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破空:美国高官访天津一波三折,背后发生了什么?美中僵局何时破
新闻来源: https://is.gd/z0fHlP
https://is.gd/jvJrTU
温迪-谢尔曼,摄于2014年日内瓦 c REUTERS - Denis Balibouse摄影
美中两国关系处于数十年来最低谷,民主党总统拜登上台,并未能为改善严重受损的两
国关系带来转机。相反,拜登在许多议题上与盟友携手,共同应对中国的做法和政策,更
凸显了美国外交所推行的“拜登策略”。7月19日,美国及其盟国共同指责中国开展“恶
意网络活动”,不仅损害美国的安全和利益,也威胁到其他多国的经济与国家安全。
不过,在对中国发出指责的同时,美国似乎并不打算放弃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原本没有将
中国列入行程的美国副国务卿的亚洲行,却在最后时刻做出变动:7月21日,美国国务院
宣布:副国务卿谢尔曼将于7月25日至26日访问中国。这是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对中国的
最高级别访问。如何评判中美两国目前的微妙关系?如何解读美国副国务卿到访中国的做
法?旅美政治评论家陈破空先生向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法广:首先请谈谈您如何评判中美两国目前的关系?
陈破空:中美两国仍然处于全面对抗、甚至新冷战的状况。最好的写照,就是双方都没有
互派大使,处于有外交关系、但没有大使的状况。因为去年10月份,美国大使布兰斯塔德
归国以后,美国就没有任命新的大使,而有一个临时代办。而临时代办也已经回国,又任
命了一个新的临时代办。看得出,拜登政府似乎在现阶段还无意任命正式的、新的大使。
而中国方面看到美国是这个姿态,也就召回了崔天凯。崔天凯虽然看上去,表面上是退休
,但退休之后,中共也没有派出新的大使。这就说明:美中台之间形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对
照,那就是:美中之间有外交关系,却没有互派大使,而是临时代办;但是,美台之间没
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却互动热络,而美国派出了新的驻台湾的代表,都是正式的。所以美
国的做法就做给了国际社会看,那就是:美台关系在提升,有实质性的外交关系;而美中
关系在恶化,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外交关系。美国跟中国之间似乎不需要外交,因为双方都
处于全面的对抗和冰冻状态。这个问题美国也可以把这个牌摊明了:就是责任在北京、在
中国。如果北京没有改弦易辙的话,美国也没有进行通常外交的必要。
法广:与其前任特朗普总统相比,拜登在对待中国的强硬立场上,似乎没有丝毫的改变。
针对新疆维吾尔族人问题以及香港的人权议题,拜登政府屡次加大对中国的制裁力度。华
盛顿打算通过这种做法传递怎样的信息?
陈破空: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外交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延续,尤其是对于中国。而在
不同的方面,各有强势。特朗普政府主要是在强调外贸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经济领域对中
共更强势。随后在其他领域、包括新疆、香港问题,增加了强势。而拜登政府,因为是民
主党政府,更强调人权。另外跟盟友有更多的联系。而整个世界、西方世界,对中共在香
港背弃“一国两制”、或者新疆的集中营倒行逆施、种族灭绝都深恶痛绝,所以这样的情
况下,拜登政府显示出在人权上,更加地对中国的不容忍政策。所以就新疆的问题、香港
的问题,不仅是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和法案,而拜登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强硬的举措
和制裁。所以只要中共在新疆问题上继续倒行逆施,在香港问题上继续追杀香港的民主派
的话,我想这几乎成了美中关系的一大障碍、最大的障碍之一。因为这样的情况,拜登政
府出于自己的施政理念、还有民意、还有国际社会广泛的民意,我想拜登政府在人权问题
上,对中共放松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所以如果说,中美关系要有所推进的话,只能在非
常边缘的领域去做一些文章。看上去,北京和中共并无意改变他的人权破坏政策,就对内
镇压的政策,他并无意改变,因为关系到他政权的存亡,所以从北京角度来讲,他要撬动
中美关系,看上去空间也非常小。
法广:与上一届政府有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善于召集盟友和合作伙伴,共同对抗中国。
不久前,美国和多个盟国、以及欧盟和北约共同指责中国在网络空间进行“恶意”活动的
行动就是最好的例证。您对此作何解读?
陈破空: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的盟友并没有丧失。但是不同的是:在特朗普时期,在一
些口头上、情绪上、美国跟欧洲的一些盟友发生了一些小小的摩擦;但是,到了拜登时期
,更强调跟盟友的关系,所以集中精力对付中国、共产中国。因此拜登到目前阶段,已经
完成了对盟友的联合、对欧洲、日本、韩国广泛的联合。另外,他又向北朝鲜和俄罗斯都
伸出了橄榄枝,也希望缓解跟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目的都是集中力量对付中共,并且把台
海的一些问题都纳入了跟盟国的范畴。这都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协调的
就是:美国跟同盟国同时发声。最近由于中国的网络攻击和黑客行动,美国不仅采取了司
法行动,也在这个领域跟盟国家加大了合作,因为中国的网攻,不只是针对美国、也针对
欧洲、也针对其他民主国家。因此这就形成了对民主国家的共同威胁。所以美国在这个时
候跟盟国共同发声,向中国发出了一个强势就是:在任何领域,美国都要跟盟国共同行动
。因为如果说,一战、二战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没有网络的话,那么现在面临新的美中对
抗,出现了互联网的形态、太空形态,在互联网的攻击、在太空领域的攻击,都可以视为
一种战争形式。如果有一天,美国把中共对美国的网络攻击、黑客行动,看做忍无可忍的
战争行为,那美国要以战争手段对中国予以还击和打击的话,那么联合盟国就非常重要。
所以拜登政府所做的事情,是先联合盟国、共同发声,让中共感觉到压力,那就是三军未
动、舆论先行。所以拜登政府针对中共就是一个严重的警告。
法广: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7月20日起开始对亚洲多国进行访问。美国国务院在谢尔曼动
身之后方才宣布增加中国行程。这种不同寻常的做法背后意味着什么?
