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登戸研究所资料馆

楼主: moonfish (...)   2010-04-23 00:04:20
图很少的图文版:
http://blog.xuite.net/ymchien/blog/33177157
2010年4月7日起全面开放的“登戸研究所资料馆”,位于明治大学生田校区内,
展示地点为旧日本军研究机构的原址,
也是日本全国唯一一个利用军方研究机构作为博物馆的例子,
正式名称为“明治大学平和教育登戸研究所资料馆”。
众所皆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以往“军队vs.军队”的战争型态,
战争不再限于职业军人之间的打打杀杀,演变为不分军民一律会卷入的“総力戦”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收集情报资料、混淆敌方视听、动摇敌方民心、防范敌方渗透等,
包含防谍、谍报、谋略、宣传的“秘密戦”,已成为能否打赢战争的关键。
登戸研究所的成立,便是执行“秘密戦”作战的研究机构,
与陆军中野学校(间谍养成学校)、731部队(生化兵器研究/实验机构)的关系
更是相当密切。
登戸研究所成立的历史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世界各国外交主轴多为国际协调路线,
彼此协商缩小军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帝国不能无限制地扩充军备,
军部的新课题是“量→质”,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以及发展军队的近代化。
1919年军部发布“陆军科学研究所令”命令,
根据该命令,于戸山ヶ原(现新宿百人町)成立“陆军科学研究所”“陆军技术本部”,
目的为开发新式武器的基础研究;
其中“陆军科学研究所”,依研究内容区分为
第一部:物理研究,第二部:化学研究,第三部:化学兵器研究。
可以看出此时日本军部已经相当清楚,未来战争型态不再只是兵士与兵士之间的战斗,
需要发展高科技武器才有胜算。
1927年,“秘密戦资材研究室”成立,目的是开发“大量破壊兵器”,
也就是能短时间内杀害大量人民的新式武器,例如细菌兵器。
1931年満州事変(九一八事变),
事变的爆发是由関东军宪兵司令部与哈尔滨特务机关所执行的谋略战,
而在技术面提供协助的,便是这个“秘密戦资材研究室”,也就是登戸研究所的前身。
因为其研究内容与实验,违反国际法与人道立场,
战时登戸研究所的存在一直被视为最高机密,算是陆军研究机构中最特殊的单位。
身为研究开发“大量破壊兵器”的机构,
秘密戦资材研究室设立于戸山ヶ原这类人口集中的都心地区,并不合适,
因为若在实验时发生意外,便会波及附近多数民众,也很难掩人耳目,
因此需要一个人口稀少、范围广大的土地。
军部最后找到现明治大学生田校区附近的土地,当时是日本拓殖学校的校地,
军方接收校地后,1937年11月“陆军科学研究所‧登戸実験场”成立,
登戸研究所于是诞生。
隔年1938年2月,军部接着在九段下设立“后方勤务要员养成所”,
后改称“陆军中野学校”。
中日战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登戸研究所与陆军中野学校纷纷成立,
毋宁是培养执行“秘密戦”专业人员已成为参谋本部的燃眉之急。
1939年,登戸実験场升格为“登戸出张所”,
后来在1941年陆军技术本部的组织改编之下,独立为“第九研究所”,
加上関东军情报部(哈尔滨特务机关)与陆军中野学校,
执行秘密戦的三大专门机构,就此整备完毕。
登戸研究所的分科与编制
现明治大学生田校区的校区范围,占地约5万坪,
但在登戸研究所时代,占地比5万坪还大得多,
约现在生田校区的2倍多、11万坪左右。
当时,从正门进入登戸研究所,可以看到本部建筑物;
根据研究内容,区分为: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等区域,
部分建筑物甚至筑起高墙,以避免研究内容等情报外流。
第一科担任的是物理相关研究,
研究开发成果包括“风船爆弾”、“怪力光线”、通信器材、宣伝器材等。
第二科担任化学相关研究,例如潜入渗透敌国领导高层暗杀使用的毒药,
