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气候危机:该不该放弃经济增长?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10-18 23:51:54
标题: 气候危机:该不该放弃经济增长?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p.dw.com/p/3k0dJ
作者:Ruby Russell
对于主流经济体而言,增长是核心目标,但环境污染、废弃物以及气候变迁成为经济增长
的代价。有经济学家提议,是时候采取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
(德国之声中文网)
大约自20世纪中期起,各国开始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成就。经
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百废待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争夺著全球主导地位。对于
当时的各国而言,GDP增长愈快速便代表经济表现愈优异。经济活动扩张的同时,人类使
用的能源与资源也随之增加。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使我们走上疯狂扩大生产的道路,进而制造出更多废弃物及污
染。GDP的增长伴随着温室气体上升。各个经济体日益富裕,环境也付出了重大代价。
如今气候危机之严峻已令人无法忽视,越来越多人提出质疑,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是否能支
撑无限度的经济增长。
零排放、GDP翻倍?
国佛蒙特大学生态经济学家埃里克松(Jon Erickson)表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
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提出了116个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摄氏2度C以下的情景分析,而这些情景
设定的是在2050年左右全球经济将翻一番。
这些模拟情景不仅依赖于使用可再生能源,还需要采用目前尚未证实的技术来大规模提取
大气中的碳。埃里克松认为“完全不现实。他指出,报告中的所有模型以及IPCC委员会都
没有去模拟全球经济收缩、稳定甚至是下降的情景。“但这可能是唯一能有效降低温室气
体的现实情景。”
不难理解为何人们不愿放弃持续增长的模式。若经济活动减少,经济将陷入衰退,进而导
致失业以及贫困。但提倡“去增长”的人士认为,事态的演变不会如此恶劣。
转变思维
曾多次出书探讨“去增长”问题的巴塞隆纳自治大学经济学家德马里亚(Federico Dema-
ria)表示,新古典经济学派在近几十年间一直主导著经济论述,“从未检视过如何在缺
乏增长的情况下管理经济的相关问题。迄今探讨的只有经济为何增长、如何让停滞的经济
增长,或是如何让经济更快速增长,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甚至已成为那些经济增长在近
几十年放缓的富裕工业化经济体眼中最紧迫问题。德马里亚直言:“主流经济学家如今只
是致力于重新促进增长。”
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学领域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在不引发经济衰退负面后果的前提下,控
制经济增长。
将经济嵌入生态
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勾勒出的经济是封闭式系统,即没有材料或能源的投入,也没有污染和
废弃物的输出。但生态经济学家坚信,经济与生态无法真正切割。毕竟若摧毁了滋养人类
的地球,经济活动也会快速瓦解。
为了纠正错误,德马里亚参与设计新型经济模型,将排放以及资源等因素纳入考量,同时
也针对社会平等、债务、赤字和货币体系进行研究,因为这些因素具有社会影响力,对于
繁荣与萧条的循环起著关键作用。
德马里亚表示:“生态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是将经济嵌入环境中。第二个问题是,新古
典主义模型是不现实的。以金融危机为例,由于完全无法建模,他们无法预测到危机的到
来。所以不少中央银行已经对生态宏观经济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去增长vs.绿色增长
但主流环保主义者仍然坚定拥护“绿色增长”的概念。IPCC、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大量
智库以及多国政府都自信有能力让经济增长与生态影响“脱钩”。包括德国在内的部分经
济体在排放量趋于稳定甚至下降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这样的案例是否意味增长、排放以及资源利用之间的联结被成功打破,抑或只是被弱化?
