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游记] 偷走新加坡咖啡山坟场的故事

楼主: jones921245 (jones)   2018-08-13 22:59:57
※ [本文转录自 Singapore 看板 #1RSPoaQ8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Singapore
标题: [游记] 偷走咖啡山坟上那数不尽的的移民故事
时间: Mon Aug 13 22:58:38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t.cn/RDntyvt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追踪:http://t.cn/RmPbrSh
想要在新加坡来个暗黑观光嘛?那就看这篇到新加坡的咖啡山寻找坟墓吧!
[暗黑袭产 #新加坡咖啡山墓园 Bukit Brown Cemetery] 偷走咖啡山坟上那数不尽的的
移民故事 #武吉布朗 Bukit Brown /新加坡 Singapore
觉得新加坡系列的文章安排下来还满有连续性的,从中峇鲁的组屋,讲到荷兰村的组屋,也因为荷兰村那篇有提到客家墓园,这篇就顺势讲到新加坡的另一座墓园“咖啡山”(或称武吉布朗,Bukit Brown)。应该满多人怀疑地方贼为何会写墓园的“游记”,墓园应该不是个适合观光的地方吧,尤其鬼门才刚开耶!
事实上,墓园观光属“暗黑观光”的一种类型。在欧美国家,墓地观光的发展更为久远。最早被发展成当代观光类型的应该是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因为埋葬了许多名人,驱使崇拜者到拉雪兹寻找想看的名人坟。其他像是埋葬英国皇室与伟人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埋葬美国不少战争受难军人的阿灵顿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也都成为墓园观光的经典案例。
墓园X观光也引发了“以他人死亡赚钱”的道德性讨论出现,最近很有名的案例便是,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长眠的伦敦海格特(Highgate)墓园门票上涨的争议。除了衍伸出马克思对上资本化的讨论外,最根本的还是与死亡相关之地的资本化或商业化是否有道德上瑕疵的问题。
墓园观光在西方的脉络下,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反而被“公园化”了。它成为市民休闲的绿地,甚至可以在墓园跑步或野餐。另外一个角度则是观光“浪漫化”了墓园空间,西方墓园整齐、有秩序且有美学性的墓碑造型,在传播媒体的助长下,成为东方观光客到西方旅游会去朝圣的地方。
在亚洲,墓园观光的案例就比较少了,有也多是名人坟或皇室坟,像是韩国庆州大陵苑、台湾则有邓丽君墓园。在观光化下,这些坐拥好风水且装饰华丽的坟墓也维持着他们生前的“阶级”。至于生活中较常看到的平凡墓园,我们通常都敬而远之,基于尊敬或害怕的心里,除了扫墓以外,不敢踏进去一步。但在东南亚却有几个墓园成为公园的例子,除了之前介绍过的马六甲三宝山,今天则要介绍另一个案例:新加坡咖啡山。
马来文 Bukit 是山的意思,而布朗(Brown)则是以一名1840年左右来到新加坡的英国男子 George Henry Brown 命名。在被称为武吉布朗前,这座山被华人称为太原山。事实上,布朗当时是住在离咖啡山不远的快乐山(Mount Pleasant),贼满好奇为何会以他命名,也许当时武吉布朗也属于快乐山的范围吧!?而武吉布朗较知名的称呼则是“咖啡山”,命名缘由来蓻附近的快乐山栽植咖啡。1872年,福建商人王氏家族买下这块地作为农地及坟场,并由福建会馆管理这块土地而形成族群上的排他性。
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有大量的中国移民迁入新加坡后,亟须土地安葬逝去的亲人。英国殖民政府便于1922年开放咖啡山地区作为华人的墓园,以满足华人的丧葬需求,而这也使咖啡山墓园专属福建人的排他性被消除。因此,咖啡山墓园不同于上一篇所介绍的客家墓园,它是不分方言群或地缘的,而能找到潮州、广东人的坟墓。1973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关闭咖啡山墓园,不再允许设墓碑于此。