与生化武器─细菌兵器的开发;
另外,间谍任务用的小型相机、特殊墨水等,也是由第二科研究开发。
第三科建筑物分散于研究所的南北两侧,北侧是制纸工厂,南侧是印刷工厂,
任务是伪造大量中国纸币,以造成中国经济市场的混乱。
登戸研究所的前身、秘密戦资材研究室1927年成立时,只有数名研究人员,
其后规模不断扩展,1945年已达一千名左右编制。
除了军方一手栽培的技术官校外,
更从研究机构、民间企业网罗许多研究/技术人才(尤其是理科相关),
来担任登戸研究所的技师、技手。
除此之外,也需要大量雇员与职员,协助技师、技手进行研究;
这类雇员多以居住于町田、相模原等地区、也就是登戸研究所一带的居民为招收对象。
登戸研究所薪水不但比一般职种高出许多,在此工作更可免除兵役,
不会因为一张“赤纸”就被抓到战场打仗,因此相当受到该地区居民的欢迎。
想当然尔,这些雇员们并不清楚登戸研究所的任务,
也不能自由出入工作范围之外的区域,
与登戸研究所作业相关资讯的守秘义务更被严格要求。
↓登戸実験所时期的工员手帐,注意事项写着:“作业ノ秘密ヲ厳守スヘシ”
↓登戸研究所职员的身分证明
↓登戸研究所的全体像与历史
第一科
登戸研究所第一科以宣传‧谋略兵器与电波兵器的开发为主,
延揽著名学者博士八木秀次(电波技术,东京工业大学长)、
藤原咲平(气象学,中央気象台长)、
佐々木达治郎(航空物理学,航空研究所技师)、
真岛正市(物理学,东京大学教授)加入开发团队顾问;
但研究成果大多停留于开发阶段,没有进一步实用化。
第一科开发并实用化的武器中,以“风船爆弾”最著名。
这是1943年因应军部“ふ号作戦”计画而进行开发,类似热气球的设计,
从日本高度10,000m上空,二日二夜乘着偏西风一路飞向美国,
在美国陆地投掷爆弹、烧夷弹后,风船爆弾会自行爆炸、毁灭证据。
军部希望借由风船爆弾来进行美国本土攻击,使美国人民厌战,
来达成战争动员困难的目的。
根据统计,从日本上空放出的风船爆弾约有9千多个,实际抵达美国本土的约有1千个。
听起来很像小朋友的恶作剧玩意,但风船爆弾威力不容小觑,
也确实造成美国各山区发生火灾,以及美国牧师一家死亡等事件。
原先登戸研究所主导的计画是,风船爆弾搭载牛疫病毒,在美国各地散布病原体;
登戸研究所也确实从奉天的満鉄獣疫研究所里采取牛疫病毒,
制成“粉末病毒”的型态以利实用化,并于朝鲜総督府家畜卫生研究所实验成功。
但因病毒散布攻击方式违法国际法,日本军部担心美国采取生化武器的报复行动,
因此没有实际搭载。
风船爆弾的气球部分,是以和纸制作,并利用蒟蒻浆糊黏制;
当时军方全面征收蒟蒻,因此市场上完全买不到蒟蒻。
气球制作主要动员的是13-16岁女学生,为了赶在太平洋上空吹偏西风的季节前完成,
分成日夜两班,24小时作业不间断。
作业环境的恶劣就不用多说了,许多人深受低温冻伤与香港脚感染之苦;
甚至在晚班作业时,每人配给两颗药丸服用,
当局当初宣称为“栄养剤”,战后才确认其实是“覚醒剤”。
除气球本体之外,风船爆弾为了维持气球飞行高度,
搭载了气压计、砂囊等“高度维持装置”,
砂囊一个2.7kg,各风船爆弾共搭载28个砂囊。
另外,由于浮力限制,风船爆弾搭载兵器的重量不得超过35kg,
因此各气球搭载的武器为15kg的炸裂弹(对人攻击用)、与5kg的烧夷弹4发。
↓风船爆弾缩小模型,实际气球本体直径达10m
风船爆弾原理如下:
1.地面放球时,气球容积约为60%
2.气球上升时,随着高度升高,气压降低,气球因此膨胀
3.高度4,500m左右,气球容积膨胀达100%
4.高度达5,000m时,开始释放气球内部的氢气
5.放球30分钟后,启动高度维持装置
6.高度达10,000m,停止释放氢气,随着气流向东飞行
7.夜间温度降低,气球收缩,此时投下砂囊以减轻全体重量,恢复飞行高度
8.白天温度升高,气球高度随之上升
9.二日二夜后,投下烧夷弹与炸弹,启动自爆装置
除风船爆弾外,登戸研究所第一科所开发的武器包括:
电波兵器、气象兵器、宣传‧谍报兵器。
电波兵器便是利用电波杀人,例如“怪力电波”,利用强力超短波来攻击敌人,
实际对着近距离小动物实验的结果也是成功的,但最后并没有实用化。
气象兵器则是人工制造雷云,使敌方飞行中的飞机引擎停止,
也是停留于实验阶段,没有实用化。
宣传‧谍报兵器则是战争后期第一科的主要研究开发方向,
与风船爆弾的重要性并驾齐驱。
第二科
第二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方面:生化武器、毒物与间谍用器材。
