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华政策主导美大选 专家:现行政策会是主调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dw.com/zh/a-55330722
作者:William Yang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两位候选人的对华政策也是备受瞩目。德国之声访问了两
位专家,透过他们长年观察美中关系与政策的经验,来剖析美国大选将如何影响美中关系。
(德国之声中文网)
美国总统大选进入倒数两周,各界对于两位候选人在关键议题上的政策与立场也十分关注
,包括他们的对华政策。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访问学者祁凯立 (Kharis Temple-
man) 告诉德国之声,他目前无法清楚看出拜登团队会如何处理中国议题。
他认为,目前值得观察的是,拜登是否会延续川普政府过去四年的对中政策,并颉取当中
利于发挥的几项细则来与中国建立较好的关系。他推测,由于川普在过去四年退出了不少
重要的国际组织,拜登若在总统大选中胜出,很可能会在国际组织中重新建立美国的影响
力。
根据德国之声近日收到拜登团队的外交政策内容,拜登将主张重新回到国际组织,联合盟
友向中国施压,借此重塑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拜登也将继续声援香港和新疆,不让人
权和民主沦为商业交换条件。
拜登当选恐使美国重陷“中国困境”
曾于2005年布什时期担任美国国防部中国科长的美国学者包士可 (Joseph Bosco) 和祁凯
立一样,认为拜登在中国议题上的立场一向不稳定。但他表示,目前拜登团队中可能接掌
国际事务要职的人选,大多是欧巴马时期或克林顿时期便担任这些职位的“熟面孔”。
包士可告诉德国之声:“拜登一直偏好从尼克森时期便传承下来的对华接触政策。他团队
中主导中国政策的人与过往民主党执政时期的名单十分相似,这些人的中国政策也是导致
美国对华立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接触政策”让美国在与中国的来往中居于劣势,虽然川普上任后致力于扭转情势
,但若接下来是拜登当选并重拾欧巴马时期作风,美国可能又再度陷入困境。
祁凯立也认同现在中国角色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也强调拜登团队必须认知到现今的中国与
2008年欧巴马当选首任美国总统时的中国非常不同。
他向德国之声表示:“对美国来说,中国现在是个竞争者,他们在全球各地做的许多事都
在挑战美国的基本利益。”他说,无论谁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都必须愿意在更多领域与
中国竞争。
拜登目前已知的主张是,美国必须对抗中国,但是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美国仍然应
该与中国在气候变化丶核不扩散和全球健康等问题上合作。
包士可认为,拜登可能在竞选期间主打一套政策,上任后又执行另外一套,所以很难就他
竞选其间提出的中国政策来认定他上任后会完全“按表操课”。
包士可还分析,与拜登不同的是,虽然川普本人的对华政策主要专注在贸易,但他的执政
团队却把政策范围扩展至人权与国家安全等相关领域。包是可指出,即便有些美国盟国领
袖不欣赏川普的行事风格,但他们在认知到中国的本质后,也愿意基于与川普团队成员所
建立的良好关系,改变立场与美国合作。
此中国非彼中国
两岸议题专家祁凯立却不同意以历史经验预测拜登团队未来的政策走向。他认为,虽然拜
登团队中主掌中国政策的幕僚与欧巴马时期重叠,但是目前东亚地区的情势与欧巴马任内
已经非常不同,大部分的专家应该很难不认清这点。
祁凯立告诉德国之声:“川普目前的国安策略在美国政界得到的支持遍及民主党与共和党
,所以即便两党对特定用词或策略执行的看法存在些许差异,但核心政策应该不会受到太
多的阻碍。”
他认为,只要拜登仍将现有政策作为基准,即便调整部份语言和执行方式,都不至于受到
两党的太大反弹。但若拜登决定大幅扭转目前对华政策的走向,甚至倒退到欧巴马时期的