2011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兴建一条八车道的高速公路,连结MacRitchie Viaduct 与Adam Flyover 并穿越咖啡山墓园,咖啡山的一些坟墓已经受到影响被迁走。也因为高速公路和地铁站经过,基于土地开发效益最大化,剩余二百多公顷的墓区则计划开发为住宅区。目前,据估计约有五千多座坟墓受到影响。
有鉴于咖啡山所遇到的开发威胁,地方团体也组织了保存团体 “All Things Bukit Brown”,以文化袭产和自然生态的论述,加上整理园区、举办导览与讲座等活动,希望政府能重视这块墓园的重要。2014年,世界文化纪念物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也将咖啡山列入“世界文化纪念物守护计画”(World Monuments Watch)的观察名单中,更促使新加坡政府对保存团体的论述展开回应。
如果有留意新加坡环状线地铁,在加利谷(Caldecott)与植物园(Botanic Gardens)中间,应该有一站武吉布朗 (Bukit Brown),但却消失,正确来说没有运作。有一说是武吉布朗这边欠缺发展,毕竟墓园被成功保存下来,这里也很难开发。但从墓园观光的角度,却缺乏了易达性,使游客必须在植物园转公共汽车,再走很长又无遮荫的柏油路才能到达墓园所在的绿地中。
在快靠近墓园有两根石柱,这是保存抗争中被留下来的墓园大门遗迹。在旁边则有一间小庙,供奉的应该是保佑武吉布朗的土地公吧!?不过在南洋的脉络,也有可能是拿督公,还有待确认。
接下来就要带大家从一些蛛丝马迹看坟墓。新加坡国语其实是马来话,但公用语言是英语。秉持这种想法,那看到用英文记载的墓碑,好像也没什么不妥,但在咖啡山墓园中,刻英文的墓碑,实在是少数,这也代表当时海外华人仍强调自己作为华人的语言传统。
除了全英文的外,也有看到墓碑上刻中文,下面的石块则用英文做翻译的形式。 除了所刻文字的语言线索外,祖籍更表达了新加坡这个移民社会的多元,也反映了这些先贤的认同和大时代背景。在咖啡山墓园中,“金门”倒是满常被看到的。稍后会介绍占地最大的王三龙之墓,祖籍也是刻上金门。这其实反映了1860年代、1912-1929年及1937-1945年间,有大量金门人口到新加坡做苦力的历史事实。
据说咖啡山还曾找到两块上面刻有祖籍刻上“台湾”的坟墓,一块是昭和十八年台中州王添财的墓,贼满好奇这是何等的台湾认同啊!?可惜贼在咖啡山漫游时没看到。
右边图案这一块谢圆娘(Chia Wan Neo)的墓,石碑上年代为民国二十一年,代表这些清朝就下南洋的先祖,也都很清楚中国政局的变化。此外,也要留心墓碑与大自然合作下产生的奇妙变化,像这块石碑看似生锈的颜色,其实是橘色地衣与特殊石头材质作用下所呈现的色彩,这在墓园中满多的。
南洋华人坟墓另一在物质表现上的特色便是磁砖的运用,这受到了峇峇娘惹族群的影响,如果有参观过新马地区峇峇娘惹博物馆,就很清楚这如同斑兰蛋糕的鲜艳色彩。
左边的磁砖是采用粉压面砖,这种磁砖起源于欧洲,而后被英国人带到殖民地。但从欧洲运磁砖的费用不斐,日本也开始生产这种磁砖,常被峇峇娘惹人用于装饰家庭和坟墓。右边则采用大量生产的转印印花砖,据推测碑上的磁砖应该是一战前运抵新加坡。
这是林德义(Lim Teck Ghee)与其母杨淑懿(Yeo Im Neo)的墓。话说林氏家族是当时新马地区名声响亮的贸易家族,他们家族的故事还牵涉到马来西亚巴生谷的锡矿贸易,以及牵动与雪兰莪皇室在内战前后的关系。因此,从石碑中所记载的祖先名去做研究,也能够发现地方被遗忘的历史,或是关联到过去特殊的时代背景,像这里则是锡矿贸易史和马来西亚历史。
前面大概介绍了要如何从坟墓中的一些线索,找到点来进行联想与探讨。接下来,贼则是要介绍咖啡山墓园中,最具指标性的几座墓。
这座简洁中,但又带有可爱装饰的墓是新加坡第二大银行 华侨银行 创办人之一 陈延谦(Tan Ean Kiam)先生的墓,话说现在还有以他为名的基金会在奖助后代。此外,他也是“同盟会”的成员之一,并热衷在海外筹措经费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虽然在墓碑上刻有陈延谦与其妻子的叶焉娘,但焉娘并未刻上过世之日,文史工作者向其后代考证,也证实焉娘并未埋葬于此。墓上所刻的对联,虽表达了陈延谦作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但也暗示了新加坡作为他新家乡的心境: “同裘成一梦,安土好长眠;埋骨何须故里,盖棺便是吾庐”。
紧接着要介绍的墓是武吉布朗墓园中,占地最广的一座墓 王山龙(Ong Sam Leong)家族之墓。占地600平方公尺,大约有新加坡十间三房组屋的大小(这种单位听起来很可怕!)。