研究人员包括各专业分野的精英人才,
也派遣不少研究员到民间企业或研究所进行指导或交流研究;
研究人员之下的工员,多是征求19-23岁左右青年,
因为工作内容危险性高,薪水收入也相对不错。
第二科研究涉及人体实验,相关机密文书几乎都在日本败战时全数烧废处理。
其研究功绩与贡献甚大,曾获得陆军大臣东条英机表扬“陆军技术有功章”;
第二科利用此次表扬奖金,在登戸研究所内建设神社、动物慰霊碑,
现明治大学生田校区内依然可见。
为开发细菌兵器所需,第二科购入大量病原菌,
包含对植物用细菌、对动物用细菌、土壤破坏菌等;
开发毒物时,毒液来源之一的毒蛇,不少是从台湾获取。
如何在短时间繁殖这些微生物、细菌,以制造大量杀戮兵器,
是第二科最大的任务。
细菌兵器的研究与开发,能让敌人由于对未知细菌的恐惧感,
而丧失与日军交战的欲望,不战而降,便是登戸研究所第二科的研究目标。
例如911事件后人人闻之色变的“炭疽菌”,当时第二科已着手进行研究;
越战时被广泛使用的“枯叶剤”,也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战后美国为了继承第二科的研究成果,选择不追究相关人员的战争责任,
因此没有任何人遭到战犯法庭的起诉。
当时登戸研究所内饲养许多猪只,猪舍分为“健康”“検定”“疫”三区域,
应该是第二科生体实验的研究对象,也难怪第二科要为这些牺牲的动物盖慰霊碑。
在中国东北地区,731部队抓人来进行实验的事实,就更不用多说了;
许多研究者起初不愿进行人体实验,但在实际执行后,逐渐忘掉罪恶感,
反而成为一种兴趣。
登戸研究所第二科所开发的化学兵器当中,非常知名的是“青酸ニトリル”。
与“青酸カリ”(氰酸钾)不同的是,“青酸ニトリル”服用后不会马上死亡,
下毒者能在周遭毫不知情之下逃之夭夭,以争取时间。
战后1948年,东京帝国银行某支店发生骇人听闻的“帝银事件”,
嫌犯假借厚生省防疫人员,向银行职员说明附近发生痢疾集团感染,
有感染者来过银行,GHQ即将前来消毒,要求职员事先喝下预防药;
嫌犯让职员喝的便是“青酸ニトリル”,总共造成12人死亡。
因为毒物是战时登戸研究所开发的青酸ニトリル,
警方一开始便锁定登戸研究所第二科研究人员调查,
但最后调查结果是,所有研究人员均无作案的可能性。
后来北海道出身画家被认定为嫌犯,画家也在侦讯中向警方自白,
但内容可能是受警方刑求而做的不实自白,最后画家狱死,事件真相至今仍是迷团。
↓第二科科长山田桜著作‘化学兵器’
↓登戸研究所藏书‘细菌学雑志’,内容包含狂犬病、肠病毒菌等相关论文
第三科
第三科主要任务是伪造中国货币,
由受陆军中野学校训练的间谍人员,大量携带伪钞至中国境内流通,
以期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经济市场的混乱。
后来日本帝国接收香港后,更从当地接收到印制中国法币的凸版,
此后便利用真正的凸版来印刷伪钞。
不过当时中国因战乱纷扰,市场早已通货膨胀,
第三科制造的伪钞仅占中国市场流通货币总数极小部分,成果有限。
↓当时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
↓登戸研究所制造以假乱真的伪钞
看完资料馆的展示内容,接着来看现存于明治大学生田校区内的登戸研究所遗迹:
↓弥心神社...正常大学校区内看不到的一景
↓登戸研究所迹碑,在神社境内
↓弹药库...就这样放著让他杂草丛生,旁边也没有任何告示牌,唯一会靠近的只有流浪猫
↓5号栋:当时第三科在此印刷伪钞,现在也跟废墟没有两样,禁止进入
↓登戸研究所的消防栓...旁边也是没有任何指示标志,
我想就算经过这里100次,也很难发现其实这是历史建物
↓消防栓上面有星号,表示其为陆军所有
最后要偷渡的是,从调布市到神奈川生田校区,骑脚踏车行经多摩川沿岸的照片:
多摩川沿岸真是不错的地方,河堤沿岸种满樱花树,
甚至连路名都取为“桜堤通り”(桜=樱,堤=河堤,通り=路)...
今日才知有此赏樱圣地,饮恨不已阿!
作者: starbuckser0 (不应侷限于两条平行线内)   2010-04-23 21:01:00
推一下很特别的分享
作者: Pauillac (波仪亚克)   2010-04-26 23:29:00
这篇真的要大推一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