陈破空: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是美国国务院的第2号人物。她访问亚洲是否包括中国,可
以说一波三折。最初的第1波,是行程中包括中国,到中国的天津;后来呢,取消了中国
之行。现在又增加了中国之行,是因为取决于中共和北京的态度。因为谢尔曼作为美国国
务院的第2号人物,她希望会谈的对象是中共外交部的二号人物,就是乐玉成,外交部副
部长,他也是下一任接任王毅、出任外长的热门人选。但是中共却故意想矮化美国,想在
国内制造宣传,表示美国有求于中方。而中方矮化美国的访问,想派出排名第5的副外长
谢锋跟谢尔曼会谈。所以美国得知这个情况之后,就取消了中国之行。只访问日本、韩国
和蒙古。当美国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中共内部显然形成了一些争议,外交系统和中共的高
层发生了争端,背后有一些商议。最后决定仍然不要失去这个跟美国对话的机会。因为上
次阿拉斯加对话已经失败。而杨洁篪邀请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中国受到了冷遇。布林肯
就用了一个简单的“谢谢”予以回拒。而杨洁篪追问说“谢谢”是不是意味着成行?布林
肯说:“谢谢”就是“谢谢”。实际上就是冷冷的拒绝了。所以杨洁篪讨了个没趣。中国
这次在研判时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因此就决定在天津,不管是谢锋还是乐玉成跟希尔曼会
谈。但是增加了外交部部长王毅到天津跟谢尔曼会谈。所以这不仅是没有降级、而且是升
级了对谢尔曼的接待。这样情况是中国方面服软了。所以美国就改变了计画,重新增加了
中国行程。但是美国的姿态很明确,拜登上台以来到目前为止,两个美国高官访问中国:
一个是气候特使克里,一个是副国务卿谢尔曼。但是都不去北京。这是一个政治姿态,不
能去北京。因为意味着双方没有改善政治关系,因此克里去访问是上海,这次谢尔曼安排
的行程是天津,故意跟北京保持了距离。这是美国做出的姿态。双方没有真正的改善和对
话。而在北京和中共没有任何诚意改变他目前的对内镇压、对外威胁的政策之前,美国不
会跟中共方面提升、或者改善任何实质性的关系。
法广:就目前情况看,美中两国近期内能否缓解双边关系?各自为改善关系的底线是什么
?
陈破空: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改善关系,根子还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一切问题的
制造者,不仅是美中贸易不平衡的制造者、也是抄袭、剽窃、盗版美国知识产权的制造者
,同时也是国际不安定的制造者。在中印边界造势、在南海惹是生非、在台海制造紧张和
威胁、在东海跟日本摩擦、以及这场大瘟疫、引发(蔓延)世界的大瘟疫,就来自于武汉
。中共不愿意配合国际社会,不愿意响应美国、甚至世界卫生组织号召,对这场大瘟疫进
行认真的调查,反过来还想帅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是问题制造者,而美国是问
题的解决者;中国是麻烦制造者,美国在解决麻烦。如果麻烦制造者不停止制造麻烦,问
题制造者不去主动的解决问题的话,美中关系根本得不到改善。所以拜登讲:在跟中国的
关系中,该对立的对立,该对抗的对抗,该斗争的斗争,而该合作的合作。但是合作的领
域非常有限。估计这次美国副国务卿去天津,跟中方的会谈,也就是谈谈气候方面、还有
朝鲜半岛的问题,以及要给中共施压,在大瘟疫方面展开合作,也就是说就大瘟疫的来源
的调查展开合作。但是预计王毅、或者乐玉成、或者谢锋跟美国方面的会谈,也就是照本
宣科、官话官话,没有多少实质感动性。因为现在外交大权已经不掌握在像王毅这样的资
深外交官的手上,而掌握在习近平、习家军手上。而他们是外教外行,而且实行强硬的这
种所谓“战狼外交”。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改善的空间很小。除非习近平本人改变
思维,也就是说中共的极左路线、强硬路线能够改弦易辙。这个取决于习近平本人,如果
习近平本人不改变他的强硬立场的话,王毅和外交官无能为力,而中美关系也不可能取得
任何实质性的改善。这就完全可能呈现当年美国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就是一场全新的
新冷战。美国跟中国之间的新冷战。但是美国和盟国和自由世界跟中国之间的新冷战。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