎观光指南:历史篇(五)近现代(上)

楼主: k4851118 (高望)   2022-01-30 16:18:37
长崎市历史人文观光指南:历史篇(五)近现代(上)
巴哈姆特小屋图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376667
本篇相关景点
长崎车站
长崎路面电车
东山手西洋建筑群
哥拉巴园(グラバー园)(旧自由亭等)
出岛(旧出岛神学校、旧长崎内外俱乐部)
三菱长崎造船所(史料馆)
高岛、池岛及其煤矿遗迹
端岛(军舰岛)
本篇讲述的是长崎市近现代的历史,由于篇幅较长因此分为上下两篇。近代在行政区域重
新划分之下,“长崎县”与“长崎市”终于诞生。长崎港湾虽然在近代持续扩建,并靠者
轨道建设加强运输,但贸易与人员往来上依然不如其他大幅成长的港口。以欧美商人为主
的居留地社会在明治时期相当繁荣,却因为贸易地位下降而没落。以官方发起并转由三菱
主导的造船产业,加强了长崎的军事港口机能,另外三菱也主导长崎的煤矿产业,其中俗
称“军舰岛”的端岛煤矿最为有名。
长崎县与长崎市的诞生
1867年江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将政权交给天皇,史称“大政奉还”,但幕府军
却与讨幕军产生冲突,在此混乱中最后一任长崎奉行乘坐外国船只离开,200多年的长崎
奉行走入历史。长崎一时陷入群龙无首时,由当地人士组成“长崎会议所”,1869年明治
政府有力打击反政府势力后,便在长崎设“长崎裁判所”取代会议所,同年改成“长崎府
”,后来又改为“长崎县”。
1871年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同年将日本全国的县加以统合,长崎县将周围的岛原
、平户、大村、福江等四县合并。1874年佐贺县发生叛乱,平定后政府将佐贺县并入长崎
县作为惩罚,但后来又在1883年将佐贺县独立,之后大抵就是现在的长崎县。
明治时期“长崎市”的诞生也跟上述长崎县一样波折。1872年日本施行户籍法后,长崎县
内首先划分为大小区制,之后1878年改制成郡区町村制,长崎市区被改制为“长崎区”。
1888年地方制度再改制为市町村制,隔年推行市制的“长崎市”终于诞生,也是长崎县唯
一施行市制的地区。
长崎市诞生时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但就跟日本近代都市的发展一样,早自
1898年就开始对周围的市町村合并,例如1920年合并浦上山里村(今天的浦上地区)与上长
崎村(今日代表景点包含长崎公园与西伯德纪念馆),1938年已有90平方公里。
1898年长崎市人口约10万余人,是九州第一大都市,全国第八大都市。进入昭和期后,
1930年长崎市人口破20万人,虽然成长了1倍人口,但在九州被福冈市超越,全国都市人
口排名落到第9位。1940年长崎市人口为25万余人,已落后福冈市的30万余人,全国都市
人口排名再掉落到第11位。由上可知长崎市虽然在近代人口持续成长,但其他的日本大都
市成长更快,反而逐渐朝向边缘化,主要原因在腹地、产业受限,与贸易地位持续下降有
关。
港湾与航运的发展
长崎在1858年全面开港之后,虽然因为贸易开放而更加繁荣,但长崎港受限于土砂堆积,
机能逐渐受限,因此于明治初期开始进行第1次港湾改善工程。该工程的最大特征就是改
变中岛川的河道,改成经由出岛前方由大波止出海,后来出岛周边进行填海造陆工程,与
东山手海岸连接,出岛与新地由江户时代的海上人工岛变成现在内陆的一部分。
1896年有鉴于横滨、神户港的崛起,为了能接应大型船只,因此开始第2次长崎港湾改善
工程。该工程经费庞大,技术困难,虽然曾遭到市民反对,但还是在1904年完工。该工程
对长崎的市貌有极大改变,因为将长崎港湾两岸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尤其是保留未来
铁路与车站的土地,隔年长崎车站便在该土地上开业。
幕府末期长崎开港后,输出商品以蚕丝、铜、海产品为主,后来佐贺等九州各地栽培茶叶
成功后,茶叶成为长崎的主要输出商品,近代最有名的长崎英国商人之一林格(リンガー)
