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Singapore 看板 #1RORsKbO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Singapore
标题: [游记] 偷走新加坡中峇鲁文青时代前的组屋记忆
时间: Wed Aug 1 22:02:54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贼,欢迎大家,喜欢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图文网志版:https://reurl.cc/0zVVx
可以顺便偷走贼的脸书按赞,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中峇鲁(Tiong Bahru)这地方可说是近年观光客,特别是亚洲地区所谓的文青最爱去的旅游点。虽然离捷运站有10分钟脚程的距离,但中峇鲁以其整齐划一的街局空间格局,再加上这些新加坡二战前/后所见组屋具有的时代风格,让许多独立书店、咖啡厅趋之若鹜,纷纷到中峇鲁开店。不过让中峇鲁显得更具趣味的,除了那些文青店家外,当然是组屋的特殊建筑造型,那就让贼带你偷走中峇鲁的在文青时代前的建筑故事吧!
中峇鲁这个地区曾经是坟场,从中峇鲁这个地名就可略知一二,Tiong 是闽南语“结束”的意思,代表着死亡;而Bahru则是马来文“新”的意思。既然是新墓地,那一定有旧墓区,旧墓区就在现在的新加坡医院那里。1882年,原先的旧墓区被整治,并建立新加坡医院,那邻近的中峇鲁低洼地,当然也是英国殖民政府接下来要治理的地区。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HDB)的前身,殖民时期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SIT)便开始迁移这些旧墓区的坟墓,最后一批坟墓被迁移是在1930年代。但因为新加坡在30年代的经济衰退,一开始兴建这些组屋是有困难的,后来还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买卖,入住的也多是中产阶级的华人。
甚至在50年代,有一些富裕的华人商人,用中峇鲁许多的公寓来安置他们的情妇。因此,中峇鲁又被称为“二奶村”。但这至少证明了,中峇鲁在50年代开始,就是一座适合居住又方便的地区。除了有优良的居住空间外,还有市场提供日常生活需求。中峇鲁的故事,就让贼从中峇鲁市场这座社区中心开始吧!
以华人最爱的红色作为招牌字体颜色的中峇鲁市场,鲜艳的格外引人注目。原型的市场入口建筑也让人印象深刻,好像满多东南亚市场都是圆形(像金边、芽庄等)。中峇鲁市场作为中峇鲁地区地标型建筑,市场的记忆当然也是中峇鲁不能忽视的部分。1945年时,在忠坡路(Tiong Poh Rd)上的两间店屋,转型为一座湿货市场,逐渐吸引更多摊贩在此聚集做生意。
但两间店屋的空间不足以容纳这么多摊贩,许多摊贩开始在湿货市场外围,沿着忠坡路摆摊。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摊贩们决定搬迁至成保路(Seng Poh Road)上较大空间营运。1950年,政府决定在现在中峇鲁市场的位置,兴建一座市场建筑来容纳这些摊贩,那时的市场称为成保市场(Seng Poh Market)。那时的市场是木造结构,再加上以锌为材质的屋顶。
直到2004年市场重建之前,成保市场的木造结构,除了屋顶有翻修过外,都没有特别变动过。在整修期间,摊贩暂时移到附近的金榜路(Kim Pong Road)。经过二年的重建,新市场于2006年5月正式开幕剑客,并改名为中峇鲁市场(Tiong Bahru Market)。除了市场建筑本体外,还设计了中庭的绿意空间,让购买者不会感到市场的拥挤与烦闷,反而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市场购物空间。
市场设计一楼为湿货与干货市场,二楼则是新马地区常见的美食中心。美食中心除了当地民众前来觅食外,也有许多观光客会来这里享用新加坡各种美食。对于台湾游人而言,中峇鲁市场也因为综艺玩很大曾在这里出外景过,打开了在台湾的知名度。一些有名的摊位都需要排队,卤面、水粿、鱼圆面酿豆腐都算是中峇鲁美食中心的必排美食。不过贼没有吃过就不细讲了,毕竟我在新加坡读书时,可是餐餐都在省钱啊!
大部分的人应该都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多元社会,但仍是以华人为主。在新加坡许多华人社区都能看到一些华人的文化,中峇鲁成保路的转角,曾经有一座葫芦庙(Hu Lu Miao )。这座建于1918年的庙宇因其葫芦造型的香炉而取名,可惜在2006年这块土地被卖给Nostalgia Hotel 。
在葫芦庙旁边曾经有一座受欢迎的宠物鸟店,这也反映了华人的养鸟文化。中峇鲁这地区也曾因有大量的鸟舍闻名,在成保路的几个彩绘壁画中,有一个就是与这里曾经鸟文化有关,描绘了居民与鸟相伴的过去记忆。
可惜2006年这块土地被卖给现在公园旁边的Nostalgia Hotel 与宠物鸟店一同被拆除。现在在饭店旁的一小块土地上,兴建一座小公园,在一棵老树上架了挂著不同编号的黄色铁架,作为这里曾为鸟园的意象。
还没有介绍过新加坡的宗教与庙宇,新加坡虽然是多元社会,但仍以华人居多,大部分的华人社区都能看到佛道教庙宇。在中峇鲁这座社区,有一间比中峇鲁那些被列为文化袭产的组屋更老的庙宇,而且这座宫庙主座供奉了华人世界少见的神奇-齐天大圣。
齐天宫(Qi Tian Gong)创立于中峇鲁这里仍被称为“芋菜园”的1920年代,一开始是间茅草屋,座落在忠坡路附近的菜园内。1938年,齐天宫搬迁至行云街(Eng Hoon Street),并在1992年开始进行翻新。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七日左右,为了齐天大圣诞辰,齐天宫会举办庆典。在举办庆典的那几天,会看到许多民众蜂拥至齐天宫前朝圣,等待庙方带着孙悟空的圣驾出现并绕行中峇鲁社区。(看看日子也快到了,大家不妨准备新加坡之行!)