科学界对此展开激烈的辩论。提倡“去增长”的人士认为,目前只有富裕经济体能实现增
长与生态的脱钩,因为这样的经济体将制造业等高排放量产业外包至中国等地。纵观全球
情况,经济增长与生态仍密不可分。
IPCC所模拟的情景是将“绿色增长”建立在科技能力挽狂澜的前提下:加强资源回收、可
再生能源转型、改善技术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绿色增长的支持者希望,全球经济体能在不
牺牲环境的情况下扩张,并维持气候稳定。
效率与需求的悖论
然而,科技的进步未必会带来期望的结果。19世纪煤炭消耗量较低的发动机问世后,煤炭
用量并未下降。相反的,高效能创造出更高的利润,产品价格下降同时拉抬需求量,煤炭
的使用不降反升。这种趋势——所谓的“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始终存在,这
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反弹效应,抹煞了实际的节能效果。相同的效应也发生在资
源使用或是人力上;生产自动化反而造成需求量及制造量上升,并未给工人带来更多空闲
时间。
在目标是无限扩张的系统中,勒紧裤腰带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但“去增长”的拥护者认
为,人们必须勒紧裤腰带,而且结果不一定会如想像般痛苦。如果我们能扭转经济系统让
经济增长凌驾于人类及生态福祉之上的核心逻辑,将能改变人们“非买不可”以及不断累
积物质财富的心态。
───────────────────────────────────────
农业转型:气候杀手变救星
https://p.dw.com/p/3k0bm
作者:Gero Rueter
全球农业活动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不过,改善了的耕作技术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提高土壤的肥力。此外,专家建议多吃蔬菜少吃肉,不仅有益健
康还能拯救地球。
(德国之声中文网)
土壤是气候保护不可或缺的助力,因为土壤可以封存大量的碳,若土壤碳流失,碳会与空
气中的氧气结合为二氧化碳。其中的关键是土壤中的腐植层,它所储存的碳量是大气层中
二氧化碳数量的4倍。
富含养分的腐植层是疏松且颜色较深的土层,它是植物枯萎后由细菌、菌菇和虫子分解所
产生。腐植层能促进植物生长,其储存的碳量有助于气候保护。
全球各地的天然草原和森林地区蕴含的腐植层远高于耕地,湿地和沼泽地的腐植层比例尤
高。
但单一作物的农耕方式多年来造成腐植层流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因此增加。原因在于
,工业耕作方式会耗尽土壤并阻止腐植层新生。化学肥料虽能提高收成并减轻工作量,但
土壤中的腐殖含量却越来越低。农民可以通过轮作以及混入植物残体提高土壤肥力。过去
在农业初期,农民别无选择只能使用自然技术,利用腐植层来确保收成量。
造成全球各地腐植层流失的另一个原因是耕地面积增加。由于肉品业不断增长,人们开垦
出越来越多的耕地以供动物饲料种植。充满腐植层的湿地、沼泽及草地被改为耕地,甚至
焚烧森林用于耕作。原本储存在树木及植物中的碳因此释放入空气中形成二氧化碳。工业
耕作手法导致腐植层逐年减少。
食品经济占碳排放总量31%
据联合国统计,腐植层以及营养土壤的流失对全球粮食构成了极大威胁。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每年腐植层及土壤的消失会在大气中释放约58亿吨二氧化碳,
约占全球1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业中的畜牧养殖、肥料、高耗能的人工肥料生产、杀
虫剂、食品加工、包装生产及运输则会进一步排放温室气体。粮食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
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约31%。
农业如何成为气候救星?