就是以茶叶商人起家,但随者横滨与神户港的兴起,茶叶的输出港口也被分散。明治中期
以后由于轮船航行的需要,煤炭曾成为长崎另一主要输出品,但后来九州其他港口也来分
散煤炭的输出。简而言之,长崎的贸易机能虽然在幕府末期到明治虽然更为加强,但后来
就开始迈入衰运。
长崎在近代依然是各国人流的窗口之一,但进入20世纪后,随者大型船只叱吒各国航线,
长崎虽然依然是重要的港口,但只是为了补给煤炭与水的中途停靠站,并没有固定的国际
航线,自然也限制长崎的发展。为了方便停靠大型船只,长崎在20世纪初期依然持续进行
港湾改造工程,并于1924年全面完工。
为了避免长崎被边缘化的危机,1923年在长崎地方人士的努力争取下,开启了长崎-上海
的固定航路,由两艘大型客船“长崎丸”与“上海丸”行驶。为了接驳铁路需要,1930年
完成长崎车站延伸至港口的路线,并新增“长崎港”站。长崎-上海的定期航路增加长崎
与中国的交流,上海出现的“日本人街”许多为长崎出身。当时也是盛行游轮旅行的时代
,许多国外游客便从中国前往长崎与周边观光,例如下篇介绍1927年蒋介石曾经由长崎前
往云仙温泉休养,就是搭乘这航路前往。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不久日军便占领上海,因战火造成逃离者众,但也有为了获取上海
的战争商机前来,使得长崎-上海航路乘客大增,除了增加神户航点外,1941年营运船只
再增加“神户丸”。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该航路的乘客达到高峰,但1942-1943年间该3艘
船都纷纷沉没,使得航路也被迫结束。1949年中共政府成立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形同断
绝,也使长崎身为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走上终点。
轨道建设的形成
1887年明治政府同意由长崎县等4县组成九州铁道会社,开启九州的铁路工程。1891年首
先完成博多(福冈)到佐贺的路线,不过延伸到长崎的路线受到众多因素影响而工程缓慢,
直到1898年经由现在的佐世保线、大村线到长崎的铁路才全线完工通车,至于现在经由有
明海沿岸的长崎本线则是在1934年完成。
1897年长崎车站在现在的浦上车站开业,之后在1904年长崎港湾配合的填海造陆工程完成
后,隔年就在今天长崎车站的所在地完成第一代的长崎车站,原有的长崎车站改称浦上车
站至今。长崎车站在大正时期完成第二代车站,但毁于原子弹爆炸,之后又有第三与第四
代车站。长崎车站开业百年来都是地面车站,直到2020年全新高架化的第五代车站完工后
才取代。
近代路面电车成为大都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1914年长崎成立电气轨道株式会社后,
隔年浦上的长崎医院旁至市中心筑町的路线完工通车,经过的路线大多是前述填海造陆的
地区,之后其余路线陆续完成,到1930年代已完成今日大致类似的路线网。长崎路面电车
成为市区往来北部浦上地区与南部大浦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今使用依然相当方便。
居留地的风华
上篇叙述1858年幕府与美国等5国签订通商条约,约定长崎为开放通商口岸,并且可设定
外国人专用的居住地,俗称“居留地”,至1899年依修订条约废除为止。居留地期间长崎
的国际贸易还尚热络,充满了来自各国的领事馆、商会、银行、教堂、住宅等,充满异国
风情。长崎的欧美代表商人已经在上篇介绍,本篇介绍以欧美为主的居留地设施与文化,
至于近代华人贸易与文化则留到下篇。
长崎居留地以今日南山手、东山手、出岛与新地的一部分为范围,并以前两者为主体。这
两地在幕府末期还只是长崎天领南侧边缘的郊外,被划为居留地后,首先在1860-1870年
间将两地的海岸填海造陆,使这里的平地地区扩大,不久有领事馆、商会、银行、旅馆等
设施,山坡上则以住宅为主。
居留地时代长崎设有领事馆者包含英国、美国、俄国、德国、荷兰、中国等,欧美并享有