立场,却可能招来很多批评。
祁凯立表示,川普政府虽然有合适的对华策略,但是他们的执行方式却有违全球秩序,导
致在执行时常会为自己带来阻碍。祁凯立说:“我可以预想拜登团队在中国议题上采取与
川普政府类似的路线,但是他们在政策执行上,应该会比川普政府好。”
他解释道:“川普本人的世界观常常是: 美国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执行政策,并用非常
‘硬实力’的方式来剖析美国的立场。然而,美国之所以会成功,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是美
国的软实力。在川普的‘硬实力’观点中,与其他国家整合的非常好对美国来说是个负担
,所以美国必须与其他国家脱钩。
拜登对台政策模棱两可
在两岸与对台政策上,祁凯立表示,川普在任内将台美关系带领到1979年双方断交以来的
高峰。
他认为川普的团队去除了许多过往其他美国总统对台湾政策设定的限制,不仅派遣高层官
员访台,也将对台军售正常化。相对而言,他无法清楚的看出拜登团队如何看待台湾议题。
祁凯立告诉德国之声:“目前很难看清楚拜登是将台湾视为可能引爆中美关系的导火线,
或是他认为如果美国在台湾议题上没有清楚的立场,可能会被中国视为软弱的象征。”
祁凯立告诉德国之声:“川普政府在对台政策上做出的多数突破,几乎都源自于美国回应
中国单方面改变两岸现状。”他提到,包含让对台军售正常化、以及让台湾政府人员在过
境时能与美方人员互动等,都与中国动向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拜登最终胜选,
他的政府也很难立即将现存的对台政策扭转回欧巴马时期的对台政策。”
包士可再度以民主党过往的对台政策来分析拜登的对台立场。他说,美国之所以在台湾议
题上开始采取所谓的“战略模糊”,要回溯到1996年。当时正是台海飞弹危机初期,时任
美国总统克林顿原先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舰通过台湾海峡,但是在听闻中国抗议后,克林顿
政府却出面道歉,称美国航母行经台湾海峡仅是“天气因素”导致。
包士可告诉德国之声:“后来在1996年3月台湾举行总统大选时,中国再次朝台湾海峡发
射飞弹,克林顿派了两艘航空母舰到邻近海域。接着中国警告,如果美国航空母舰航入台
湾海峡的话,他们将面对‘一片火海。’克林顿因此未下令美国派航空母舰行经台湾海峡
。对中国来说,他们当时得到的讯息便是,美国要行经台湾海峡需要得到中国的许可。”
包士可担忧,如果拜登上台,他的对华政策会对两岸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他告诉德国之
声:“如果拜登的政策让中国认定,在中国武力犯台时,美国不会对台湾实施军事援助,
中国便会大胆的用其立场及论述强压台湾。”
他强调,由于民主党政府过去被中国视为软弱,因此如果是拜登胜选,“中国可能会重新
启动非常侵略性的对台政策,这个结果也会扭转过去几年我们在台美关系上所做出的进步
。”
───────────────────────────────────────
对抗、竞争抑或合作?初探2021年“美国总统拜登”的中国政策
https://www.storm.mg/article/3125912
阎纪宇 2020-10-21 09:00
再过13天就是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川普(Donald Trump)总统的连任选情被新冠肺炎疫
情压得奄奄一息,让保守派媒体如获至宝、大肆炒作的“拜登父子(Joe & Hunter Biden
)政商勾结丑闻”,杀伤力显然不如预期,难以缩小川普落后拜登10%上下的差距。换言
之,2021年1月20日,美国与世界各国很有可能迎来一个与过去4年截然不同的“拜登时代
”。
就外交政策的大方向而言,拜登是一个“老派”政治人物,坚持美国必须领导全世界、信
奉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关注气候变迁危机与传染病大流行等全球议题、重视固
有盟邦与多边国际组织。在这样的框架之下,拜登新政府会如何处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中
之重──中国政策?
