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澳洲抗中是件成本很大的事

楼主: kwei (光影)   2021-02-14 06:10:29
澳洲抗中是件成本很大的事
http://www.uzaobao.com/mon/keji/20210130/85701.html
孙培松
中国江苏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
近期媒体报导,中国增加了澳大利亚羊毛的进口配额。不久前,中国还曾派出直升机救援
澳洲的南极科考人员。这使外界感到,中澳关系出现了些许缓和的迹象。
在跟随美国与中国进行的斗争中,澳洲政府是川普对华政策最积极的践行者。他们不惜采
取一系列冒犯中国的行为,并对此表现出了足够的执著,持续强调中国的安全威胁,寻求
与中国脱钩,率先抵制华为产品,以极端化的人权观念批评中国香港、新疆事务,针对中
国提出疫情溯源问题。
澳洲已经为自己的行径付出了代价。中国对它实施了严厉的经济惩罚,去年下半年以来,
陆续抑制了澳洲葡萄酒、大麦、煤炭、木材和渔业产品的对华贸易。
澳洲40%的出口是由中国市场承接的,这几乎占据澳洲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中国
的惩罚使澳洲的联邦和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受到疫情、野火
和对华贸易下滑的叠加影响,澳洲不可避免地陷入30年来的首次经济衰退。
中国显然不希望和任何一个国家中断贸易往来,因为这对双方都不利。惩罚澳洲是以此向
外表达:抗中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坚持在政治上和中国作对的结果,是可能被排除在中国
市场之外。对于中国的惩罚,澳洲无法在经济上获得美国一星半点的救助,它在独自承担
后果。
虽然即将上台的拜登政府数次表达,将联合盟友共同应对中国,但美国国会暴乱事件,已
使民主蒙羞,它无疑减弱了美国这面已经褪色的民主旗帜的聚众效应。指望民主联盟来解
决自身问题,显而易见不是一项可靠的选择。
澳洲作为五眼联盟和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其政府和议会一直接受有美国国务院资金支持
的智库的结论,党派争论也时常以此为背景,来设定议程和制造话题。民粹主义政客甚至
抱怨亚洲人淹没了这个国家。
不断渲染的中国渗透、中国威胁,使澳洲社会不必要地增加了对中国的敌视,似乎包括记
者、学者、商人、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澳中国人都具有间谍嫌疑。后川普时期,澳洲应该认
真考虑,这些做法是否真的对其国家有利。
过去40年里所进行的全球化,是由美国主导并由包括澳洲在内的西方国家积极推动的。当
时曾认为全球化是改造专制政权的一种有效方式。资本技术的跨境流动,人民之间的往来
,尤其是逐步增多的留学人员获得西方教育,将为中国走向自由民主输送动力。西方在全
球化中展望的,是一个超越国家统治的未来。当时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只要贸易越过
了边界,士兵就无须再这样做"。
但是,资本面对全球性机会做出的选择,所带来的却是对西方不利的后果。产业外移,国
内就业岗位减少,贫富差距拉大,北美及欧洲部分国家出现严重的社会分裂。川普政府执
政后,投资贸易和人员流动,遂被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重新审视。
作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澳洲完全清楚中国人、中国企业和资本是在何种背景下,以何种
方式进入其国家。是全球化塑造了当今的世界,现有事物的格局源于经济的自然进程而非
人造而成。
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不同,澳洲的经济进步是和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它从全球化进程中
获得巨大利益,也是从中国发展中获益最多的国家。一团中国安全威胁的迷雾,使澳洲完
全进入了美国通道。但是,颠倒是非的做法不足以抹杀中澳经济关系的现实,执行美国政
策,并参与中美地缘政治对抗,并没有给澳洲带来好处。
其次、澳洲应理解中国已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参与者。所有寻求增长的国家和企业都无法忽
视中国。无论喜欢与否,伴随中国经济影响力走向未来,是澳洲也是亚洲民主国家共同面
临的基本现实。
虽然中国官方总是以市场汇率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购买力评价,以使经济规模看
