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菲律宾未完的马拉韦危机:战后4年却不敢认尸的家庭们?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1-06-17 11:17:35
标题: 菲律宾未完的马拉韦危机:战后4年却不敢认尸的家庭们?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5498933
2021/06/17 赖奕谕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05/31/1/12550479.jpg
示意图,图为2017年从马拉韦撤离的一个家庭。图/路透社
“民答那峨冲突4年后,那些回不了家的人们...”
2017年的5月中下旬,位处菲律宾南部民答那峨岛的马拉韦(Marawi)市开始了长达五个
月的武装冲突。伊斯兰恐怖组织马巫德集团(Maute group)与政府军在当时的交火,让
这个昔日熙来攘往的城市顿时成为废墟。居民或逃难至他地的亲友家避灾,或被暂时安置
于邻近的庇护住所。同年5月,菲国政府宣布将在南部的民答那峨全区实施戒严,管制范
围远超过小小的马拉韦市,引起菲国社会一片譁然。
为了要同时围堵该马巫德集团在马拉韦以外的成员,以及其他同样正虎视眈眈的恐怖组织
,政府不断延长该地区戒严的期限,最后从原先的60天一直拉长至2019年12月,才正式终
止了这个在菲律宾史上的第三个戒严令。
然而解严之后,灾民并没有什么喘息的机会。由于COVID-19的疫情在2020年上旬便已经蔓
延至该地区,使得地方政府很快地又再度实施宵禁、设立检查哨,并成立巡逻队,这些举
措皆与戒严期间政府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即便不少人诟病政府的作为,但政府在2019年初举办设立“邦萨摩洛”穆斯林自治区(
BARMM)的公投仍获得大多数民众支持,使其成功取代已经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的民答那峨
穆斯林自治区(ARMM)。当中,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做为过去十多年来菲国境内
势力最大的伊斯兰武装组织,在与政府于2014年所签订的和平协议基础上,接掌“邦萨摩
洛”过渡管理局(BTA)。除了阵线主席哈吉‧易卜拉欣就任首长之外,管理局其他80名
成员之中共有41位阵线代表。
这种收编叛乱份子为政府所用的举动并不是新的创举。菲国政府早在1990年代便与当时势
力庞大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签订和平协议,并于1996年设立民答那峨穆斯林自治
区。当时,虽然民答那峨的传统政治家族最初多半支持该自治区的成立,不过就在治理者
并未能持续与各据一方的不同氏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情况下,暴力与冲突事件仍层出不穷,
无法因此获取民心的自治区最后便显得名存实亡。
事隔多年,“自治区”是否能够解决民答那峨冲突的议题再度浮上台面。政府虽强调“邦
萨摩洛”穆斯林自治区给予地方的自治权限将会更为充裕,对此抱有存疑态度的人并不在
少数。
自治了,然后呢?
从International Alert Philippines所调查的数据来看(表1),“邦萨摩洛”穆斯林自
治区成立之后的冲突事件虽然已经较前几年减少,这些冲突却多半是阵线成员或是其所属
的氏族因土地争议等问题所造成,这样的倾向让人们对于自治区的这些新治理者有所疑虑。
再者,“邦萨摩洛”过渡管理局原订于2020年中旬举办自治区选举,这是该机构之所以存
在的主要目的。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选举不但没有在去年办成,当局甚至宣布将会延至
2025年再行办理,此举明显引起民众的不满情绪。他们忧心新的制度不仅无法解决国内伊
斯兰极端组织的问题,治理者本身可能也仍持续会是冲突的根源之一。
如果说暴力将继续笼罩在民答那峨的土地上,吞噬着他们向往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发展真
的会带来新的改变吗?
