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京都枫火【二五】宝筐院

楼主: polesirius (ff)   2016-12-23 11:51:02
~※ 宝筐院 ※~
图文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sirius99/blog/476053394
该称之为命中的注定吗?原本是没打算走访“厌离庵”的,谁知一个机缘凑
巧的相遇,便让我如着魔般转身行入,还被里头枫景诱著待了好一会儿,但这么
一来,下午的时间运用便陷入危机了,毕竟离太阳下山仅约莫三个小时,我却尚
有“宝筐院”及“天龙寺”要走,于是赶紧快马加鞭,在街巷里飞速穿行。
可是再怎么心无旁鹜,当古朴簷门在路口展立,背处几道棱线揭现了广伟堂
殿的一隅,也不可能视而不见,趋前读了一旁的立板,原来是“清凉寺”的侧门
。这隶属于“净土宗”的寺庙与中国“五台山”的同名者颇有渊源,但令我在门
口不由自主犹疑起来的,是据说里头也有些枫景,而且免门票。所以尽管已没什
么分心的本钱,还是又走了进去,想着不过是印证一下,两三分钟的工夫而已。
穿过门,发觉在外瞥见的广殿其实就是“本堂”,若缴些拜观费,除了能探
访堂后的“书院”,还可见到特别公开的本尊“释迦如来”。但这时的我想着这
些根本不切实际,时间紧迫,顶多只能在殿前端赏飞簷折转的姿态,以及斗栱缀
连出的纹边。
转过身,广场有座风格类似的古陈钟楼,稍远一点,是座“多宝塔”,它上
圆下方,簇叠椼架形成的繁丽在脊顶藉相轮延续,环圈相接地化作指天芒焰。然
建筑虽颇有可看之处,特意绕进来图的还是枫景啊,但让我不解的是,橙红的叶
色仅有广场两侧各自一抹,于这宽广院落里根本不成气候,传说中的枫林究竟在
哪?
我看着边角往林中隐去的支路,或许里头便藏着回游庭园植满枫树,但也只
能自叹无缘了。剩余可做的,仅是由“仁王门”穿出寺院时,让那双叠楼簷的巍
峨形姿烙印进脑海,感受其与松岩同峙的如岭意象。
穿过“清凉寺”往南转,没多久便让我发现“宝筐院”的外门。瓦簷下的门
面不大,栏栅还半掩著,若非特别调查过,只会在行经时,被墙后探出的红艳枫
枝吸引,多瞧几眼,完全不觉是个容人观访的寺院。然当买票走了进去,望见的
景色便让我愣停脚步,方才墙头展露的不过是烽火之始,它其实早已递传过叠岭
,烧得连绵。
铺着石板的小径由林间直划而入,引我步进,午后访过的“祇王寺”虽丽,
但黯淡天光使它显得幽阒,“厌离庵”的亮泽了些,却只孤傲一株适合坐望,然
“宝筐院”的枫色彷若无边无际,又留了阳光绽射的余裕,因此当迈步前行,周
遭是不断流转的幻彩,处处令人瞠目。
尽管枫苑看似占地广袤,但其实只是叶色过于炫惑,撩乱了视野,它仅为一
方小园林,以环径穿绕,屋阁也不多,醒目的便是立于侧处的“本堂”。这个地
方原为“白河天皇”的护国寺院所在,称为“善入寺”,有千年历史,而到了“
室町幕府”,“足利义诠”又在此广建伽蓝,重门间殿舍无数。
“足利义诠”这名字对大部分人比较陌生,但若提到之后的三代将军“足利
义满”,知晓的人便多了,毕竟名闻遐迩的“金阁寺”便是出自其手。可是对此
处而言,着手扩建使其兴盛的“足利义诠”自然较为重要,所以他去世后,子孙
依其院号,将这儿更名为“宝筐院”。只惜曾经规模宏大的寺园,在历经“应仁
之乱”、幕末废寺这类的浩劫后逐渐荒遗,直到近代才有幸获得再兴。
因此现刻在眼前的“本堂”自然非当年之物了,我立于阶下端看,其木色浅
柔,绽著青年时代的朝气,匀称姿身支著飞扬挑簷,昂首于林树团围间。脱鞋登
阶走了进去,属于“临济宗”的它,坛案敬的是“十一面千手观音”,不过在这
个时节,礼佛的气氛疏淡,堂阁成了亲民的憩殿,让游人在厅里廊口坐着歇腿,
静静端望屋外的无边枫色。
一方方推敞的拉门像特地开展的景窗,勾显出各样的橙碧相间,然每个窗口
都被早来的游人痴守着,难以等到轮替空档,因此我只能在廊下缓步绕着,虽不
得歇可是与景亲近些。在被圣婴气候侵袭的这个季年,不免俗仍有些枫叶忘了抹
上红妆,但它们反而突显盛装者的炽艳,也拉大了色阶,让院景斑斓。
走到“本堂”的侧处,这儿一转方才舞宴般的缤纷,空出一片砂石地。不知
是刻意任其被风拂乱,还是仅因未至迎客时节,院方并未扫理出禅流纹路,衬上
一旁叶凋形残的枝垂樱更显寂寥。所以当它披上粉柔羽纱会是怎样的模样呢?我
不禁在这儿编绘了良久。或许这也是种对世事的影射,荣枯之间、繁华落尽之际
,目光的聚焦与散去。
在“本堂”廊间伫望过后,我再次下至园径,继续行绕之旅,看簷殿在各个
角度被红叶缀点,望着石灯为茂林添加古意,也端视枫树的万千姿态。院的深处
人迹杳然,极度静谧,但枫舞依旧精彩,抬头仰望,它碎碎点点与如网细枒共画
著青空,放低了视线,垂搭的枫枝傲展巾袖华丽,鲜亮的星掌纹绘与焦褐落叶形
成强烈对比,宛如生死轮回间的互映。
转绕中,院林的边侧拓开了一方地,里头散聚著几座碑塔,看了看入口的牌
柱,是“小楠公”的首冢。“小楠公”指的是“楠木正行”,与父亲“楠木正成
”皆效命于流亡的“后醍醐天皇”。在那个被称为“南北朝”的时代,有被逼退
天皇所坚持的南朝,与“室町幕府”所在的北朝,但一如我们熟知的,是幕府势
力延续了下去,而“楠木正成”先因着皇令在劣势中壮烈战死,与“源义经”、
“真田幸村”同列日本三大悲剧英雄,继承遗志的“楠木正行”也于后败北自尽
身亡。
不知是否因着两方冲突的激烈,“楠木正行”身首不但分了家,还被葬在不
同地方,所以眼前墓园里仅有他的遗颅。而葬在此处其实挺具风险,毕竟这寺院
是对头“足利”家族所建,只因当时住持“黙庵禅师”与“楠木正行”交情颇深
,留了一方地让其身骨长眠,予以缅怀。值得感佩的是,“足利义诠”知晓了也
未恼怒,反而持着对手间的惺惺相惜,发愿身故后与他同葬比邻。
根据随门票附上的简介,一旁碑林下的确有着“足利义诠”遗身与之相伴。
而在这数百年的漫漫时光里,曾经的权势争斗、立场纠葛自然都成了过眼云烟,
余剩的只有深秋的绚烂,纵使叶色如血,亦不再怵目。
当这么想着,光烁间晃舞的枝影里仿佛便倚著两道飒爽身形,盔甲已卸,轻
衫飘扬。他们望着满园枫彩,会心地相视而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