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ptic (无明)
2024-12-30 07:15:38标题: 卡特中心:美国前总统卡特逝世 享寿100岁
新闻来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2300009.aspx
中央社 综合华盛顿外电
美国前总统卡特创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卡特中心”宣布,卡特今天在乔治亚州平原镇家中
逝世,享寿100岁。
路透社报导,卡特的儿子詹姆斯.“奇普”.卡特(James "Chip" Carter)说:“我父
亲是英雄,不只对我而言,对所有相信和平、人权及无私奉献爱心的人来说亦复如此。一
众兄弟姊妹和我跟世上其他人共同分享父亲这些共同信念。”
“因为他让人团结一致的方式,世界就是我们家人。感谢各界坚持这些共同信念来纪念他
。”
路透社报导,曾经的花生农和乔治亚州长卡特(Jimmy Carter)被经济厄运和伊朗人质危
机毁掉连任之路,却致力斡旋以色列与埃及和平,后来并因投身人道主义工作而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
民主党籍的卡特在1976年大选中击败时任共和党总统福特(Gerald Ford),于1977年1月
至1981年1月担任总统。他1980年争取连任时,不敌共和党的雷根(Ronald Reagan)。
他是美国史上最长寿的前总统,就连他自己也承认卸任后赢得的崇隆声望超越在任期间。
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2023年2月宣布,时年98岁、与夫人罗莎琳(Rosalynn
Carter)居住平原镇(Plains)的卡特正在家中接受安宁照护,度过“剩余时间”。
罗莎琳于同年11月19日去世,享耆寿96岁。她是卡特在任时,以及卸任后一起投身全球人
道主义工作40年期间的最紧密顾问。
卡特于今年10月1日过100岁生日,成为美国历来唯一活到百岁高龄的卸任总统。
卡特中心今年稍早证实,他于10月16日“透过邮寄投下选票”方式提前选举总统。他曾在
满百岁前许下心愿,希望自己活得够久,将票投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Kamala
Harris)。(译者:何宏儒)
───────────────────────────────────────
美国前总统卡特逝世 生前成就美中建交、签署《台湾关系法》
https://www.voachinese.com/a/jimmy-carter-obituary/7104105.html
作者:孙承(美国之音)
华盛顿 —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美国时间星期日(12月29日)下午在乔治亚州普莱恩斯
(Plains)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他的儿子奇普·卡特(Chip Carter)证实了这位前总统于
下午3点45分左右去世的消息。卡特于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任内中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被认为是其白宫岁月中最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
卡特四年总统期间正逢内外危机不断,在美苏两国迅速滑向核战争的边缘之际,世界第二
大石油出口国伊朗1978年底又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油价随
即成倍上涨,罕见的“大通膨”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在内忧外患之下,他在1980
年的大选中以美国现代选举史上最大的压倒性劣势败给了雷根。在很多年里,他一直被说
成是史上政治最糟糕的总统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作为总统还是在野一介
平民,其历史性的贡献和伟大的人格都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
美中建交与《台湾关系法》
卡特的中国缘可以追溯到他的叔叔戈登和基督教传教士。戈登在美国海军服役期间曾在中
国驻扎过一段时间,期间常常给卡特寄一些明信片,此外,卡特在周日去教会的时候也会
听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故事。年幼的卡特在舅舅明信片上的中国风情和传教士的故事中形
成了对中国最初的印象。
成年后卡特自己也曾作为美国潜艇部队的水手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时在青岛驻扎了一段时
间。
卡特虽在总统任期内完成了美中建交,但他从没能抽出时间作为总统访华。离开白宫后他
当年访问了中国。此后,在2015年卡特因癌症病重之前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去中国。
几十年来,国际地缘政治历史上,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之一就是基辛格和尼克
森当年的中国之行。虽然两国建交或许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卡特入主白宫时这远非大局已
定,此时距基辛格秘密访华已长达近七年之久,在卡特入主白宫之前,两国几乎没有任何
即将建交的迹象。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是卡特之后的雷根曾一直对卡特与中国建交提出强烈批评。雷根跟
中国签有《八一七联合公报》,但随后又提出了对台湾的“六项保证”。为了强调雷根对
中国的强硬立场,不久前,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选择在加州的雷根总统图书馆会晤了台
湾总统蔡英文。