起来更小,避免刺激到某些国家。然而,即使以市场汇率计算,近期日本和英国的学术机
构,分别做出了202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的预测。中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这个
趋势很难改变,它总有一天要超过美国。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购买力评价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幸福感更好的指标。美
国中央情报局也认为,购买力平价是比较各国经济实力和国民幸福的最佳参照。
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购买力评价衡量中美两国经济规模,估计美国为17.4万亿美
元。中国为17.6万亿美元。也就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
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illett Allison)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
底德陷阱吗?》一书中,这样描述中国未来的经济规模,"以购买力平价看,2014年,美
中经济规模同等。而如今(2017年)则上升至115%。如果按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23
年,中国经济规模将比美国大50%,204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经济规模的近三倍
。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三倍的资源用于影响国际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莉说:"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上"。这
可能也代表了一些澳洲人真实的想法。任何国家对现有格局的结构心存忧虑,都可用良好
的政治判断力和务实的态度追求变革。外交行动不是用来凌辱和破坏,而是用于建立关系
和创造新的现实。
澳洲联邦政府以往的做法,正像有些批评所指出的那样,是以有限的先验的知识,狭窄的
框架,响应了错误的刺激,专注于错误的因素,误解了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更广泛的背景,
这有可能导致国家可耻的衰落;而贫穷的澳洲将不会更加安全。
还有就是,澳洲尤其不能似乎受到文明的委托一般,去对中国进行现代性教化。要以中国
实际的样子,而不是以美国政府心目中中国可能变成的样子定义中国,并找到从中国崛起
中持续获益的方法。
中国的经济做法是希望将包括澳洲在内的邻国,融入到中国的共同繁荣区域之中;这和充
斥着极度自私行为的西方,所一直重视的霍布斯森林(Hobbesian Jungle)权力是不同的
。设想一下,如果当年美国能够在美洲推行中国"一带一路"这样的计画,美洲的面貌会是
今天这个样子吗?
中国的崛起是另一种文明的重生,中西文明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中国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是否正确,那要由中国人自己认定。中国有权决定主权权力之内的事项,香港、新疆问题
不是澳洲须要重点关注的议程。
崛起的中国不是澳洲以及亚洲民主国家的难题。如果让国内政治压倒了外交,认为中国崛
起是自己的难题,那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不断渲染的中国渗透、中国威胁,使澳洲社会不必要地增加了对中国的敌视,似乎包括记
者、学者、商人、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澳中国人都具有间谍嫌疑。后川普时期,澳洲应该认
真考虑,这些做法是否真的对其国家有利。
//
延伸阅读
澳大利亚想与中国和好吗?
https://www.guancha.cn/YuanYe/2021_01_21_578671_s.shtml
袁野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在自吹和谴责了国会山暴乱一番后,川普结束了自己的总统生涯,留给世界的却是一地鸡
毛,他的那些"跟班小弟"们也开始慌了,带头大哥走了,我们该怎么办?
澳大利亚就是其中之一。"五眼联盟"里,澳大利亚大概是最死心塌地的了,和中国交恶,
则是莫里森政府"表忠心"的结果。川普拂拂衣袖走了,莫里森是不是要紧急掉头,而这个
头该怎么掉,中国又会买账吗?