民主党中间派也有路线之争
随着拜登距离总统宝座越来越近,他的外交与国安班底越来越谨言慎行,但也越来越受关
注。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员莱特(Thomas Wright)
日前指出,拜登固然代表民主党的中间派,但中间派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有两种路线的
辩论,他称之为“回归主义者”(restorationists)与“2021年民主党人”(2021
Democrats)。
“回归主义者”基本上是前总统欧巴马(Barack Obama)的门徒,其中国政策强调均衡兼
顾,避免激化美中地缘政治竞争,也反对任何形式的美中脱钩(decoupling)。“2021年
民主党人”则认为美国历届政府与中国接触、交往的政策犯了重大错误,习近平已将中国
打造成一个独裁强权,2021年的美国必须升高与中国的竞争。虽然仍应避免军事冲突,外
交与合作仍不可或缺,但是美国不会为了维系合作而降低竞争。
尽管拜登在许多竞选造势场合言必称欧巴马,但目前拜登阵营似乎以“2021年民主党人”
较占上风,其中又以坎博(Kurt M. Campbell)与苏利文(Jake Sullivan)最值得注意
;前者在欧巴马时期担任国务院东亚与亚太事务助卿,后者曾任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副
总统(拜登)国家安全顾问。年过六旬的坎博可能已无意仕途,但苏利文正值盛年(43岁
),很有机会被拜登委以国务卿或白宫国家安全顾问(NSA)的重任。
2021年民主党人:美国必须升高与中国的竞争
坎博与苏利文一年前联名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一篇长文,标题是〈
要竞争不要灾难─美国对付中国如何斗而不破〉(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 -
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对于预测拜登新政府的
中国政策走向颇具参考价值。
两人开宗明义指出,今日华府的跨党派共识就是,美国与中国40年的接触交往并没有从根
本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那个年代已画下难堪的休止符,今日美中关系的关键词
是“竞争”。只是华府不必期望中国会在竞争压力下脱胎换骨;接触策略无法达成的目标
,竞争策略同样无能为力。共产中国或许终将崩溃,但祸因恐怕会是内忧而非外患。
美国要从美苏冷战汲取教训,但是不应套用冷战的思维,也不应对中国祭出“新围堵政策
”(neo-containment policy),毕竟今日中国与昔日苏联有天壤之别。冷战思维既夸大
了中国对美国的生存威胁,也轻忽了中国与美国长期抗战的能耐,而且许多全球性的挑战
都有待美中合作解决。
反对与中国进行“大交易”,反对将亚洲让给中国
但坎博与苏利文反对与中国进行“大交易”(grand bargain),反对将亚洲让给中国划
设势力范围。他们强调亚洲正蓬勃发展,攸关美国的长期利益,更何况美国本来就不应该
将“主权伙伴”(sovereign partners)当成交易筹码,也不能信赖中国会信守交易承诺。
今日华府需要一套能与共产中国长期共存的竞争策略,既竞争也合作,大原则是确保美国
的利益与价值,同时避免军事冲突。竞争可以是一种受到管控的稳定状态,不是有待解决
的问题。坎博与苏利文举出4个美中竞争领域:军事、经济、政治、全球治理。
此刻台湾最关心的自然是军事领域。美中竞争聚焦印太地区──南海、东海、台湾海峡与
朝鲜半岛4大热点。尽管美国不再拥有绝对优势,但仍必须吓阻中国不得干预其行动自由
、不得胁迫其伙伴与盟邦,也就是军事专家所说的“要吓阻不要宰制”(deterrence
without dominance)。在此同时,美中应加强危机管理机制,降低擦枪走火的风险。
台湾是美中关系史上一大亮点
台湾尤其是热点中的热点。坎博与苏利文除了重申“避免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华府传统立
场,也强调台湾是美中关系史上“少人注意的一大亮点”(the greatest unclaimed
success),美中对台湾问题采取弹性而细致的作法,让台湾在“模糊空间”中迈向繁荣
与民主化。对于美中之间其他高难度的外交争议,台湾模式值得参考。