“差的太远,”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说,“尤其是中国。中国人一谈到中美关系
的话,就是口口声声、张口闭口都是基辛格1971年的秘密之旅啦,72年的尼克森的破冰之
旅,但是,他们搞了上海公报,但是并没有建交啊。
卡特上任后不久便做出决定,要在其任期内跨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完成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
为了确保不至惊动国会等方面的强烈反弹,导致功亏一篑,卡特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跟中
国当时实际上的领导人邓小平取得联系,甚至连国务院都被蒙在鼓里。
“由于国务院不可避免地泄密,除了直接从白宫收发之外,我从未允许过其他通信,”卡
特后来回忆说,“我和邓在12月中旬同时宣布,我们达成协议,1979年1月1日建交。
台湾问题今天是美中两国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当年亦然。当时双方在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上一直互不相让,卡特要中国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而中国则坚称这是内政,
毫无妥协的余地。此外,卡特坚持在关系正常化后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中国坚决反对。
这两个问题在最后的联合声明没有触及。
然而,联合声明中绕不过去的是美国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官方后来透露的文件显示,直到建交前的一晚,中国外交部英文司的办公室里还在灯
火通明,研究“承认”一词的中英文表述。
在中美建交公报中文中,有两处用到了“承认”这个词,一处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处是“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
,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美方英文版里是两个不同的单字,
recognize和acknowledges。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在和时任外交部高级翻译施燕华等
研究之后认定,“acknowledge”的第一个定义就是“承认”,跟“recognize”是一样的
。
尼克森总统的美方翻译傅立民(Charles Freeman)曾透露,当年基辛格和周恩来谈判的时
候双方也是僵在台湾问题上,最后美方选了一个“acknowledge”这个词,意思不过是我
们听到了你们说的了。傅立民说,当时周恩来对此完全心知肚明。
卡特总统延续了“acknowledge”一词,致使两国可以跨出这历史性的一步。
“在我们宣布(建交)两天后,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计划,”卡特在2009年说,
“这两个事件的影响在过去的30年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1月,在美中建交40周年之际,卡特在接受美国之音特约撰稿人格莱塔·范·萨斯
特伦的专访时说,“我认为我在白宫期间完成的最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成果就是…和中国的
外交关系正常化。
卡特的另一个贡献是《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这项立法无愧为美中、美
台关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石,为后来时至今日的一系列的美台关系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其中包括美台非官方关系、对台军售、出兵协防台湾、以及战略模糊等等。
《台湾关系法》在美国远高于中国推崇备至的三个公报,在相当程度上开创了美国以国会
立法的形式参与治理美中关系。
批评者长叹这为台湾问题留下了无穷的后患、遗害至今,支持者则乐见这一安排为美国处
理美中台关系留下了很大的回旋空间,也为亚洲赢得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以及在此基础
之上的繁荣发展。
被历史低估?
“美国政治记忆的不足之处在于实质政绩往往意义并不大。”《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爱
德华·卢斯(Edward Luce)不久前撰文说,历史屈待了卡特,如果持更加严肃的态度的话
,“吉米·卡特将因为为苏联的崩溃打下基础而得到肯定,罗纳德·里根则不会被奉为现
代圣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察家开始重新对卡特入主白宫期间的政绩作出新的评价,历史学家
乔纳森·阿尔特(Jonathan Alter)和凯·伯德(Kai Bird)都说,可能是美国“最被误解的
总统”。
除了与中国建交外,卡特也促成埃及和以色列达成的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戴维营协议,与
苏联达成的第一个真正规定裁减双方核武的限制核武条约。
在卡特之前,美国虽也重视人权议题,但卡特普遍被认为是第一位将人权议题纳入美国外
交政策核心内容之一的总统。
“美国没有发明人权。在一个非常真实的意义上,人权创造了美国。”他说。
卡特在白宫期间创立了教育部,在1977年8月签署了能源部组织法,创立了能源部。
曾几何时,坐飞机在美国是一件有点近似奢侈的旅行方式,美国商业航空的许多领域,如
票价、航线、时刻表、和航线经营权等等都由民用航空局(Civil Aeronautics Board ,
CAB)决定,卡特1978年签署的《航空放松管制法案》(又可意译为“放松运输航空经济监
