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上海 多伦路 民国上海文人故居聚集地

楼主: cheauwong (cheau)   2023-09-28 10:47:11
※ [本文转录自 China_Travel 看板 #1b5EZvgH ]
作者: cheauwong (cheau) 看板: China_Travel
标题: [心得] 上海 多伦路 民国上海文人故居聚集地
时间: Thu Sep 28 10:46:14 2023
图文网志版:https://sixteen-chateau.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25.html
位在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这长达550公尺的石板路,
因为曾经有许多名人与作家在此聚集及居住,如鲁迅、郭沫若、康有为等人而闻名,
除了文人作家外,在1949年以前,也是上海日本侨民的聚集地,
经过多年,当地的老房子仍保存地非常良好,加上其独特的人文背景,
因此在2001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特色文化街,2010年则升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这里最早是由一名叫窦乐安的英籍传教士买下这片土地,
因此这里的道路最早是被称为窦乐安路(Darroch Road),
知道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后,才改叫多伦路。
搭乘上海地铁3号在东宝兴站,出站后步行5-10分钟即可抵达,
刚踏入多伦路就可感受到这里仍保持着浓浓上世纪民国氛围。
夕拾钟楼,名称取之于鲁迅的文集《朝花夕拾》,
是一栋由花岗岩砌成的大楼,也是多伦路上的地标。
很喜欢多伦路一带的氛围,除了是石砖铺的道路外,
两旁也种植不少数目,走在这里瞬间马上觉得气温较周围低不少。
鸿德堂,是一座基督新教教堂,此建筑在1928年落成,融合了中国古典宫殿风格,
也是全上海唯一有融合中国建筑形式的教堂,非常特别。
这里许多建筑都是在上海民国时期,许多资本家创业发达后所建造的别墅,
随便一栋建筑都大有来头,其前屋主对中国近代史都有影响力,
门前都有竖立告示牌说明其历史,不少建筑现在还是都有人居住的。
许多老房子都改成茶楼、咖啡馆和画廊,更增添这里的文化气息。
餐厅数量也不少,不过来的时间不对,大部分餐厅都没营业。
在路上有经过一间风格跟其他建筑特别不一样,有着许多精细几何图腾的建筑,
当时经过也随意拍一拍,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是孔祥熙的故居,
也是上海少数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可能我从小都在伊斯兰国度成长的关系,
经过时只觉得建筑形式跟其他建筑不一样,没什么多留意。
因为伊斯兰教的教义不允许偶像崇拜,也严禁动物的图案出现,
故多采用几何跟花草作为建筑或各类物品的装饰,
小时候很常看见这种建筑形式,对于他们的装潢风格算是有一些了解,
但孔祥熙似乎也没任何伊斯兰的背景,不知为何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除了建筑外,这里随处都可见一些铜像装置,
不过自从高中毕业后,对于中国文学也没接触了,
许多文人也只知其名,以前上课所唸过的经典都忘光了,
看着这些铜像跟建筑,也没什么特别感觉。
连邮筒也特别有韵味
这里也有许多的古玩、裁缝店,凡事各项与文化产业能沾上边的行业,
在这短短的巷子内都可找到。
最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位于多伦路北段的上海传统石库门建筑,
建筑的下方的围墙,也有展示不少当地的老照片,还有多伦路名人的画像。
许多家户都在窗户外晾著刚清洗的衣服,虽然这里是上海知名景点,
周围都是已改建成嬉皮式咖啡馆和餐厅,但马路的另一边却是展现这种非常庶民风格的场
景,
大楼下的店家,还会有不少长者在里面聊天、嗑瓜子,住户骑着机车到处串门子,
真的很喜欢这种日常的风格。
同一条道路,两边却是不同的风格。
因为这里的腹地并不大,加上大部分建筑也入内参访,
游客除非对于买画,或者是有像找寻有一些古玩、古书的人,
一般在这里逛45分钟至1小时都差不多了。
离开多伦路一带,旁边的巷弄马上就呈现更市景的氛围,
刚刚所感受的文艺气息也荡然无存了。
在大陆,真的处处可以感受到共产党的影响力,
几乎每栋建筑、每条街道都可看到忠诚于党及国家的各类精神标语。
又回到地铁3号线了,在上海的几天,发现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号线了,
虽然车站站体较为破旧,但全线都没有地底路段,而且又行经上海中心地段,
在车上可以看到上海的天际线与建筑,搭乘交通的过程,也是个很好的观光体验。
经过这规模庞大,且停著多辆传统绿皮火车的机厂,
以前曾经想过要试试看搭火车从中国南部搭到北部,
亦或是东部沿海到西部的沙漠城市,但随着工作多年,
都很难让自己放超过1个礼拜的长假了,不知这个愿望是否有机会可以实现呢?
作者: Gtsdm0701 (小点)   2023-09-28 15:20: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