在经济领域,美国必须严格要求中国公平互惠、推动改革改革;美国自身也必须厚植经济
实力,对洁净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电脑运算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科学与教育进行大
手笔投资。此外,美国与盟邦及伙伴要通力合作,针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未充分规范
的议题──例如国营企业、数位商务──订定新规范,中国若不愿遵守就只能吃闭门羹。
华府的“中国政策”必须从盟邦做起
在政治与全球治理领域,中国为美国带来的意识型态挑战,比冷战时期的苏联更为严峻,
威权资本主义(authoritarian capitalism)与数位监控的结合,可能比马克思主义更具
吸引力。中国在全球各地支持独裁政体、逆反民主进程,都让“美国价值”面临重大考验
。对此,美国更应全力彰显其价值诉求,强调这些价值能够为各国带来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降低民主倒退的风险,改善开发中地区民众的生活,抑制中国的影响力。
坎博与苏利文最后指出,美中保持合作固然重要,但美国不必因此放下竞争,反而应该“
以竞争引导合作”,凭借坚定的立场与坚强的国力来迫使中国合作。而且美国必须好好修
补被川普政府破坏的盟邦关系,在亚洲与各个地区重建一个“密实的关系与体制网络”(
dense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and institutions),进而导正中国在各个国际领域
的行为。换言之,美中关系绝非单纯的双边关系,华府的“中国政策”必须从盟邦做起。
───────────────────────────────────────
台海紧张 美战略模糊政策添变量 外交元老主张清晰化 CSIS专家葛来仪:反招北京动武
风险
https://bit.ly/31rhvA1
【明报专讯】
台湾问题近期重新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焦点,特朗普政府先后派出卫生部长阿扎和国务次卿
克拉奇出访台湾,前者更是1979年美台断交以降访台最高级别官员,中方则在美官访台期
间派战机飞越海峡中线,令两岸危机再次升温。连串发展促使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圈重新检
视过去逾40年来的“战略模糊”政策——即避谈台湾受到中国武装攻击时会否得到美国协
防,以令北京和台北不敢轻举妄动——其中以外交界元老哈斯公开呼吁美国改采“战略清
晰”立场最受瞩目。但有专家担心,此举可能反而刺激中方动武,认为华府应先尝试加强
对北京的军事威慑力。
明报记者 周宏量、甄梓铃
助台防卫议题刻意含糊40年
所谓“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是指1979年美台断交后历届美国政府
对协防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刻意拒绝回应台湾若面对中方动武会否得到美国支援防卫。背
后逻辑旨在同时迷惑北京和台北——北京难以确定华府会否对其攻台袖手旁观,台北亦忧
虑美军拒绝支援而不敢单方面宣布独立。
美前国防高官促加强威慑力
这套政策维持至今已逾40年,但在中国军力提升及中美关系跌至低潮之际,美国外交政策
圈也开始探讨战略模糊是否难以为继。曾任特朗普政府副助理国防部长的柯伯吉(
Elbridge Colby)8月向《纽约时报》称:“我们需改变对台做法,以加强威慑力,令立
场更为明确,尤其是结束我们对回应动武上任何残余的模糊性,并改变我们军力结构和部
署。”
《金融时报》8月底引述两名美国官员称,特朗普政府内部存在对战略模糊政策未来的讨
论,报道引述听过相关简报的人士称,华府将更清晰地强调对台承诺及台湾对美国利益的
重要性,但会避免任何可被诠释为攻台借口的动作;其中一人指出,华府将强调北京加大
对台军事威胁,正违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哈斯:战略清晰不违一中利中美关系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跟该华府智库的研究员萨克斯(David
Sacks)9月2日在《外交事务》网站发表文章〈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必须并不含糊〉,进一