管法案”),取消了绝大多数此类管制,彻底改变了美国民用航空的根本面貌,使搭飞机
旅行成为大众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卡特是如此地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以至他甚至在白宫屋顶上装上太阳能板。
医疗健康保险计划被奥巴马总统的重大政绩,然而,《局外人:吉米·卡特的未竟总统大
业》(The Outlier: The Unfinished Presidency of Jimmy Carter)一书的作者凯·伯德
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十年后,巴拉克奥巴马总统推出了一项全民健康保险法案与
卡特当年的法案如出一辙。
“我确实强烈地感觉到他被低估了。”美国非政府组织“理智美中政策委员会”
(Committee for a SANE US-China Policy)的共同主席迈克尔·克拉尔(Michael Klare)
对美国之音说。他说,卡特极不走运,当年天公不作美令美国未能成功营救出被伊朗扣押
的人质,而如果成功了,他可能就会再次当选。
不过另一方面,罗格斯大学历史与新闻学教授大卫‧格林伯格(David Greenberg)说,人
们必须承认,卡特的四年总统任期麻烦不断,公众舆论对他作为总统的政绩并不看好。
“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总统。”格林伯格对美国之音说。
1979年,卡特同意伊朗巴列维国王来美国看病,令其始料不及的是,这竟激发了伊朗大规
模的示威抗议,导致美国大使馆的几十人被扣押,这场德黑兰人质危机最终成为压垮总统
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
平原小镇
在内有通膨飙升、外有人道主义危机的双重打击之下,卡特以美国现代选举史上最大的压
倒性劣势败选。然而,对卡特来说,这意味着其人生使命的另一个新的起点。
“几天后,我将卸任这个办公室的正式职责——再次获得我们民主制度中唯一高于总统的
头衔,即公民这一荣誉。”卡特1981年1月在白宫发表离职演说时说。
在此后远离白宫的40多年的时间里,卡特以为全球和平、人道等等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完美地诠释了“公民”一词的非凡内涵,并因此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间,卡特出生在乔治亚一个名为普莱恩斯(Plains)、意为“
平原”的小镇。在广阔的天空之下,小镇一马平川,“下雨时,水不知道往哪里跑”,卡
特在《黎明前的曙光》(An Hour Before Daylight)书中说。
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在大萧条之前、期间和之后那段既黑暗又充满希望
的时期。卡特家境还算不错,但仍须从小跟家人日出而作、终日在农场上面朝土地背朝天
。家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一家人从未放弃对曙光的憧憬。
“从3月初到10月下旬,他几乎从不穿鞋,甚至上学的时候也不穿。”畅销历史学家乔纳
森·阿尔特(Jonathan Alter)在他的《其善之极:吉米·卡特一生》 (His Very Best)一
书中说。
家乡一望无际的大地和小镇安步当车的真璞民风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身为一个农场上的孩子,我最久久挥之不去的印象就是大地。”卡特在谈到家乡时说。
他自称对黏土有一种亲近、乃至一种“沉浸感”,而这“似乎是自然而永恒的”。
卡特中心的刘亚伟说,卡特是总统中最平易近人的一位。他说:”例如,他去中国时,坚
决不住总统套房,也不坐什么加长总统轿车。在国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都是坐
van (面包车),跟大家在一块儿。在飞机上, 每次搭Delta(达美航空)或是其他的
airline(航空公司)他肯定也是每次都跟所有的乘客都握一次手。
1977年,卡特在就职典礼中忽然意外地从座车中出来,步行在宾州大道上,从此开启了一
项非正式的传统。
离开白宫后,卡特在40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常常系上木工围裙,搬砖头、锯木头在世界
各地为流离失所的穷人免费修建房子。
他终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卡特学的是核子物理,曾就读于乔治亚西南学院和乔治亚理工
学院,并从美国海军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此后还继续就反应器技术和核物理学深造。卡特
曾说,他的教育背景使他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但他同时也有坚定的信仰,“我对创造整
个宇宙的上帝没有任何怀疑。”
当年在跟邓小平谈判时,卡特心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宗教自由,在他的请求下,邓小
平开放了宗教崇拜,但是拒绝让传教士重返中国。
“我只有一次生命,和一次机会令其有点意义...... ”卡特说。 “我的信仰要求我尽心
竭力,无论何时何地,尽我所能、竭我所长而有所作为。”
当官发财、有点权就腐败似乎是古今中外颠覆不破的铁律,卡特官至美国总统,但一生清
廉如水,离开白宫后一直住在平原小镇上他六十年代和结发之妻共同建造的一幢平房里,
这是卡特一生拥有的唯一的房产。
他在平原镇出生、成长,渡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回馈了小镇一个伟大的人格传奇。
镇上只有600来个居民。镇不在小,其名源自圣经中的“杜拉平原”。在旧约中,那是和
平与正义先知的诞生地,也是神圣的古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君王树立他伟大金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