为了阻止地球暖化,农业必须成为气候中性的活动。科学计算显示,这不仅可行,植物生
长甚至能吸收大气中额外的二氧化碳。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针对土地使用及粮食安全提出建议,呼吁减少全球的牧场和耕
地面积,在世界各地重新造林并提高土壤的腐植比例。专家指出,重新造林后,处于生长
阶段的森林每年可吸收36亿吨二氧化碳。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的最新研究显示
,腐植层的增加每年可封存20至50亿吨的二氧化碳。
生物碳是另一种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木材、植物残渣等有机物质能通过加热、加压、排
除氧气而碳化并引入土壤中。过程中结合的碳可以在土壤里保留数个世纪之久,并与腐植
层和细菌一起大幅提高土壤肥力。
据SWP的研究,若全球采用此技术,每年可额外吸收5到20亿吨的二氧化碳。
有机耕种:未来农业的典范
工业化农业正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农业不止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也是全球物种灭
绝的主因。因此,许多领域都提出倡议,呼吁采用更好的农耕技术。欧盟推出的“农场到
餐桌战略”(Farm to Fork Strategie)便是一例。
欧盟气候保护委员提莫曼斯(Frans Timmermans)在该倡议的网页上写道:“生物多样性
以及‘从农场到餐桌’战略是‘绿色交易’的核心,也代表自然、粮食生产和生物多样性
之间的全新、更和谐的相互关系。这毕竟攸关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德国环境部有意减少大豆等饲料进口,以对气候保护做出贡献。一名发言人对德国之声表
示:“为了减少大豆种植导致的雨林砍伐,应赋予区域性农产品生产以高得多的意义。”
有机农业是气候及物种保护的优良典范。有机耕作采用腐植层为肥力来源,不使用合成肥
料和杀虫剂,避免从海外进口动物饲料。
减少垃圾助力气候保护
另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是杜绝粮食浪费。联合国农粮组织粮食损失和浪费项目负
责人罗尔(Rose Rolle)表示:“据估计,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最终被扔进垃圾筒。”
每年约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据联合国农粮组织的估计,每年因此会产生约36亿吨二氧化
碳。
少吃肉奶制品有利于人类和地球
过去50年间,全球的肉制品产量翻了四番,种植大豆、玉米和小麦等饲料的耕地需求也因
此急剧提升。根据联邦环境局的统计,全球约有71%的耕地被用于饲料种植,只有18%种植
粮食。为了保障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粮食需求,同时确保足够的造林空间,专家呼吁
人们重新思考。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所长、柳叶刀-饮食委员会(EAT-Lancet Commission
)副主席罗克斯特罗姆(Johan Rockstrom)表示:“我们可以食用更多健康蔬菜,减少
肉类摄取。”《柳叶刀》在一份报告中叙述了健康及友善环境的饮食方式能带来的改变。
报告中建议,每人每周平均食用约300克肉类(每年16公斤),奶制品摄取量每周630克(
每年33公斤)。目前北美、南美、欧洲和中国的肉类消费量比这个数字高出多达7倍。欧
洲和美国的奶制品消费量则高出建议数字近8倍。
罗克斯特罗姆指出:“有趣的是,只要采取以‘弹性素食主义’为主的饮食方式,农作物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约就能减半。调整饮食方式可以同时促进地球及人类的健康。”
───────────────────────────────────────
联合国:气候变化是是自然灾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https://p.dw.com/p/3jot6
2000年以来,地球上自然灾害数量几乎翻番。联合国的一份最新报告确认,气候转变是其
最大肇因。
(德国之声中文网)
联合国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办公室周一(10月12日)在日内瓦公布一份报告指出,从2000年
到2019年20年间,全球记录的较大规模自然灾害共7348次,几乎是1980至1999年记录到的
自然灾害的两倍。
该机构称,这些自然灾害共导致123万人丧生,经济损失近3兆美元。鉴于尤其是众多亚非
国家没有提供相关经济影响数据,实际损失当为更大。
报告指出,过去20年自然灾害的最大部分源于风暴、干旱和洪水,过去20年里,仅这些形
式的自然灾害数量就从从1980到1999年的3656次增加到了6681次。该机构主任水鸟真美(
Mami Mizutori)表示,“我们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制造毁灭。如果回顾一下过去20年的
灾害,这是唯一可能的结论。”
她批评说,各国政府未做出足够努力,减少气候风险。她要求制定更佳战略,做好应对危
险的准备。她说,听从科学认知和早期警告,在预防、适应气候转变和救灾储备方面做相
应投资,至关重要。
作为比较,过去20年里,自然灾害造成的死者数量从此前的119万增至123万,而全球范围
有40亿人直接受灾,明显多于1980至1999年的325万。根据该报告,受灾最重的各大洲分
别是亚、美、非三州。其中,中、美两国遭遇最多自然灾害,其后依次为印度、菲律宾及
印尼。
该报告不涉及新冠大流行这样的疫情。不过,水鸟真美主任强调,新冠病毒的全球扩散使
“各国政府和公众注意到了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她补充说,克服疫情的努力必须是“绿
色的”,否则,“我们只会加速气候紧急状况的出现”。
凝炼、叶宣(德新社,路透社)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