中澳关系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全世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只要是在正经进行分析判断,不是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
ASPI)那种拿钱办事的,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性的结论:和美国一样,澳大利亚还没学会适
应一个崛起了的中国。
例如,前澳洲驻华大使芮捷锐(Geoff Raby)在其新书《中国的大战略和澳大利亚在全球
新秩序中的未来》中强调,堪培拉的外交和战略政策必须建立在"对中国不可阻挡的崛起
如何深刻改变世界秩序的崭新理解"的基础上。他说,澳大利亚需要用高超的技巧来驾驭
一个新的"有界多极秩序"。
全球学者开给堪培拉的"药方"也是一样的:既要"应对"中国,也要与其合作。换言之,就
是需要保持平衡,在竞合之间走钢丝。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荣誉退休教授休.怀特就写道:
"莫里森认为他可以与北京方面达成协议。但要管理与这个地区大国的关系,就必须做出
艰难的选择和妥协……中国是一个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合作的国家,不仅因为在未来的几年
乃至几十年里,没有哪个国家能提供与中国同样的出口机会。"
"我们必须做出妥协,在一些问题上让步,以便在其他问题上取得进展。有时情况不会很
好,但当你与大国打交道时,这就是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
"现实情况是,国际关系像任何其他类型的关系一样,总是需要大量的妥协和让步……这
是我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必须做的,在一个我们不能事事随心所欲的世界里,我们要尽我
们所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梅丽莎.康利.泰勒说得更直接:
"当我听到有人说澳大利亚别无选择、只能与中国对抗时,我想起了新加坡驻华大使比拉
哈里.考西坎的话:'我曾经问过一名越南高级官员,河内领导层的变动对中越关系意味着
什么。他回答说,每一位越南领导人都必须与中国和睦相处、并勇敢地面对中国,如果你
不能同时做到这两点,你就不配当领导人。'"
"不幸的是,目前澳大利亚只做到了一半。"泰勒评论道。
法里德.扎卡里亚博士在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的2020年度演讲中也是这么建议的。这位哈
佛博士拥有一大堆头衔:《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西洋月刊》特约编辑、《纽约时
报》多本畅销书的作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这绝对是西方主流舆论的代表了。
他建议: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如何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继续确保与中国的贸易?…
…我认为,在某些方面,最好的样板是新加坡。李光耀曾对我说,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他
能够维持新加坡独立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被视为一个亲美国家,但从来不是一个
反华国家,没有被中国认为是敌人。"
远在纽约的扎卡里亚可能是真的对西太平洋的情况不太了解,不然他不会建议让澳大利亚
"屈尊"学习新加坡。他也许是忘了、也许压根就没意识到,新加坡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
是因为他没有堪培拉的那种对中国的种族和意识形态优越感。
走钢丝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手腕,但澳大利亚决策者目前还没有到讨论能力问题的程度
,他们还停留在上一步:我愿不愿意走钢丝?我想不想在抗衡中国的时候维持起码的合作

答案很明显:我不!
被种族主义困扰的澳大利亚外交
2019年,前新加坡外交官、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提出了这样一个
问题:人们在做地缘政治判断时,靠的仅仅是冷静理性的分析吗?如果情绪影响了我们的
判断,我们对此意识得到吗?还是说它是在潜意识层面里起作用?如果诚实地回答这些问
题,就必须承认:非理性因素总会发挥某种作用。
马凯硕是正确的。"中国不是高加索人种的国家,这本就是地缘政治竞争的一个因素,而
且它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情感上对中国崛起反应如此激烈。"
作为离中国最近的西方国家,澳大利亚的反应也是最激烈的,这并非巧合。"幸运之邦"对
中国人的敌意比其建国的历史还要古老,从19世纪的"黄祸论"开始,这个国家就在坚持不
懈地妖魔化中国,冷战时代这种妖魔化更是变本加厉,相较之下近几十年的和睦反倒像是
插曲。
几年前,当中澳两国的关系开始紧张时,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潘成鑫就总结道
,"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紧密经济联系未能动摇其历史思维方式,这或许并不令人意外"。他
补充说,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地缘经济上的邻近似乎加剧了这种焦虑"。
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现代历史学教授詹姆斯o柯伦也在2020年12月的一场演讲中说,
早在1893年,"澳大利亚殖民地杰出的知识分子"查尔斯.亨利.皮尔森就写道,中国是西方
战略优势的最大潜在威胁,"澳大利亚同胞,那些生活在分隔白人和有色人种的边界上的
人,将会是第一个敲响警钟的人,是第一个采取措施保卫西方文明的人。"柯伦教授说,
在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心理中,"过去的幽灵"有一种反复出现的趋势,这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为什么冲动有时会压倒澳大利亚外交务实、理性的强大传统"。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中国历史教授路易丝.爱德华兹(中文名李木兰)更深入地阐释了这一
点。在澳大利亚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2020年度演讲中,这位曾翻译过《红楼梦》的教授直
言痛陈,中澳关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归根结底是因为澳大利亚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
义:
"澳大利亚与亚洲的关系正困在一台倒退的时光机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