步激发外交政策圈争论。二人主张战略模糊政策之好处已消减:如今难再威慑“军力上升
且日益强势的中国”,台湾领导层也明暸美国不支持独立,故华府是时候改采“战略清晰
”(strategic clarity),即“明确表示美国会回应任何中方对台动武之举”。二人认
为华府可在不违反“一中政策”下修订政策,以尽量减少对中美关系的风险,又宣称此举
加强威慑,可减台海开战可能,反长远加强中美关系。
《外交事务》网站同月底再邀请专家回应,其中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实力项
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质疑改采“战略清晰”不会解决问题,反或刺激中方发
动攻击。她解释,暂无明确事实显示中方急于达成统一,蔡英文继任者也未必维持对北京
的谨慎立场和跟华府紧密协调行动,华府应保留自由度以判断台北政策是否脗合美国利益。
葛来仪:台对印太战略关键 非只筹码
葛来仪接受本报电邮专访时称,相信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尚未过时。她指最重要的
是华府应采取措施以提升美军能力,确保美方会介入台海危机的威胁是可信的,“美国必
须找到方式,以有效反制中方开发‘反介入/区域隔止’(A2/AD)能力”。同时她指台湾
也要做好本分,以确保其军队可顶住一次攻势,并拖慢解放军入侵,来为美军抵达争取时
间。
葛来仪强调,有别于内地广泛流传看法——即台湾只是美国用来对付北京的讨价还价筹码
或施惩罚的大棒,美国对台关系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她形容台湾民主的成功与中国的专制
模式大相迳庭,台美共享价值观,支持基于规则的秩序,台湾的未来对印太战略的地缘政
治至关重要,“在未来数年,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包括防卫——很可能会加强,而非削
弱”。
葛来仪认为,加强威慑力或也需要“修订美国宣示政策”,但不是战略清晰的声明。至于
如何做到这点,她称华府声明的准则可加以扩充,列入“动武改变台海现状会被视为对地
区和平稳定及对美国的严重威胁”的警告。
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上周五(16日)在安全论坛上重申,台湾须加强防御能力,以
防中方侵略或游走灰色地带的动作,又指中方海军加强下,或在10至15年内有力对台动武
。但特朗普政府目前除推动几个重要对台售武案外, 暂似无意改变“战略模糊”政策。
奥布莱恩月初曾谈到解放军或尝试两栖登陆攻台,但指此举难度极高,而且美国对中方攻
台的回应有“大量模糊性”,表明台湾应作准备应对中方入侵风险,“(台湾需要)把自
己(军事上)变成箭猪,狮子通常不爱吃箭猪”。
台学者料没大变 陆学者:北京更忧美台关系升级
美国酝酿检讨对台的“战略模糊”政策,对两岸局势或有重要意义。但台湾学者向本报称
,相信华府对台政策实际上变化不大,北京近期军事动作反映其忧虑美国会否提升与台湾
的外交关系。有内地学者也认为,对比能否武统台湾,北京目前更担心台美关系升级,损
害中方领导层的合法性。
陆军机绕台显战略模糊失效
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政治系教授蔡荣祥向本报称,当中国选择对台作出军机绕台等行动时,
已突显“战略模糊”政策无法有效威慑中方冒进行为,因此改采“战略清晰”政策来威慑
中方威胁是“相当合理的政策转变”。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名誉教授丁树范则相
信,华府对台政策变化不大,一来美国仍主张与台湾维持非官方关系,二来美国不会改变
“一中政策”。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上周一(12日)举行探讨“战略模糊”政策的网上论坛,席间除了有
台湾前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强调台湾务实政治人物不会自行宣示独立外,北京清华大学国
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也有分析中方观点。阎学通称,北京和华府两边战略清晰可避免
台湾试探红线,但表明现阶段北京最大焦虑不在以军事行动拿下台湾,“北京比较担心美