领事裁判权等外交特权。以当时拥有欧美外交领导力的英国领事馆为例,该馆于1859年成
立,是外国领事馆最早者,1908年在英国建筑师设计下,在今东山手海岸建立2层楼的砖
造建筑,有本馆、附属房屋与职员住宅等设施。
居留地时代为了经商需求,设有许多旅馆与银行的代理机关。1898年在林格等外国商人投
资下,于南山手海岸成立近代长崎最豪华的旅馆“ナガサキ・ホテル”,装潢设施都是顶
级讲究,象征当时贸易时代的繁荣。早在幕末设于香港的上海银行便在长崎设立代理机构
,1892年升格为长崎分店,1904年完成3层的豪华大楼。上述旅馆与银行都在二次大战前
结束营业,不过银行建筑仍留存今日。
居留地也是基督教教会教育的重要场所。1864年大浦天主堂成立后,于1875年在天主堂旁
边设立“罗典神学校”,另外1878年在圣公会在出岛境内设立“出岛神学校”。1891年天
主教耶稣会在南山手设立“圣心女学校”,隔年同样属于天主教的玛丽亚会设立专收男生
的“海星中学校”,之后移转至东山手,也就是现在的海星中学校与高校。1879年卫理公
会在东山手设立“活水女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活水女子大学,1881年设立“英和学校”
,也就是现在的镇西学院大学(战后移转至谏草市)。
居留地也留下了部分社交与饮食文化的遗产。1861年设立的“ナガサキ・クラブ”,是当
时外国绅士的社交场所,1881年在南山手完成2层楼的洋风建筑。1899年居留地结束后,
为了让长崎外国人与日本人有社交的空间,同年由英国商人哥拉巴(グラバー)的儿子仓场
富三郎等人成立“长崎内外俱乐部”,并在1903年在出岛完成至今留存的洋风建筑。幕府
末期在荷兰出岛商馆工作的草野丈吉,利用他的西洋料理经验,于1865年成立“自由亭”
,生意极为兴隆,1878年在长崎市内开立全新店面,该建筑目前在哥拉巴园(グラバー园)
内。
居留地制度在1899年废止,但不代表外国人会因此离开,毕竟他们是因经营贸易而居留此
地。但随者长崎在贸易地位持续下降,到了昭和时期长崎西方人士已大幅减少,也使上述
的银行与旅馆等设施相继关闭。二战使得长崎外国人相继离开甚至遭到遣返,代表居留地
社会的结束。
造船事业与长崎事件
造船事业是近代长崎的主要事业之一,而以三菱财阀旗下的长崎造船所为主导力量。长崎
造船所最早是1868年由哥拉巴所创业的“小菅修船场”,之后在明治政府的主导下于1871
年创立,招募英国的技师前来指导,1883年所制作的“小菅丸”是日本史上最大的木造汽
船,但后来却面临赤字下经营困难,而于隔年转卖给三菱。
三菱的创办人岩崎弥太郎是土佐出身,曾经在土佐藩在长崎的商会任职,1873年成立三菱
商会,在日本侵台与西南战争时曾协助政府安排军事输送,从此获得政府的极大信任,后
来以海运为核心,成为日本近代大型财阀之一。
1884年三菱接收政府的长崎造船所,靠者政府的补助与外国的技术支援下,成为近代日本
代表的造船基地之一。1887年首艘钢制汽船“夕颜丸”完工,之后持续获得欧美的造船技
术与机械,1909年完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型起重机,从此以制造大型船只为主。现存的造
船所史料馆,前身是建于1898年的“木型场”,是木制铸造模型的工厂。
1908年所完成的“天洋丸”,是日本首次自制的豪华大型客船,之后陆续建造以“太平洋
的女王”美称的“浅间丸”、“新田丸”等客船。大正时期开始建造军舰,初期作品包含
1915年所完成的“雾岛”,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巡洋战舰,后来也参加珍珠港事件等太平
洋重要战役,其他作品包含“日向”、“土佐”等。
1886年长崎造船所发生“长崎事件”这中日外交事件。该年8月清廷自强运动而培养的北
洋舰队,为了修理船只与补给煤炭而前往长崎造船所。在停泊期间中国水兵上岸至长崎,
在市内饮酒作乐,并有非礼女性等暴力行为,有几位被警察逮捕,后来在长崎当局与中国
领事馆协议下,要求清廷舰队水兵不得再上岸。但几天后约有3百位中国水兵再度上岸,