王山龙的墓刚好在墓园的最高点,坐拥了最好的风水位置,也可以想像王山龙家族的显赫。王山龙是峇峇娘惹人,在橡胶业、林业和制砖业都有杰出成绩,新加坡还有一条以他命名的Sam Leong 路。 不过王山龙祖籍在金门,其先祖下南洋做苦力,后代能有这么华丽的坟墓,也许在新加坡真的有受到好风水庇荫。
根据风水,墓碑后方以花岗岩建筑的半月型造型能将气集中在此,进而带来好运。此外,这坟墓的雕刻是以“二十四孝”的故事作为主题。这墓其实有满多进的,也各自安排护卫者守护。在最前面的是锡克教的守卫,这在下一个坟墓案例中也会出现,至于为什么是锡克教就等等再谈。
但相较于下一个坟墓的锡克教守卫,王山龙墓的守卫看起来较年长,这可从以下几个特征看出,包括下垂的肩膀、还有较长的胡子,以及非身着军事服装。对于守卫来说,年轻不见得是好事,老守卫代表的是对一个家族的忠诚以及他纯熟的守卫经验。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被这座坟墓旁边那两座卫兵吸引进来看这篇文章的。这座装饰精彩且极富特色的坟墓是中医周玉龙(Chew Geok Leong)先生的坟墓,他在袁世凯称帝的时期移民至新加坡,并在芽笼开设中医诊所。
周玉龙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彩绘的持枪卫兵,从他们的衣着以及头巾来看是锡克教徒。若看仔细一点,锡克教卫兵下方还有一只狗,真可说是戒备森严啊!锡克教卫兵(称呼为孟加里 Bangkali)反映了新加坡在英国殖民下的社会分工。当时英国政府进行殖民地的“人力资源再分配”,从印度旁遮普等地引进锡克教作为军警人员,以维护社会秩序,这也是为何周玉龙在生前会选择由席克教徒护卫他的坟墓。
很贼的,贼不把精彩的坟墓放最后。也许多数人来咖啡山寻找坟墓,都是要找前几个比较指标性的坟墓,而忽略了其实整个园区有上万多座坟。有些人可能生前打拼,运气好成为有钱人,而有较精采的坟墓,在往生后也成为吸引人朝圣的特质,这似乎延续了生前的不平等。事实上,咖啡山作为公共目的,其实占多数的都是底层阶级的墓碑,就像照片这一区。
在英国殖民政府于1913年所制定的“市政条例”中,将墓园分成一般与贫民,前者需要收取50元的土地费和15元的葬礼费;后者则基于社会福利的精神,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咖啡山墓园也被划分为好几块去归类往生者。当然,贫民区的风水比较差,甚至他们位于咖啡山地势最低的地方,尸体更容易泡水、潮湿。二战时,有许多无名的尸体也被埋葬于此,更加深这里的“无名性”。
在贫民的墓区内,会看到几座用水泥加以覆蓋的坟墓。这在咖啡山的墓园中是相当特殊的坟墓造型,文献中指出似乎有人曾经在厦门看过这种造型的坟墓。有人推测这里面埋葬的可能在当时被认为不吉利的人,或是深受传染病的人,因而需要用水泥覆蓋著,以免传染他人。对贼来说,他们可能是贫民墓区内最值得同情的人,还是告诉大家一下。
咖啡山长期以来作为墓园空间,除了来打扫的人之外,并不会有人想刻意经过这里,也使咖啡山有着不受外界打扰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这座新加坡难得的绿地,也成为当时保存团体阻挡开发的论述之一。在咖啡山,有生态专家发现了94种鸟类,其中有15种可是濒临绝种。而有许多迁徙性的生物,也将咖啡山当作中继站。若咖啡山的生态被破坏,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而这绿意环绕的墓园空间,让贼寻找墓的几个小时不会觉得累,甚至很难得在新加坡呼吸道这么干净的空气。不过,如果能多加座椅会更好,坐在绿地上其实满怕会做到坟上。
经过几年在咖啡山的活动,咖啡山墓园的观光已完整且有系统,包括对墓碑的纪录和调查,以及解说牌的设置,甚至推出了不需导览的“线上自主导览”,让人参访时能配合著导览的PDF档,进行一趟约三小时的墓碑之旅。当然,一次自主导览不可能看完数万座墓碑,但他们所精挑细选的二十五个点,绝对能让游人从墓碑窥探新加坡的不同尺度的历史。
相较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墓区的保存,有一部分是基于保卫“族群袭产”的心态。台湾虽然也一直有迁葬的议题,反应却没有新马两地这么大。也或许保存团体应该更系统化的设计出一套“墓园观光”的模式,将墓园升级成可亲近的袭产或自然绿地,让民众能够破除恐惧,走进墓园了解坟墓的趣味,或许会更让人接受吧!不过,咖啡山虽然在保存团体努力下,逼使政府将对墓园的伤害降到最小,但最近又传出新加坡正在兴建的铁汤申-东海岸(Thomson-East Coast MRT Line )的工程致使几块墓碑遭受损害。新加坡的墓园观光也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