国和台湾的外交关系升级,为台湾创造更多国际空间,破坏中国领导层的合法性”。
丁树范亦有类似观察,他谈到中方派战机飞越台海中线来回应华府高官访台,将之跟1995
年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访美引发台海危机比较。他指北京当年认为美国故意挑战中国的底
线,中方采取强硬方式反击,在台海大规模军演,如今美国高官访台,北京同样忧虑美国
会否提升对台外交关系,“战机频繁飞越海峡中线的挑衅行为,明显是对美国表达抗议,
同时警告台湾”。
“蔡英文清楚美无意复交”
台湾外长吴钊燮上月表明,台美关系近来大有进展,目前不寻求建立全面外交关系。丁树
范认为民进党只是认清现实,“蔡英文政府很清楚美国不可能恢复与台湾(中华民国)的
外交关系,毕竟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美国不可能为了台湾问题而跟中国有强烈的
对抗”。
蔡荣祥称,台美建交取决于国际情势和美国对台政策,目前台湾所能做的是深化台美合作
,提升安全和保护民主正常运作。他认为,中国动作频频反让台湾问题国际化,也让台湾
积极加强军备,向美国购入更多先进防卫武器来面对北京日益增加的威胁。
华府逼撤厂 台美企业采“中国+1”分散风险
在外交关系以外,台湾和美国亦寻求加强经济合作。蔡英文政府8月底宣布明年元旦起扩
大开放美猪美牛进口,被视为争取跟华府协商自由贸易协议的踏脚石,但《纽约时报》指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担心损及中美首阶段贸易协议,对台美贸易谈判态度抗拒;另一边
厢,特朗普政府施压台商把更多生产线撤出中国大陆,以配合其“经济繁荣网络”的全球
供应链重组大计,但分析认为不论是台商或美国企业,也担心完全失去中国市场,不敢全
面撤出,改采所谓“中国+1”(中国+另一国家/地区)的风险分散策略。
美在台协会施压断与华联系
《日经亚洲》本月初发表专题报道,引述台湾电子产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指出,美国在台
协会(AIT)正加强施压他们让公司把生产线加快迁离中国大陆,直言对方态度“认真和
令人不安”。报道形容美方信息毫不含糊:华府直接呼吁台企削减跟中国大陆的联系。
在新冠疫情初期的内地封城危机揭露美国(以至韩国、日本和西欧等)的供应链过度依赖
中国大陆,以及疫情蔓延全球后西方发现医疗用品等战略敏感的产品过于依赖中国生产线
后,本已推动产业回流和中美“脱钩”的特朗普政府加快步伐,以分管经济事务的国务次
卿克拉奇(Keith Krach)主导推动由“可靠伙伴”组成的同盟“经济繁荣网络”,被视
为寻求把中国排除出全球供应链的大计。据路透社引述美国官员报道,项目将囊括企业和
公民组织,以在数码商业、能源、基建以至研究、教育和商贸等执行相同标准。
美推动供应链同盟剔除中国
这也是为何克拉奇上月访台,会引发台湾传媒关注“经济繁荣网络”项目,而政治现实也
迫使台企考虑重组供应链架构。苹果公司主要代工商鸿海的董事长刘扬伟6月承认,公司
未来更可能会采取“区域制造”策略——《金融时报》引述其说法,指苹果正分开针对“
中国”及“非中国”的供应链,长远而言打算用内地供应商应付中国市场,台湾供应商则
负责其他市场。
有份推动美国产业回流的咨询组织“回流研究所”(Reshoring Institute)执行董事科
茨(Rosemary Coates)向本报表示,许多美国制造业企业正计划采取“中国+1”的策略
,即保留中国的部分生产线,同时在另一国家(或地区)建立另一生产线,以分散风险。
她坦言业界未来会更着重把生产线安排到更接近目标市场。
科茨直言,早在2012年大选两党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皆把各种问题归咎中国,已见大环
境转变,正因愈来愈多公司查询返美设厂事宜,她与同僚才成立“回流研究所”。
科茨承认特朗普政府的税改和贸易战确令更多美企考虑回流,但最大关键还是新冠疫情,
疫情令全球企业明白过去高度依赖中国厂房的“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强调
精细工序流程、减少库存成本等浪费的生产方式)模式的脆弱。但她指外企要把生产线撤
出中国大陆牵涉复杂法律程序,且有将来难以重返内地设厂的风险,宁采取“中国+1”策
略。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