并持棍棒殴打警察,警察与长崎市民也反击水兵,双方后来都连刀剑都用上,最后这场在
长崎市的大乱斗不论是中日双方都有死伤。
该事件之后在日本外相井上馨与清廷驻日公使徐承祖的协商之下,双方各自赔偿抚卹金并
处分相关人员而结束。由于该事件凸显中日双方的不信任,1891与1892年北洋舰队再度进
入长崎时,长崎当局曾对避免再发生类此事件提出警告。这两次北洋舰队在长崎开放市民
上舰参观,传闻日本借此得知该舰队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后来成为1894年中日战争该舰队
败北的原因之一。
长崎造船所不仅是近代日本造船事业的重镇,从起重机、木型场、码头等设施,到所长住
宅“占胜阁”都被列为世界遗产来看,也是日本造船产业史的见证。1920年长崎造船所拥
有超过1万8千多名员工,包含家人后相当于长崎人口的三分之一,加上下述周边的煤矿产
业,三菱成为近代长崎的重要产业之一。随者中日战争爆发,该所便以战舰为制造主力,
也因此使长崎不幸成为1945年原子弹攻击的目标。
煤矿产业的发展
人类使用煤矿的历史甚早,但并不普遍,开采技术也较差,直到工业革命时炼钢等工业被
大量使用,也是船只与火车的动力来源,开采量与技术也有飞跃性的成长。江户时期长崎
周边海岛便有发现煤矿,但仅少量开采,近代随者煤矿成为重要能源,长崎不但成为日本
煤矿的重要产地,也是近代最重要的输出品,直到1960年代能源主力被石油取代为止。
长崎周边的煤矿包含高岛、池岛、端岛、香烧、伊王岛煤矿等,其中前三者较为有名。高
岛是在1868年由哥拉巴与佐贺藩合作探采煤矿,是西方机械技术开采日本煤矿之始,1881
年后转由三菱经营,之后持续开采直到1986年才结束,是日本开采时间最长的煤矿。
池岛煤矿于1901年由松岛产业株式会社开采,曾经使用最先进的深海采矿技术,由于煤炭
品质优良,因此直到1980年代后其他煤矿陆续关闭后还持续开采,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于
2001年结束,是九州最后一个关闭的煤矿。不同于下述的端岛,现在高岛与池岛煤矿都留
有许多可参观的煤矿遗迹设施。
说到长崎的近代煤矿史,俗称“军舰岛”的端岛毫无疑问为其代表。端岛早在江户时代就
被发现有煤矿,但直到明治初期仅是小规模的开采。1890年出售给三菱财阀之后,靠者近
代的采矿技术,优质煤矿的产量快速上升,成为近代日本最重要的煤矿之一。
为了要在端岛这小岛上容纳大量的煤矿就业人口与家属,除了不断填土扩建成今天有如军
舰的形状外,岛上纷纷开始建造高楼,1916年第一栋钢筋混拟土的大楼完工,成为日本第
一个高楼集合住宅,之后高楼在端岛煤矿历史中有如芦笋般不断拔起,端岛被改造成海上
的堡垒一般,“军舰岛”之称由此而来。
端岛的煤矿使得岛上就业人口大增,明治后期三菱将强制性、非人道的“纳屋制度”废除
之后,矿坑员工全由三菱直接雇用,虽然福利不差,但在暗无天日的矿坑工作毕竟危险不
小,近现代便曾出现多次事故造成死伤。战争期间三菱引进韩国劳动者从事矿工中最危险
的工作,后期甚至将中国战俘前来强制劳动,这些人留下的纪录成为端岛的负面历史遗产

战后初期端岛的矿业依然兴盛,1960年有5,267人成为史上最多,人口密度是东京区部的9
倍。1960年代起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后,端岛煤矿开始减产,人口也在高峰期后就迅速减少
。1970年决定逐步关闭端岛矿坑,至1974年完全关闭,最后一批端岛住民也立即离开,从
此成为无人岛。近年端岛被列为世界遗产,“军舰岛”立即成为观光热门景点,即使岛上
设施都已毁坏而禁止进入,但仍可由过去影片与现在外观,来想像端岛的煤矿黄金岁月。
(下篇待续)
本篇参考书籍文献
长崎市史编さん委员会,《新长崎市史 第三卷近代编》(长崎市:长崎市,2012年)。
长崎市史编さん委员会,《“新长崎市史”普及版》(长崎市:株式会社长崎新闻社,
2016年)。
横山宏章,《长崎が出会った近代中国》(福冈市:海鸟社,2006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