https://i.imgur.com/piUnR70.png
表1:邦萨摩洛地区冲突事件数量统计(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Alert Philippines)
难以辨识身份的遗体
暴力显然并不会因为自治区的成立便突然消失,而其后续所产生的效应也从来都不是在冲
突的当下就能够预见。
日前,隶属于菲国警方的犯罪实验室公开向民众呼吁,若有亲人在2017年的马拉韦恐怖攻
击事件中失踪,政府希望他们可以主动提供DNA样本做为比对用途。这是因为他们四年前
在马拉韦发现有470具无法辨识身份的遗体,不过截至目前为止,仅有124名家属主动前来
要求协寻,而他们最后也只成功找到4个人的真实身份,并将其遗体归还给家人。
事实上,造成辨识工作困难的原因,与马拉韦这座城市的历史脱离不了关联。做为民答那
峨北部规模最大的商贸城市,马拉韦除了是马拉瑙族人(Maranao)的主要聚居地,其多
元宗教及族裔的人口组成背景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保障,让曾是周遭省份人民在躲避武
装冲突的时候会选择的落脚处之一。像是1973年苏禄省霍洛市(Jolo)的恐怖攻击、摩洛
民族解放阵线于1973至1986年与政府军的交火,以及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在2000年前后所
挑起的战火,这些冲突都带着为数众多且流离失所的难民纷纷逃来马拉韦。
武装冲突最高峰的时候,马拉韦周边曾有过四个难民营,收容超过一万五千个家庭,更吸
引不少人道救援的国际组织在当地设立办公室。汇聚到马拉韦的难民实际上远比这个数字
还来得多,这是因为有不少人民是为了投靠亲友前来,他们顶多只在刚抵达马拉韦的前一
两周入住难民营。有些人会在亲友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时,才又再次短暂地入住难民营,
以换取生存所需的援助。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够在城市的周边看见那些或许早已被遗忘的难民营遗迹,不过不该忘
却的是那些因逃避烽火而来到马拉韦的人民。许多人凭借著氏族与亲友网络或在此流连忘
返,或因而落地生根,他们的生命历程与马拉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有很长一段
时间的日常景象。
正是因为如此,不难想像当马拉韦恐怖攻击事件发生之后,要追踪、辨识死亡及失踪人口
有多么困难。首先,当地人群的流动迁徙本来便属复杂,他们也不见得就是马拉韦或邻近
城镇的原居民。许多人在被迫迁离开之后,因为戒严及疫情的关系几乎无法自由的移动,
更不要想能够再次回到马拉韦这个昔日曾提供众多人民庇护的去处。
不敢辨识遗体的家属
此外,除了商贸枢纽以及是过去许多难民去处的特征,马拉韦这座城市浓厚的伊斯兰色彩
,同样是让警方这项工作显得艰难重重的因素。由于马拉瑙族是菲律宾境内人数最多的穆
斯林族群,马拉韦除了有民答那峨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之外,位处于该城市的民答那峨国立
大学(MSU)堪称是培育菲国穆斯林人才的重镇之一。
在2017年的恐怖攻击之前,许多民答那峨传统的政治氏族会特地将年轻人送往马拉韦读书
深造。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动荡不稳定,孩童在马拉韦的教育较不会有被迫中断的
可能。另一方面,马拉韦的清真寺与伊斯兰学校(madrasah)往往被视为是相当具有批判
意识的交流场所,不仅教育出传统领袖与政治人物,也同样提供了青年讨论改革及反抗的
空间。在这样的条件下,马拉韦便被某些人认为是养成伊斯兰极端主义份子的温床。
在过去这四年间请求警方协寻失踪亲友的案例中,便有人不但没有因此找到家人,随后更
被指控为亲伊斯兰国(ISIS)的恐怖份子。即便警方再三强调,蒐集DNA的工作并不是要
借此对生者展开身家背景的调查,像是这样的例子无疑再度触动了人民的敏感神经,他们
惧怕反而因此惹祸上身。
这个现象不只是影响到武装冲突期间的失踪人口议题而已,它更直接影响到人们决定是否
返家,甚至是重新建立家园的问题。
谁的自治?
对于许多四散于菲律宾各地的难民来说,马拉韦恐怖攻击事件之后的返家路途迢迢。由于
当地军警管制仍相当严明,有些人根本不敢再回到马拉韦。也有些尝试要回去的人,在财
源等条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短时间仍难以看见愿望成真的可能。
虽然菲国政府这些年来始终表示将有大笔预算投入至马拉韦的重建计画,同时还包括有外
国援助的支持,不过多半仍是以公有土地上的政府基础建设修缮为主。因为马拉韦与邻近
区域的土地私有产权比例高,即使也同样有部分提供民众入住的永久屋正在兴建中,政府
往往都是先与地主商借私有地进行工程,后续的规划更是并未明朗。
四年过去了,菲国政府仍不愿意针对失踪人口发给死亡证明,颠沛流离的人民也还正在为
了找寻自己的家而挣扎着。曾经有不少人认为有了自治区便能够迎来稳定平顺的未来,但
是在面对无法轻易摆脱的暴力遗绪时,或许真正重要的是要先问那是谁的“自治”,又是
什么样的“自治”?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