拜访完中峇鲁具有文化特色以及社区记忆的市场与庙宇后,就有进入中峇鲁最值得一观的组屋。中峇鲁组屋分成战前与战后两种不同风格,因为当时设计组屋的新加坡理工大学(SIT)建筑师们,所受到战前/后不同欧美建筑风格的影响,也反映在这些不同时代的组屋上。首先要谈的战前风格,则是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也因受到当时交通运输改革及时空压缩的影响,在建筑上也模仿了汽车、火车、飞机的流线型外观。
这类风格被称为流线型时尚 “Streamline Moderne”,元素包括了干净且弯曲的形状、长而简单的水平和垂直线、平屋顶,以及使用赛车条纹来模拟速度感和流线感。位于忠坡路(Tiong Poh Rd)的81、82组屋(参考上图)则是采用了飞机舱的外型突显线条感。此外,战前组屋建筑的另一大特色特点是阳台构造是使用砖块,让洁白的外观不至于无聊,而有色彩的点缀。
当然,对新加坡这个社区营造运作的满前面的国家,一座社区中心是需要的。而且早在英国殖民时期的1948年,政府就宣布兴建中峇鲁的社区中心的计画,当中还附设了一座露天电影院。1951年,位于有进街(Eu Chin Street)的一座避难防空洞,被改为今天的社区活动中心,也宣告了新加坡脱离了二战的记忆,开始进入和平时代。中峇鲁社区其实做了满多事情的,像是后巷的社区彩绘和社会福利等等。
在源全街(Guan Chuan Street)上的78号街区组屋有不同于其他组屋的设计,其建筑体是采用“马蹄形”的特殊设计。除了马蹄楼(Horseshoe Block)这个称呼外,它也可以用闽南语称为“五层楼”(Gor Lau),因为它是中峇鲁地区唯一一栋五层楼组屋。这栋组屋还有另外一项时代特征是公共住宅内第一栋设有防空洞的建筑。因为这栋建筑是在欧洲爆发战争时的1939年所建筑,为了回应暂时需求所兴建的地下楼层。
刚刚介绍了新加坡战前的组屋,接下来要介绍战后组屋建筑。在二战后的1948到1954年,新加坡理工大学在林烈街(Lim Liak Street)的几个街区建立了四层楼的组屋建筑。这些战后组屋深受属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之一的“国际风格”所影响,国际风格强调简单且几何的造型,以及少即是多的无装饰特色。建筑特征是以长方体为基本构成要素,有简洁纯净的墙面、平屋顶、简单的檐部处理以及宽敞的室内空间,给予建筑强调功能性的感觉。
然而,国际风格起源自欧洲,后流行于欧美。这些受国际风格影响的的新加坡建筑师当然要因新加坡天气制宜,尤其是终年闷热和突然的强暴雨等气候型态。因此,可以在组屋内看到以下特征:五脚基(这在新马地区店屋都很常见,类似于台湾的骑楼;设于建筑物外的“回旋楼梯”,这在组屋是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作为通道和防火设施。设在外面除了有通风的功效外,还有美学的设计考量。
“后巷”也是中峇鲁这些组屋有趣的地方,虽然功能可能跟台北市常见的老公寓一样,用于排水,但也多了夜间清洁废弃物的功能,所以新加坡这些后巷的宽度至少都有5公尺这么宽。这里的店屋另一个特征是厨房设于二楼,并且是加设于建筑体外,进而使烹调食物所冒出的油烟不会蔓延于室内,而能快速排出余屋外。2003,新加坡市区重建局(the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中峇鲁大部分的街区指定为袭产而须保存。
中峇鲁以其独特的氛围,以及被列为新加坡文化袭产的地位,吸引了艺文爱好者群聚,成为新加坡新兴的文青/创区,不过真正的文创小店其实没有很多,倒是有满多新潮咖啡厅。像上图这间中峇鲁面包店,则是由法国知名烘焙师 Gontran Cherrier 所开设,新加坡不愧是国际大城,但店里面的装潢仍带有南洋峇峇娘惹的风味,店家的招牌据说是可颂和柠檬塔,但这里消费依然不便宜,有预算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如果吃不起文青咖啡厅所卖的面包不要紧,贼这就推荐你一家便宜的家庭式面包店,位于中峇鲁路的(Tiong Bahru Rd)的Tiong Bahru Galicier Pastry。这是贼在参加中峇鲁导览时导览员所推荐的,据说是在地几十年的老店。来新加坡最常见的伴手礼 香兰蛋糕在这里也有卖,贼觉得满好吃的,香气也十足。如果不想考虑连锁香兰蛋糕店,可以考虑中峇鲁这家在地传统面包店喔!
在同一条街屋建筑还有一间面包店也是满有名,叫做源兴(Guan Hin)面包店。也是在地超过五十年的老店,贼去的时候没有开门,但看到窗户内的面包也令我食指大动,有吃的朋友记得告诉贼味道如何喔!
最后,既然这里是文青聚集地,贼则要推荐也是在同一条街屋建筑的独立唱片行 Curated records。这里收藏了二千多张唱片,包括许多经典的黑胶唱片,新加坡喜欢独立音乐的人不时都会来这里找碟。而且这里的唱片都是经过挑选与企划展出的,到这里就要抱持着聆听新音乐,也许会纯属意外的找到自己想要的音乐或尝试更多音乐的可能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